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五人墓碑记被删除的原因(五人墓碑记文言文翻译)

五人墓碑记被删除的原因(五人墓碑记文言文翻译)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2-01    点击:  403 次

五人墓碑记被删除的原因

网上有关“五人墓碑记被删除的原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五人墓碑记文言文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为学生减负。五人墓碑记被删除的原因是为学生减负,考虑学生压力大。《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年创作的一篇碑文,文章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

五人墓碑记文言文翻译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谁在为他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继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对待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公,太史文文起公,姚孟长公。

 《五人墓碑记》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五人墓碑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译文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的剪发毁容、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不这样的话,假使让这五个人保全性命在家中一直生活到老,尽享天年,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几位有声望的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关于文言文固定格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

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 一何 (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5亦……哉 (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有的就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远近近的地方所容纳,也有的剪掉头发、关起门来的,还有假装发疯而不知跑到何处去了的,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③“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故事两则》

3其……欤?(兼表反问)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愚溪诗序》(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没有给世人带来好处。)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愚溪诗序》( 我虽然不合于世俗,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无论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笔端。)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

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勾践灭吴》(吴国同越国,是

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比及 (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可译为“被”。)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愚溪诗序》(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

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二、其他

1、得以:(可译为“能够”。)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否则,使这五个人保全其头颈而老死于家中,那么虽然能活满其自然的寿数,但人们都能够役使他们,又怎能使豪杰一流人为之倾倒,在墓门前握腕痛惜,抒发其志士的悲感呢?)

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

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4、而已:(可译为“罢了”。)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

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人。)

7、既……且……:(可译为“又……又……”。)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8可得:(可译为“可以,可能。”)

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9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0乃尔: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

①何其相似乃尔。

11.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

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12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

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13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也。《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14.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登泰山记》(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

15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祭十二郎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 )

16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祭十二郎文》(哥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17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

18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登泰山记》(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

。《登泰山记》(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象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

张溥字天如文言文翻译

1 张溥抄书文言文的白话翻译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原文:

张溥年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启发:

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若想从书中吸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等等,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与其匆匆忙忙地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有些同学读书图快,读书只是看看情节,读书缺乏刻苦的态度。

他们虽读过不少书,但书里的有用知识象天空的云雾,象银幕上的一个小镜头,在眼前闪现一下,立即消失了。这样虽读得多、读得快,实际收效并不大。

作者简介:

张溥(pǔ)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 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着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

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溥抄书

2 张溥与"七录斋",原文翻译

一、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二、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 张溥列传》

扩展资料

张溥介绍

张溥(1602~1641)明代文学家。初字乾度,后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选庶吉士,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张溥曾与郡中名士结为复社,评议时政,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着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记》。

3 张溥嗜学古文翻译

原文 张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做动词,命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做名词,名气)高一时。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继续再抄写,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很有名气。

4 明史张溥列传的翻译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他的伯父是张辅之,身为南京的工部尚书。张溥小时候很爱学习,读书的话必定用手抄上一遍,抄完以后朗诵,然后烧掉,接着又抄,就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完成,以至于他右手握笔管手指和掌心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得皲裂了,他就用水洗几次。所以后世称他读书的房间为“七录”,原因正是为此。他与同乡里的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他被选做贡生因此进京,张采这时刚成为了进士,两人的名声遍播于京城。然后张采去临川当官。张溥就回到了家乡,与郡里的名士一起复兴古文学,命名他们的文学社为复社。崇祯四年他考中了进士,改授庶吉士。后来因为要埋葬父亲告假回乡,不分寒暑的读遍诗书。四方慕名而来的人竞相拜访他,于是这些人都称为复社文人。张溥也全力结交这些人,交游日益广阔,他的名声也开始在朝野之间传播。凡是经过他所品评的人物,都能为此变得声名显赫。这些人都以此为荣,并自夸:“我得到了张溥的品评”。当朝执政的高官为此都忌恨他。他的乡里人有一个叫陆文声的,掏钱捐了一个监生,请求加入复社而没有得到批准,张采又经常用他捐钱买官的事情羞辱他。于是陆文声向朝廷告发他们说:“现在这些风俗的弊端都起源于读书人,而张溥和张采正是他们的领导者,举办复社,扰乱天下。”当时正好赶上温体仁执政,将这件事发下给有关部门审理。时间长了,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扬、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没有什么罪过,于是三人都被贬官,并下令追究到底。福建有一个叫周之夔的人,曾经当过苏州推官,因为犯事被罢免,他怀疑这是张溥所为,所以对他非常痛恨。听说陆文声诬陷张溥,于是上奏说张溥等人把持朝政舆论,自己罢官的事其实是张溥所为,然后联系到复社骄恣横行的行为。巡抚张国维等人说周之夔的罢免与张溥无关,却也被贬官罢免。到崇祯十四年,张溥去世以后,这件事还没完结。

5 “溥幼嗜学”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张溥自幼好学。

此句出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六,原文: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伯父辅之,南京工部尚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译文: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所以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与同乡张采同学,二人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6 张溥嗜学 翻译

张溥嗜学 原文 张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名词做动词,命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名气)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他烧掉,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辉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凭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很有名气。 加点字: 01已:停止 02 钞:通假字,通“抄”,抄写 03 汤:热水 04 沃:洗 05名:题名 06嗜:特别喜欢 07幼:年幼的时候 08即:就 09焚:烧 10如是:像这样 11皲(jūn):因受冻而开裂 12俄顷:一会儿 13以故:因为这个原因 14征索:讨要 15日:每天 16始:才 17名:名气 18草:草稿 品质: (1)体现了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和十分诚实的优点。

启示: (2)我们要勤奋学习,认真刻苦 张溥简介: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市)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

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着有《七录斋集》等。

关于“五人墓碑记被删除的原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272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