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头的作用(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

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头的作用(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2-01    点击:  381 次

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头的作用

网上有关“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头的作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通过总结伶官受庞幸而乱政的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序”,即序文,亦作“叙”,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后亦用作赠序体文章的名称。《伶官传序》中的“序”指的是前者。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

意思是: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出自北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选段: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文章主旨: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百度百科-五代史伶官传序

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文章的主要表现方法是对比,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五代史伶官传序》北宋欧阳修作,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



五代史伶官传序为政者可以获得哪些借鉴

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扬后抑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创作背景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 《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

解《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是写作笔法,不要错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全文未写之前,先写呜呼二字,奠基全文感慨深重之基调。继而直接提出论点,以反问句形式。仔细揣摩语气可知,这一句论点是具有不同流俗,独秀一枝的特点的。古往今来,天下人追忆前尘,都爱说命也时也,而作者却寥寥数字就向前古之论发出了挑战,这种笔法叫做横空出世,先声夺人。)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这是一句过渡句,交代论点自何处总结出来,若没有此句,读者会一头雾水,且令前句成为突兀之句,无本之木。同时启下,为记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拉开序幕。这种笔法叫承上启下,顺利过渡。)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此段是为叙史,记庄宗大败仇敌,行君父之志,是得天下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此句亦有笔法,从方其到告以成功,以四六之句,骈散结合。因有这些意气风发的英雄事迹,才有作者对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感叹。这种笔法叫做铺排造势,主要目的是突显主人公的功绩之盛。当然这种笔法也使文章读来气势磅礴。)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此句前两句还是写庄宗成功到了天上,马上不记任何庄宗享天下和如何*逸的事迹(见本文题目,读者心照不宣,是因为庄宗宠幸伶人,所以不必写),而是一笔直接书‘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使文章来个180°的突然转势,这种笔法叫做反复驰骋的笔法,使文章起到纵横捭阖的力道。当然也是为后文何其衰也造势。)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此句写庄宗之衰,在其不知所归后,又纵深一笔,写其失天下后的狼狈情状,令人感慨万千。这一段要和前面两段联合起来看,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笔法,一般写伟岸的人物都是用先抑后扬,而写失败的人物,都是用先扬后抑。这里又要注意用造势来实践反弹原理,何意?扬的时候越是凸显出主人公的丰功伟绩,意气豪雄,则后文抑的时候越是能形成强烈的冲击感、落差感。就像压气球一样,压得猛就弹得高,但也要注意一个度,这里是很考文笔功夫的,写不好,就会令文章失败、甚至令人觉得空洞,仿佛刻意为之。)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此两句皆用反问,且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因为人事没做好,所以导致得之难,失之易。根据前面两段的盛衰之事的记述,可知这两句结论就是为了印证论点,就是开篇第一句。这种笔法叫做回扣主题,使论点立得住,也使论证严密得滴水不漏。)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本来行文至前面两句,换做常人基本上就要收笔了,然而作者此时又引用尚书之言,指出庄宗之失天下在于其骄傲自满。以古人训诫之言,顺利引伸出后句。后句既是论点的结论,又是论点的细化,忧劳就可以盛,逸豫就会衰。)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此句与上述两段叙史不同,虽然简略的概括一下庄宗盛时情景与衰时情景,对比,但是出现了“伶人”、“身死国灭”字词,前文只说庄宗衰败,未曾细说因何衰败,又衰败到有命还是没命,有国还是没国。这里就进一步点明了上文遗留的未说尽的事情。同时也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点。这种笔法叫做推波助澜,使其一浪高过一浪。仿佛我当年登庐山五老峰,一峰更比一峰高。)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将庄宗得失之理分析得淋漓尽致后,作者继而发出此句结论,如庄宗,即便有智有勇之人,也会因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行文至此,可见作者不是仅仅就史事论史事,而是以史为鉴,欲后之执政者引以为戒。这种笔法叫做借古讽今,使文章胸怀更大、境界更大。而最后两句也与《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灭,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代史伶官传序论证方法有哪些

《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是把庄宗昔盛今衰进行对比来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对比论证(庄宗昔盛今衰的对比)、引证法。作用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

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

欧阳修是绵阳人还是江西人?

欧阳修是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

关于“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头的作用”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273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