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鸡笼山的历史记载(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情况)

鸡笼山的历史记载(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情况)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6-16    点击:  286 次

鸡笼山的历史记载

网上有关“鸡笼山的历史记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情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鸡笼山是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它坐落在和县西北隅,脚踏岚笼山,怀抱九条垅,群山环拱,一峰独秀,拔地而起,享誉“江北第一山”、“江北小九龙”、“中华四十二福地”之称。

夏朝称亭山,秦称历山,唐谓鸡笼山,明曰凤台山。《和州志》云:该山“下盘绵峦,上冠巨石,纵列棱折,状若莲花,高数十仞,斫磴亘铁,引以登岭,俯视群山,无敢并者。”《太平寰宇记》载:“麻湖初陷,一老母提鸡笼登是山,因化为石,故名。”相传,东汉末年,有金福、金干、金坤兄弟三人在此山悟道成仙,被后人奉为“三茅祖师”,后人为之塑金身于佛殿,千百年来,香火不绝。风光绮旎的鸡笼山,山雀噪空而过,松涛撼谷而鸣。清风阵阵,令人神清志远,心旷神怡。历代诗人、墨客、学士名流、帝王将相,乘兴游览,托物抒情,每多吟咏。《竹书纪年》载:“夏桀放逐南巢,卒于亭山。”故桀之荒冢留之于此。唐武则天授封“游击将军”、赐“勤将军宅”的主人,便是鸡笼山壮士勤思齐将军。大诗仙李白游此山时,曾写下《历阳壮士勤将军思齐歌》,赞颂“神力百夫倍”的勤将军。

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山安营,喜得太子,把原淳熙宫(许由隐居之所)加赐匾额为“寿宁宫”。宋朝大诗人杨万里离开鸡笼山时写下一首《舟过鹅行口回望和州鸡笼山》:

两月青山不暂离,

入城未见有山时。

万峰送我都回去,

只有鸡笼未肯辞。

朱元璋在和州建立反元根据地时,偕夫人来此山狩猎游憩,一时诗兴大发,挥毫写下《登鸡笼山》:

罢猎西山坐拥旗,

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

撑着老天天自知。

近代著名书法家草圣林散之先生游山时写下《和友登凤台山原韵》:

漫云明镜亦非台,松阁峨峨宾壮哉。

入夜钟声惊寤梦,满天风色太沉霾。

此山以作十年别,拜佛曾经两度来。

试问先生醉游处,春光能否到蒿莱。

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秀美的景点,引来四面八方游客和善男信女,观光、朝山礼佛者络绎不绝。此山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林深如海,松涛似曲,山泉淙淙,烟云飘渺。适逢雨霁,云雾升腾。“雨霁众山碧,松翠湿衣裳”,历阳八景之一的“鸡笼山晓霁”宛如画屏,令人赞美忘返!

掩映在莽莽山林中的千年古寺--凤林禅寺。

凤林禅寺每逢正月十五和六月初一,数万人朝山礼佛,场面宏大。这一传统庙会吸引各地游人和广大信众,成为和县重要庙会之一。

寺院现任住持定昌法师,童贞入道,信仰虔诚,道心坚固,严守净戒。自1994年任职以来,带领全寺僧众,全身心投入道场建设之中,逐步落实学修一体化的丛林制度,着力道风建设和僧才培养。

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资源情况

鸡笼山开放时间:8:00—17:30

鸡笼山景点介绍:

鸡笼山在六朝时曾先后为皇家花园和佛教圣地,这里还是科学家、文史学家云集之所。刘宋时期,在山顶建立了第一个日观台,既观天象,又测风候。山下建立了史学馆、文学馆,当时全国有名的文史学家、哲学家常聚于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堪称全国学术文化中心。

到萧梁时期,鸡笼山上建同泰寺。梁武帝四次舍身佛寺,然后大臣们不惜重金把他赎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个虔诚的佛教徒最后在侯景之乱中饿死台城。南朝末代皇帝陈后主,在鸡笼山大造殿宇,用香木做梁柱门窗,清风吹过,香飘数里。他和宠妃张丽华、孔贵嫔终日在宫内或花园里寻欢作乐。公元589年,隋军入城,陈后主无处可逃,只好带着张、孔两妃嫔躲进井内,结果被隋军所获。三人从井内爬出时,脂粉淋漓,沾满井栏。后以帛拭之,其石有胭脂痕,所以此井被称为“胭脂井”,又名“辱井”。元朝诗人陈孚在《胭脂井》一诗中写道:“泪痕滴透绿苔香,回首宫中已夕阳。万里河山天不管,只留一井属君王。”哀婉之意溢于言表。隋大将见张丽华艳丽绝伦,怕递解回去扰乱了君王之心,立即抽刀把她斩首。这就是后人诗句中所责怪的“不斩君王斩丽人”。

1387年,在原来同泰寺填充的遗址上修整了宋、元时期的法宝寺,因山名已改为鸡鸣山,故寺名亦改称“鸡鸣寺”,沿称至今。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登上鸡笼山,站在观象台上俯瞰玄武湖,心旷神怡,欣然提笔写了“旷观”二字。这年冬,两江总督王新命、安徽巡抚薛柱斗等官吏,为纪念康熙来此,特在西峰上建北极阁、御碑亭,并立一碑,碑额为“旷观碑记”,碑文记载了康熙巡游经过。从此,西峰称北极阁,东峰称鸡鸣寺。

和县到鸡笼山风景区有多少公里

鸡笼山群峦连绵,主峰海拔275 米,顶冠巨石,状若鸡笼,群山环抱。主要有风林禅寺、花山、陡沿和如方山等景区。山上有“南天门”、“一线天”、“百岁缺”等景点,幽险奇绝,蔚为壮观。“百岁缺”为悬崖裂缝,口近二尺,常令游人望而却步。因传跨越此缺的勇敢者能长命百岁,故名。

鸡笼山还是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相传东汉末年金佛、金干和金坤三兄弟曾在此山悟道成仙,被后人奉为三毛祖师,供其塑像于三清殿之中。唐末名道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称鸡笼山为天下第四十二福地。,并在此布道传经。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扎营喜得太子,特别赐淳熙观匾额为寿宁宫。由于历代兵火洗劫,原来寺观多毁,现有凤林禅寺等得以修葺开放。

道家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称鸡笼山为“第四十二福地”。因其山峦连绵,上冠巨石,状似莲花,为“一州奇胜”。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诸景点。相传,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干、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后人为之兴殿名“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塑像供于殿中,殿内两旁为十八罗汉。内悬大钟一口,重千斤;大鼓一面,鼓面直径近2米。每逢朔望之日,各地群众前往朝山拜佛,络绎不绝,故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历代有李白、许浑、李思聪、杨万里、贺铸、朱元璋、庄昶、王元翰、戴重、汤懋纲等,都留有题咏。其中:李白《历阳壮士勤将军名界齐歌》诗曰:“太古历阳郡,化为洪川在。江山忧郁盘,龙虎秘光彩。蓄泄数千载,风云何 。特生勤将军,神力百夫倍。”唐许浑《题勤尊师历阳山居》诗曰:“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潜识子房心。苍鹰出塞边尘静,白鹤还乡楚水深。春坼酒瓶浮药气,晚携棋局带松荫。鸡笼山上去多处,自属斤黄精不可寻。”朱元璋《登鸡笼山》诗曰:“罢猎西山坐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着老天天自知。”

唐初,山上山下,寺庙甚多。后历经兵乱,原有建筑被毁较多。建国后,尚存寺庙37间,内供大小佛像百余尊,有僧数十众。“文化大革命”中,寺庙及佛像均被毁。1978年后,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将山麓至山顶道路,用石条重铺,并加钢管栏杆。凤林禅寺,亦修葺一新,内塑佛像七尊。现存有民国13年(1924)《凤林禅寺碑记》碑刻一块,每年接待来山香客游人甚多。鸡笼山现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

湖北鸡笼山金(铜)矿床

和县到鸡笼山风景区有20公里。

鸡笼山风景区是一景点,位于湖北通城县麦市镇井堂村,紧邻千年古镇麦市,山体呈南北走向,南北约一点五公里,山上景点众多,各具特色,是旅游绝佳去处。

鸡笼山西面快上山顶之处,其二巨石形似二只打架的公母鸡!传说为从笼逃出的二只鸡因在笼中积怨,出后仍打斗不止。

鸡笼山是一个古矿,相传南宋时常开采铜。20世纪60年代中南冶勘公司604队进行过普查工作,于1971年提交了《湖北阳新丰山矿吉龙山(即鸡笼山)铜矿地质报告》,确定属一小型铜(多金属)矿床。20世纪70年代,604队徐季照等发现金矿具有工业意义。20世纪80年代,604队陈力军等通过控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勘查,发现深部隐伏接触带上的金铜矿体,确定为大型金矿和中型共生富铜矿床,并于1991年提交了湖北省阳新县鸡笼山铜金矿床勘探地质报告。

(一)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湖北省阳新县东约35km的富池镇,区域构造背景为扬子台褶带中的断坳区。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是下三叠统大冶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灰岩的成分是:CaO51.67%~54.48%,MgO0.47%~2.25%,灰质白云岩类:CaO32.24%~32.87%,MgO15.29%~17.81%。

矿区褶皱构造非常发育,呈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紧密线状的倒转、翻转背、向斜,以舒缓波状延展为特征,从北向南依次发育有:柯家塘倒背斜、竹林塘倒转向斜、桂家山翻转背斜、白崖头翻转背向斜和鸡笼山翻转背斜。其中以竹林塘倒转向斜最重要,是矿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之一。该向斜两翼地层正、倒同向南倾,倾角35°~50°,主矿体大都赋存于向斜轴部地层及其层间裂隙中。

鸡笼山岩体呈北西向展布,长2.8km,宽0.2~0.6km,出露面积约1.2km2(图20-4)。岩体向南西倾斜,倾角30°~40°,向南东侧伏,南东段延深大。岩体北缘接触带向北超覆,说明岩体是由南东向北西侵入的。岩体的接触带形态极其复杂多变,因此,控制的矿体形态也千姿百态。

图20-4 鸡笼山Au(Cu)矿床地质略图(据中南冶勘公司604地质队,1990,修改)

岩体的岩性主体是花岗闪长斑岩,围绕其边缘分布有发育不够好的分异相石英闪长斑岩。成岩后侵入于岩体的脉岩有: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和煌斑岩等。花岗闪长斑岩为灰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约55%,主要由中长石,次为角闪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组成,一般粒径为1.5~4.5mm;基质由斜长石、石英、角闪石等组成,粒径0.01~0.2mm;副矿物有榍石、磁铁矿和磷灰石。岩石的化学成分为:SiO261.13%~62.76%,TiO20.51%~0.56%,Al2O313.39%~14.70%,Fe2O31.89%~2.07%,FeO1.76%~2.89%,MnO0.04%~0.12%,MgO1.89%~3.41%,CaO4.56%~5.10%,Na2O3.36%~3.76%,K2O3.46%~4.20%。测得全岩铷锶等时线年龄为158.19±18.2Ma,87Sr/86Sr初始值为0.7087。岩石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属轻稀土富集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的平滑曲线,Eu异常不明显。以上资料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并可能有部分硅铝质壳源物质混入,属壳幔混源型(赵一鸣等,1997,1999;张轶男,1999)。岩体的微量元素分析表明,Au,Cu,Ag,Pb,Mo等元素大大高于同类岩浆岩的平均丰度,其中Au高1~2个数量级,其他金属元素是背景值的2~8倍(陈力军等,1991),反映了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的成因联系。

(二)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

矿区内已探明大小矿体189个,其中有工业价值的矿体54个,主要受鸡笼山岩体与三叠系大冶组碳酸盐岩接触带的控制(图20-5),并具有明显的带状展布特征。根据矿体赋存的控矿构造位置,可分为3个矿带:北矿带受岩体北缘接触带控制,中矿带受岩体底部围岩伸入岩体中的舌状体、捕虏体接触带控制,南矿带受岩体南缘接触构造控制。主要矿体都有集中在北、中两个矿带。

关于主矿体之所以集中在北、中两个矿带的重要原因之一,黄亚南(1993)曾指出,那里主要发育隐爆角砾构造。角砾岩呈上宽下窄的月牙形绕火成岩体舌状体前缘分布,角砾大小不一,呈棱角状,其成分有大理岩、侵入岩和矽卡岩等各种岩石,也有单一的大理岩或矽卡岩;胶结物为碳酸盐、石英、粘土矿物、绢云母和黄铁矿等。

矿体形状复杂,主要呈不规则脉状、鞍状,次为似层状、透镜状及囊状等。矿区内有5个主矿体,以Ⅰ号和Ⅱ号矿体最大。Ⅰ号矿体长1300m,最大倾斜延伸58m,平均厚4.33m。它占了矿床金总储量的42.5%和铜总储量的34%。

矿化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热液脉状或网脉状交代型、细脉浸染型和角砾岩型4类。其中以矽卡岩型最重要,分布也最广泛。按矽卡岩的种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石榴子石矽卡岩金铜矿石、透辉石矽卡岩金铜矿石和硅灰石矽卡岩金铜矿石3类。热液交代型金铜(多金属)矿化仅次于矽卡岩型,主要呈脉状或网脉状交代大理岩,在Ⅰ号采场地表,局部还能见到块状铅锌(银)矿石。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化仅见于局部的蚀变花岗闪长斑岩中,但未形成工业矿体。角砾岩型金铜矿化是原矿体或矿化体经破碎成角砾又遭后期热液活动胶结所成的,角砾的成分有大理岩、斑岩和矽卡岩、尤其是由矽卡岩组成的角砾岩型矿石含金更高。

2.矿化分带

鸡笼山金铜矿床在垂向和水平方向都表现出明显的矿化分带。垂向上,在深部的矿体主要是矽卡岩金铜矿,接触带则出现热液交代型金矿体或金铅锌多金属矿体,从而显示出清楚的矿化垂直分带(图20-5)。

图20-5 鸡笼山(铜)矿床垂直矿化分带地质剖面(据中南冶金地勘604队资料)

矿化水平分带在地表Ⅰ号采坑中清楚可见,靠近花岗闪长斑岩的内接触带,有矽卡岩金-铜矿体产出,但在外接触带的角砾状大理岩中,则出现热液交代型金或金多金属矿体(图20-6)。在多金属矿石中,金与闪锌矿、方铅矿或雄黄、雌黄共生。大理岩遭构造破碎成角砾状,含金硫化物矿化呈网脉状交代,形成了热液角砾岩型金或金多金属矿化带。

综上所述,鸡笼山矿床从花岗闪长斑岩至大理岩方向总的金属矿化分带序列为Cu(Mo)→Cu(Au)→Au(Cu)→Au-Pb-Zn(As)。矿化有从高温向中低温演化的趋势。上述趋势也基本上符合成矿化元素离子半径逐渐增大的规律。由于成矿有多阶段性,较低温的矿物组合又可叠加在高温矿物组合之上。

3.矿石物质成分

鸡笼山金铜矿矿石的矿物组成复杂,经查明的矿物有100多种。主要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次为闪锌矿、方铅矿、毒砂、磁黄铁矿、砷黝铜矿、磁铁矿、赤铁矿、辉钼矿、辉铜矿、雄黄、雌黄,及少量自然金、银金矿、碲金矿、碲金银矿、碲银矿、辉碲铋矿、辉铋矿、硫铋铜矿和硒碲银矿等。以上共生金属矿物组合表明,Cu,Mo,Pb,Zn,As,Au,Ag,Te,Bi,Se等元素组合可作为鸡笼山金铜矿床的重要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金矿物主要以包裹体金、粒间金和裂隙金赋存于铁铜硫化物中,其中包裹体金和粒间金占了绝大多数。金矿物形态复杂,千姿百态,以边界呈港湾状的不规则粒状为主,还有浑圆粒状、叶片状及豆荚状、针棒状和裂隙状等。金的粒度最大为50μm左右,最小0.78μm,平均粒度5.7μm(中南冶勘604队,1991)。金的载体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黄铁矿在各矿化阶段都有分布,黄铁矿中的Au含量随着高温→中温→低温阶段的演化明显递增。

图20-6 鸡笼山金(铜)矿床Ⅰ号矿坑水平矿化分带略图(据赵一鸣等,1997)

矿石的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次有正长石、斜长石、绿泥石、蛇纹石、滑石、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菱锰矿、高岭石和沸石等。

全区金铜矿石中金的平均品位为3.82×10-6,铜的平均品位1.42%。

(三)矽卡岩及其分带特征

1.矽卡岩类型和矿物组成

鸡笼山矿区的含矿矽卡岩属于典型的钙矽卡岩,分布甚广,产于花岗闪长斑岩或石英闪长斑岩和大冶组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以外矽卡岩为主,局部有交代岩体的内矽卡岩。主要矽卡岩矿物是钙铝-钙铁榴石系列石榴子石,次为透辉石和硅灰石,局部有方柱石。叠加于矽卡岩之上与矿化相伴的后期热液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沸石化等,局部有绿帘石化、萤石化、蛇纹石化、滑石化和高岭土化等。

石榴子石是矿区内分布最广的矽卡岩矿物。产于内外带矽卡岩中的石榴子石成分是不同的:外带为钙铁榴石(Ad78.2~100Gr0~2.14Sp0~0.52),内带的石榴子石为钙铝榴石(Ad36.5~44.3Gr54.6~61.9Sp1.1~1.6),锰铝榴石分子含量二者均很低,这与其他钙矽卡岩金(铜)矿床中的石榴子石特征相似。

辉石主要属透辉石(Di79.8~98.6Hd1.2~18.2Jo0.2~2.0),锰钙辉石分子含量很低。

以上可以看出,钙矽卡岩金铜矿床中的外带含金矽卡岩主要是透辉石与钙铁榴石共生,说明铁主要以Fe3+的形式赋存于石榴子石中,反映了其形成酸度较低和氧逸度较高的条件(赵一鸣等,1997)。

2.矽卡岩分带

矿区内矽卡岩分带现象较明显。从花岗闪长斑岩(或石英闪长斑岩)至大理岩方向,分带序列一般表现为:花岗闪长斑岩(或石英闪长斑岩)→蚀变花岗闪长斑岩→透辉石-钙铝榴子石矽卡岩(内带)→钙铁榴石矽卡岩(叠加有金、铜等硫化物矿化)→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叠加有金、铜矿化)→蚀变角砾状大理岩(叠加有矿化)→大理岩。下面举两个分带剖面实例:

例一,位于矿区-90m中段22穿脉,矽卡岩分带如下:

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花岗闪长斑岩→钙铁榴石矽卡岩,部分叠加有强硅化、碳酸盐化和含金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矿化→含金硅灰石矽卡岩→含金黄铜矿(斑铜矿)化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大理岩(图20-7)。在此分带中,石榴子石矽卡岩带和石榴子石-硅灰石带中的石榴子石均属钙铁榴石(Ad78.2~99.9Gr0.02~21.4Sp0.1~0.4)。

图20-7 鸡笼山金(铜)矿22号穿脉矽卡岩分带剖面

例二,位于-90m中段20穿脉和沿脉的交汇处,矽卡岩分带为:

蚀变花岗闪长斑岩→透辉石(Di79.8Hd18.2Jo2.0)钙铝榴石(Ad18.9Gr79.5Sp1.6)矽卡岩(内带)→钙铁榴石矽卡岩(Ad99.3Gr0.0Sp0.7),叠加硅化和含金黄铜矿矿化→含金雄黄、雌黄矿化角砾状大理岩→大理岩。

从上述两个矽卡岩分带剖面实例可以看出:①内矽卡岩带有时可以缺失,说明矽卡岩主要是以渗滤交代的方式进行的;②矿化主要叠加于外矽卡岩或靠外矽卡岩的角砾状大理岩之上,不甚均匀,受矽卡岩形成后成矿期裂隙构造控制的。

(四)硫、铅、氧同位素组成

矿区内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值变化范围很窄(据17个黄铁矿样分析数据),介于-1.85%~5%之间,平均值为2.54%,接近陨石硫,说明矿床的硫源比较单一,主要为幔源硫。

铅锌矿石中闪锌矿和方铅矿的铅同位素值为206Pb/204Pb=17.77~15.55,208Pb/204Pb=37.97~38.24,说明铅属正常铅。铅同位素值投影点都落在地幔铅曲线和造山带曲线之间(张轶男,1999)。

氧同位素δ18D值是判断岩浆来源的参数之一。矿区花岗闪长斑岩氧同位素δ18D值的范围为10.0~10.8,属壳幔混合型。矿石中氧同位素为10.99(伍超群等,1993),与岩浆岩的δ18D值接近,说明岩浆岩和矿石具有同源特点。

(五)流体包裹体特征

根据张轶男(1999)研究,矿区内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3种类型:①液体包裹体;②气体包裹体;③含一个或多个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其中以液体包裹体为主,气体包裹体次之。子矿物主要为立方体的石盐子晶,其次为钾盐、碳酸盐及磁铁矿、黄铁矿等不透明矿物。

包裹体形态复杂,有较规则的负晶形或半自形,也有极不规则的蝌蚪状、鱼状、叉状和针柱状等。包裹体大小相差悬殊,较大的有35~42μm,小的< 5μm,一般在7~25μm之间。

鸡笼山矿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特征的变化反映了流体演化的时空规律。赋存于石榴子石中的包裹体代表了早期矽卡岩阶段的流体特征,具有高温高盐度的特点,其温度范围为400~680℃,平均509℃。石榴子石中有些温度较低的包裹体可能是后期捕获的,温度为283~360℃。石榴子石中含子晶的包裹体占有18%,大多为NaCl子晶。其盐度为20.6%~51.0%。

石英(碳酸盐)-硫化物阶段的均一温度和盐度较矽卡岩阶段的明显要低。石英中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8~386℃,平均286℃。方解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5~328℃,平均222℃,此阶段的盐度为8.7%~21.2%。在石英包裹体中偶尔可见子晶及富气相,说明流体在某一时期产生过沸腾。金矿物的沉淀主要在石英-硫化物阶段的中晚期。



江阴市哪座山最高

江阴三十三座半山,每座山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串起各座山的历史,完全就是一部江阴的文明史了!单从各座山的来历看,就非常有名堂,有和秦始皇相关的,有和吴王有关的,有和春申君黄歇有关的,有和舜帝有关的、有和姬光太子有关的……三十三座半山中,古时要数香山、稷山、砂山、花山、定山和黄山最优美了,因为其中就有被世人誉为香山八景、稷山十景、花园十景、桑溪八景、龙砂八景、花山八景的世外桃源地方,同时更有《毗山诗集》、《毗山十咏》、《松陵集》、《定山杂咏》、《江赋》、《澄江八景》等诗集的流传。

三十三座半山中,其中不乏一些与众不同的山:君山称为江阴主山,毗山称为江阴的母山或圣山,定山和黄山杯称为当地诸山之冠,寿山被称为诸山之归宿、江阴群山之首……江阴三十三座半山的历史平均海拔高度为887米,目前海拔最高的是定山2738米,海拔最低的山是镇山,因为镇山已经全无山体!而古时最低的山为庆山、前栗山、姬墩山、白鹿山和寿山,均为十几米海拔高度。

目前山观和澄江所辖的山最多,各有八座山,周庄、南闸其次,均为六座山,云亭也有五座山。

江阴的山中,称呼最多的是敔山,共有七个称呼,而长山、彭公山、秦望山、花山也较多,各有五个别名。

目前来看,能汽车上山的山包括君山、香山、绮山、彭公山、砂山、舜过山、秦望山、花山、定山和黄山等。

一、江阴与陈毅最缘分的山:前栗山

前栗山在江阴古城西六十里,今璜土镇北侧2公里处,璜石路东侧,目前属于璜土镇高栗村内。

海拔约40余米。

此山甚怪异。

平地隆起,或为王墓不得而知,粱陈时多有王族葬江阴。

山上建有崇圣寺,为清初所建。

抗战时,西乡人兴学,借山上寺院开课,颇得时誉。

新四军陈毅军长在民国28年,应地方绅士请,在崇圣寺神殿宣传抗日,并赠银助学,可谓江阴地区陈毅最有缘分的山了。

二、江阴旅游管理最规范的山:鹅鼻山

鹅鼻山位于江阴古城北四里许,为黄山西延山峰,山势高斜如鹅鼻,海拔596米。

昔澄江八景有“鹅鼻积雪”等。

鹅鼻山有清淮军固守炮台。

鸦片战争时,英人入侵长江,与清廷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大批英舰即停泊鹅鼻嘴。

今鹅山青翠如阴,山巅有徐霞客《江源考》碑,徐霞客江源考下江最早的山。

鹅鼻山能有如今美好景色,与罗瑞卿的及时制止采石有关,在原鹅鼻处有听涛阁,最得文人雅士青睐寄兴。

目前,鹅鼻山已经开发成鹅鼻嘴公园,实行收费管理,称得上是江阴旅游管理最规范的山了。

三、江阴地理位置最西的山:姬墩山

姬墩山,位于江阴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璜土镇,与常州交界处西贯村境内,位于扬子江大道西侧,当属江阴地理位置最西的山。

据称姬墩山仅188米,周长282米。

相传该山为堆土成山,为春秋时期吴国姬光太子终累之墓。

山南有姬光庙,清咸丰十年间毁于战乱,姬光太子没有能继承王位,其父吴王称为阖闾,迁都姑苏。

据考古学家称,吴国人采取土墩墓葬制,为防水患,一般葬于高坡,而平地高处墓室则堆土为馒头状,似墩称山。

四、江阴最早开发成遗址公园的山:青山

青山,位于古城西南五里,今位于澄江街道与夏港街道交界处的葫桥村,海拔367米,相传春秋时,干将莫邪在此山铸剑炉九所,故名九炉山。

据传江阴名士沙万里隐耕青山数十年,身居茅屋,风雨不入城。

沙善古文,诗有《竹窗漫稿》。

上世纪70年代,在该山南麓出土史前石器、黑陶器与兽骨、石犁等。

青山目前已经被大肆开山采矿,只留下山宕和湖泊,因为位于长江隧道预留处,遂被改建成青山遗址公园,这也算难得一座江阴山体遗址公园的山。

五、江阴古时名气最大的山:君山

君山,位于旧澄江门外二里黄田港东岸,原名瞰江山。

山虽不大,但名声很大,素有“江阴主山”之称。

相传战国末年,楚相黄歇被李园所杀之后,即葬于此山西麓。

黄歇号称春申君,是着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

吴地百姓为纪念他,即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国孙吴赤乌年间(238-251),在这里建成东岳庙。

江阴有句俗语:“三月廿七爬君山。

”每年农历三月廿七是江阴东岳庙东岳大帝圣诞庙会,后来成了江阴北门的集场。

由此可见,君山的名气真大,不愧为一邑之山。

六、江阴旧时出江鲜最有名的山边江域:肖山

肖山,位于江阴长江南岸,高新园区黄山东侧,长山西侧。

因为附近以肖姓所居而得名,俗称小山头,记载原有海拔336米。

由于长江东流在江阴开始航道骤然变窄,肖山这段水域多出江鲜子鲚、河豚等。

肖山旁有祭江台,明朝以子鱼齐鱼入贡。

渔人群集于此,焚香祭江,以求鱼产丰收。

因为此处肖山段江面的江鲜有名,乃至如今肖山码头也成了江钓之所。

七、江阴长江沿岸最长的山:长山

长山,位于江阴城东北长江沿岸,西近肖山,东靠张家港巫山,南面靠近凤凰山、蟠龙山,西南有石牌港从山麓经过,长山东段划给了张家港。

长山东西狭长形状如梭,海拔904米,山势蜿蜒起伏,被誉为“十里长山”。

该山古称真山、甄山。

山之西侧有巨石飞跨入江,平面如筏,始皇欲乘此筏浮海。

故又名石筏山或石牌山,又曰筏梁山。

该处山长10里,故名长山,称为江阴长江沿岸最长的山。

八、江阴古时拥有最大烽火台的山:凤凰山

凤凰山,又名凤阜山,位于江阴城东10公里,位于目前江阴城东街道和张家港金港交界处,其西南属江阴,东北归张家港,海拔935米。

据《太平总类》称:晋太康元年(280年),距今1700余年,有人在此凿石掘得一对玉凤凰,故名凤凰山。

据说,元末张士诚在凤凰山山顶修筑了烽火台,台高27米,10米见方,规模最大、最坚固,是江南之首。

九、古时江阴藏军洞最多的山:香山

“十里长江九座山 中间横座大香山。

”香山,目前位于江阴市区东北二十三里,香山:东西长23公里,南北长19公里,海拔1366米。

香山像一只伏在地上的老虎或牛在侧首回眸,所以古时候香山被称为“伏虎山”、“卧牛山”。

后来由于相传吴王夫差遣美人西施上山采祛风止痛叫马蹄香的香草,香山由此而得名。

香山上的藏军洞最早大约建于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每3座藏军洞编成一组,成品字形排列,较为规则,有9组共27个藏军洞,可称为江阴旧时拥有藏军洞最多的山了。

十、江阴在宕口修补成森林面积最大的山:绮山

绮山,位于江阴城区的东南,距离市中心约4公里,在原要塞和云亭交界处,高1351米。

相传吴王泛舟经过这里,看到漫山遍野野花茂盛,五颜六色,竞相开放,如同绮丽的丝绸(野花错绣如绮),绮山因此而得名。

绮山上的知名古墓众多。

元代江阴诗人陆文圭(“墙东”先生)和明代兵部尚书徐晞(“不可”先生)之墓均在绮山山麓。

在上世纪中期,绮山破坏严重,近年来绮山旁修建了6380亩的绮山森林公园,可谓目前在宕口建设森林面积最多的山。

同时,绮山也为江阴城市第二备用水源地。

十一、江阴山观附近曾经最有名的土匪山:售山

售山,又名寿山,位于古城东十七里,山观中部,它群山环抱,原海拔609米。

相传梁大同监中刘售啸聚于此,自名售山。

据民间传说这位刘氏其实是个地方最有名的土匪头子,当时他以地理优势,占山为王称霸一方。

目前,售山因采石主峰已经消失,留下几座悬崖,几个大水塘。

十二、江阴最有龙形的山:蟠龙山

蟠龙山,位于江阴城东街道,原山观镇北侧,距离江阴古城15里,古时称蟠龙山又名蛟山,一名盘龙山,高526米,东临石牌港,南俯东横河,西归大河港,北则有蟠龙河直通长江。

相传:古代垂拱年间,有黄龙蟠其上,三日始没而故名。

江上诗人沙散翁曾赋诗云:“蟠龙峻岭色称黄,垂拱编年纪盛唐,三日攀留鳞爪现,云从五彩兆祯祥。

”民间称旧时蟠龙山龙头位于东南侧,靠近东横河,身段紧贴石牌河港,尾部北侧向东靠近现在的创新大道。

十三、江阴定山战斗烈士墓最多的地方:彭公山

彭公山,位于城东街道山观东南角,此山是定山余脉,又说是稷山的一个支脉,海拔40米左右。

相传汉将彭越收江南东征,扎营于此山之东,彭公因获敌军首级,葬于此故名。

这里又称为张岐山、覆舟山、覆酒山、土地山,当地人习惯称为放羊山。

1949年4月21日夜,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2日清晨,中国人民 第三野战军第29军87师260团二营四连与 残匪在定山发生激烈的战斗,我军18位战士英勇牺牲。

2006年,土地山建成了第四代定山战斗革命烈士陵园。

十四、江阴油菜花开时最漂亮的山:稷山

稷山,又名藤山、道场山,海拔80余米,在江阴周庄镇北部的东横河南岸,紧靠张家港市的占文桥。

它曾是江阴十大名山之一,静伏在定山、彭公山和香山之间,这里有山有水,竹林掩映,风光崎旎。

据传,稷山因唐初太子少保着名书画家薛稷奉旨到江南巡视,并在此建有别墅而得名,故为稷山,又名薛山。

该处因为属于江阴与张家港交界处,山体已被挖得差不多,但意想不到的是油菜花开之时,这里山水交融的景色最漂亮。

十五、江阴三十三山半中目前破坏最严重的山:镇山

镇山,又名正山或振山,为江阴城东15公里左右,现在位于张家港南沙镇区338省道北侧,香山河南侧,原海拔668米。

该山实为香山东北的一个支脉,好似卧牛山(香山别称)的牛头(首),故又称牛头(首)山。

相传昔日有虹蜺(又称狻猊)出现,天落硕石镇之,故名镇山。

据《江阴县志》载:“镇山北有一石独立如老僧,曰和尚石,土人以石顶液出为雨兆。

”20世纪末,镇山因为采石而逐步被毁,可谓目前江阴三十三山半中破坏最严重、海拔最低(0米)的山。

十六、江阴地理位置最北的山:巫山

巫山,位于原江阴古城东北二十五里的江边,即现张家港市金港镇集镇西南侧,海拔429米,是江阴地理位置最北的山。

600 多年前,该山是滔滔江海之中的一座低矮的浮山,潮涨潮落之时,远看犹如江豚一般载沉载浮,故称浮山,江阴土音读作巫,遂传为巫山。

日久以后淤沙成岛,称巫山沙。

十七、江阴古时景色最美的山:砂山

砂山位于古城东南,华士镇的北侧。

山体东西连绵约5公里,旧称十里砂山,其西端与鸡笼山连冈,东支为白龙山又名龟山,中部是砂山主体,高峰称牛岭山,海拔1928米。

山巅有五峰,称五峰顶。

砂山很长,形如青蛇,所以又称蛇山。

明朝中期曾描绘白龙山、砂山之间石虎门以北花园里一带的秀丽风光,史称“花园十景”;砂山西部南麓风景,“桑溪八景”;清乾隆中期,又称之“龙砂八景”;乾隆晚期,称之“龙砂续八景”。

可见砂山应该可称为古时景色最美的山了。

十八、江阴与周庄来历最有关联的山:鸡笼山

鸡笼山位于江阴城东13公里许,即现在周庄鸡笼山村和山泉村交界处。

鸡笼山为砂山西延分支,海拔30余米。

相传古时这里有锦鸡出没,被天神关进笼子里,山形似笼而故名。

关于周庄名字的来历,与鸡笼山也有着不解的传说。

明朝有个皇帝路过鸡笼山,有周姓人招待杀鸡,感动皇帝,答应下旨本地伞墩曹御史将女儿许配周家完婚。

周家做官候,大兴土木,将原来的曹庄改名为周庄,延续至今。

十九、江阴山形最像乌龟的山:龟山

龟山是新桥与华士接壤处的一座山峰,因山形如乌龟,故称龟山或乌龟山。

海拔1198米。

古人有诗云:“西岭骖镡犹旧日,东山钟鼓应新霜。

”西岭指砂山,东山为龟山,因龟山西连蜿蜒起伏的砂山,龟山位于砂山东麓二余里,人们往往把两山合称为“龙砂”。

相传古有白龙在其上飞腾,祷雨辄应,所以又称为白龙山。

二十、江阴传说古时最可能出现麋鹿的山:白鹿山

白鹿山,俗称小华山,又名小护山,位于华士龟山南麓,原为一座小岗,仅10米来高,形似覆碗。

古时这里是大荒原,满山杂草丛生,但见白鹿出没,吴王曾狩猎于此,因为水草丰美,树林葱郁,盛产麇鹿。

吴王于此获得白鹿以归姑苏,以为祥福,赐给西施以博一笑,故称白鹿山。

二十一、江阴传说最容易找到红色石头的山:赤石山

赤石山位于周庄澄杨路南、世纪大道西侧、江阴大道北侧,分为东西赤石山,当地称为东墩、西墩,高约20米。

据传当地也俗呼为缪墅墩,上有周穆王厅、赤石亭,山下产红石。

郭璞云:赤石山下有朱砂是也,诗云:“山形卑微宛如墩,下游嶙峋赤石根,开凿为亭今已废,丹砂妙用孰探原。”

二十二、江阴地理位置最东的山:顾山

顾山,位于江阴城东35公里,是江阴地理位置最东的山,山体略呈东西向延伸,倾向东南,海拔1099米。

有东西大小两岗,远远望去,宛如西行乌龟,回首顾盼,眺望东海,顾山之名由此而得,也有人称为灵龟山。

因古时兰草芬芳,香气弥漫山间,旧名香山;因界于江阴、常熟、无锡三县交汇处,亦名三界山,因此顾山也是江阴分属各县最多的山。

山腰处有昭明太子刊刻诗文集的《文选楼》,香山寺内旧有山茶树一株,相传为其手植。

二十三、江阴地理位置最南的山:庆山

庆山在江阴城东南五十里祝塘文林境内,富贝河之南,以庆云里而得名,海拔仅数十米,因开山取石而逐渐变低,相传尧舜曾居此。

庆山系文林南大门斗山支脉,与斗山相隔咫尺,拔地而起似一块巨石,故名磐石山,这是江阴地理位置最南的山。

庆山石色白,与斗山石质截然不同,受击后即成颗粒状,当地人称此石为“散石”。

自清代起,此山又称白石山。

二十四、江阴地理位置最中央的山:毗山

毗山,位于原长寿西北境与云亭、峭岐交接处,俗名时山,以时姓居此地得名。

毗山的名称由来是:“山有毗卢院故名。

”毗山又古称毗陵山。

虽然它主峰仅高704米,但它的地质年龄距今已有12亿年了。

它东西走向,西高东低,绵延5公里之余。

江阴境内三十三座半山,毗山位于江阴地理位置最中央的山,称为母山,谓“江阴之圣山也”。

毗山山麓有建于北宋之能仁寺,有《毗山诗抄》稿本传世。

二十五、江阴目前被开采后存有最突兀山体的山:白石山

白石山,位于江阴城区西南约9公里处,在申港、夏港和南闸交界处,为观山北延一支脉的主峰,海拔852米,山势如伏狮,故又称狮子山。

山上产土如石,可制陶、罐、磁,或可取作灰矿,白石山还有个白兔洞。

白石山北侧的主峰已经被开采几乎全无,留下的突兀的山体显得更为悲凉。

二十六、江阴与吴王馀昧寻找季札登最可能登的山:观山

观山位于江阴城西南10公里余,南闸、申港交界处,海拔1499米。

史料记载,该山山顶如屏称为玉屏峰,东西分嶂,形似凤凰,故又名凤凰山。

观山的名称,源于吴王曾游观于此而得名:据传季札的三个馀昧当了吴王后,又要把王位让给季札,而季札逃到了封地延陵,馀昧便带领大臣亲自到延陵找季札,他们登上凤凰山山巅,观看秦望山,北眺长江,所以称为观山。

观山顶上还有吴王休息用的仙人床、仙人凳等石头景点。

二十七、江阴关于皇帝传说最早的山:舜过山

舜过山,亦称舜山、舜耕山、舜哥山或高山。

它坐落在江阴申港与常州市武进区焦溪交界处。

舜过山与观山连为一体,东西共长有6公里左右。

舜过山,海拔1153米。

舜过山于1962年划归武进县。

传说舜帝曾路过此山并亲耕于此,故得名。

春秋时,吴王寿梦四子,季札三让王位,当年颠沛流离,四处奔波,即在此山脚下,山之北有唐末高士魏璞隐居处,今存魏村名。

二十八、江阴故事最神奇的山:秦望山

秦望山,位于江阴南闸和月城之间,主峰海拔1893 米。

秦望山又名鸡笼山、秦履山、小茅山,秦皇山,峰峦起伏,形似头东尾西的卧龙,山脉东起月城双桥时家山的头山、二山两峰,并列如乳,又称双奶山。

中间突出三个主峰,从东至西依次为三茅峰,二茅峰,头茅峰。

山北有两条支脉:芦岐山和马鞍山。

秦望山的故事很多、也很神奇,其中包括秦皇求仙、秦皇伏青龙、三茅真君、鸟窠禅师与无尾螺、无鲮鱼的故事等等。

二十九、江阴休闲生态旅游最好的山:焦山

焦山,在观山之南,为秦望山西北支,从三茅峰下蜿蜒北行伸向石畸三里左右的一条山梁即马鞍山,而后突然升高东折近三里,自成一脉,谓焦山。

本名樵山,为采薪之地,海拔664米,后人误以为焦。

焦山是江阴休闲生态旅游最好的山,因为焦山东侧脚下有个石宕大池塘,池塘及附近的山体目前已被开发成了一处生态垂钓之地,而生态园里还有桃园、梨园等。

三十、江阴分属乡镇最多的山:花山

花山位于江阴城南五公里左右,海拔2412米是江阴第二高峰,峰顶是南闸、澄江、峭岐和云亭的分界岭,为江阴分属不同乡镇最多的山。

花山古名由里山,此山四面皆长九里,又名九里山,有人将九里的九误写成由,所以叫由里山,相传此山西侧有两峰相依,如同妯娌,古称妯娌山;又因山南坡上有碛石似鲤鱼,又名游鲤山。

山之东嘴,是由里山的东首第一峰,形似西岳华山,古名华山。

由于古代“华”和“花”可以通用,所以又叫花山。

三十一、江阴别称最多的山:敔山

敔山,旧称余山,在江阴古城东七公里,为定山西延突起山峰,其形似龙头,海拔1674米。

该山的旧时山脊有阜,垒垒相比,山顶有十二洞,其形如敔,故称敔山,当地人习惯称为耙齿山,当地人还有败子山称呼。

相传敔山上的山石是红颜色,所以亦名赤石山。

有樵夫上山砍柴,以为可以挖到金银,遭洞塌而死,人们又称为贪山。

乾隆年间,江阴知县蔡澍改贪山为廉山。

可见,这也能称得上是江阴别称最多的山了。

三十二、江阴海拔最高的山:定山

定山,位于江阴古城东9公里,蟠居在云亭、周庄、山观之间,山势由西侧高119米的羊头山向东回环北折,反折向西与敔山相连,呈马蹄形,周长30余里,面积19万亩,主峰海拔2738米,为江阴海拔最高的山。

该山雄峻磅礴,冈峦回合,面各异形,定山林木葱笼,泉石绮丽,峰高地广,堪称为江阴诸山之冠。

旧传山上有个名人戴定光,他在山上修行,得道成佛,称为“定光佛”,故名定山。

宋代山腰龙冈曾建七级普照塔,塔旁有虎跑泉,相传为法响禅师驯虎得泉。

三十三、江阴人去的最多的山:黄山

黄山位于古城东北四里,长江岸边,春申君黄歇的姓得名,山高917米。

黄山上有席帽马鞍龙头诸峰,吴时为烽火之所。

黄山之巅有元诗人王逢结庐隐居处。

黄山江面最狭窄处仅一点五公里,黄山还是着名军事要塞,今废垒犹存。

1983年开始修建盘山水泥道开始建设黄山旅游景点,在江阴的所有山中,黄山是被旅游开发保护得最好的一座了!江阴对外旅游揽客的打出了黄山的四能广告:“能见天堑雄姿、能望一江春水、能寻古景旧址、能尝四时江鲜。

”同时黄山也是目前爬山游客最多的山。

三十四、江阴最城区热闹的山:寿山

寿山,称半山,在城内中山公园北侧,山上林木葱茏,曾植有梅花,冬季梅花盛开、香雪一片,所以称为梅花岭。

又名万寿山。

据称其为江阴诸山之归宿,县志上说是江阴群山之首。

其峰高仅13米,翠岗连绵,似一条尾东头西的游龙。

寿山实为清光绪年间学政节署裁撤后,将其公园向游人开放,其北开挖玉带河及疏浚雪浪湖垒土成山。

后来江阴城区老市 就在寿山门前南侧,寿山可谓江阴最城区,最热闹的山了。

鸡鸣寺供奉的是谁

毗卢佛。

鸡鸣寺供奉的是释迦摩尼佛的法身佛——毗卢佛。鸡鸣寺位于南京鸡笼山东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时称栖玄寺。

南朝萧梁大通元年(527年),武帝在栖玄寺遗址兴建同泰寺,并三次“舍身”于此,也就是象征性出家,从而奠定了该寺的皇家寺院地位。此后至明初,鸡鸣寺一带寺庙多有更迭,但已无盛时风采。

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大发展的时期,其时佛教寺院遍布全国,极盛时达到2800多座,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实实在在的不完全统计。

作为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和政治中心,建康(今南京)的佛教寺院在最多时超过700座,真可谓是“抬头见寺庙,充耳皆钟声。”在建康的诸多寺庙中,鸡鸣寺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受过皇封的特殊地位而被公认为天下寺庙之首。

台湾以前的名字

台湾是我国的一大宝岛,古往今来,它的名称有很多。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求”,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录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关于“鸡笼山的历史记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1909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