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范蠡》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范蠡是什么意思)

《范蠡》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范蠡是什么意思)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1-25    点击:  238 次

《范蠡》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网上有关“《范蠡》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范蠡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国古代有名的宰辅甚多,但像《浣纱记》的主人公范蠡那样功成身退、一叶扁舟泛五湖的却很少,所以,范蠡的故事不胫而走,成了千古佳话。

范蠡是楚国人,“少小豪雄侠气闻,飘零仗剑学从军”,倜傥免俗,精于权谋, “尊王定霸,不在桓文下”。无奈命运数奇,怀才不遇,只得游宦他国,遂知遇于越王勾践,被拔举为上大夫。尽管勾践于他是“言听计从”,但范蠡发现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只想辅佐越王干一番事业,以报知遇之恩, “事了拂衣去,归卧荆南梦泽云”。

当时的越国正值多事之秋,外有强邻,兵连吴地。吴王夫差为报槜李之仇, “日讲武于长洲”, “时耀兵于笠泽”,随时可能兵临越国城下。勾践自念寡不敌众,弱难御强,惶恐不安,旦夕与大夫们商讨应付之策。范蠡认为:如若吴兵来攻, “则当高城深池”,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待彼粮尽兵疲,不战自遁。但勾践没有听从范蠡的意见,在吴军犯越之时,“决战以图存”,结果越军“转战夫椒三败北”,退守会稽,被吴军团团围困住。眼见“千秋宗社全倾”,勾践手足无措。范蠡审时度势,劝勾践向吴国求和。当然,求和是屈辱的,但并不表示屈服。他向勾践解释,这只不过是为了避免灭国之厄,以退为进。倘死战,结果就如螳臂挡车,必定灭亡。越王勾践终于放弃了决战的打算,选择了唯一的生路——求和。

议和需要双方契合。吴王征伐越国,是为了复仇雪耻;夫差曾立誓“管教他山河难保罪不宥”。如何使夫差答应议和呢?这时候,范蠡又一次显示出“达于机微”的才能。范蠡认为: “既欲行成,当先反间。不必即谒其主,要须先赂其臣。”也就是先用厚币美女去贿赂好财贪色的吴国太宰伯嚭,通过伯嚭去影响夫差,并由此离间夫差与忠臣的关系,使其“君臣乖戾,同列睽违”。同时,范蠡又劝勾践要卑词足恭,自请为臣,甘作役徒。这样, “既侈其好大喜功之念,又发其殴贤用佞之心”, “彼之罅隙可乘,吾之大事济矣”。事态的发展一如范蠡所料,吴主最后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在勾践夫妇赴吴羁囚之前,众大夫荐举范蠡陪同前往,范蠡毫不推辞,表示“不避艰险之途,甘守困辱之地,辅助危主,誓兴灭国”。

勾践身为越国之君,一旦沦为囚徒佣奴,且不知何日才能返回乡国,不免感慨万千,无限凄伤。范蠡就时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荏苒三秋,凭着范蠡的奇谋,吴王将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颜色憔悴”,而且也被折磨得“志气隳颓”。这时候,范蠡告诫勾践: “既抬头见前辙曾倾,须留意鉴后车当戒。”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激励勾践“身虽辱,志要坚”,应该发奋图强: “三年执役之羞,不可忘也。酸辛须记尝粪耻,劳苦休忘养马年。”在君臣欢宴、庆贺勾践返国之时,范蠡仍不忘提醒越王: “当早夜劳心,以图雪耻。”

范蠡是一位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大臣。 “时危要见臣忠义”,这是他的自勉之言,他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勾践能够振兴越国、灭吴复仇,范蠡无疑是第一功臣。假如没有范蠡的辅佐,勾践“心心念之,要复大仇”只能是一句空话。正如人们提起刘备,就要想到诸葛亮一样,范蠡的名字也是与勾践连在一起的。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为了越国百姓,为了勾践,范蠡不仅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也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在吴王夫差率兵伐越前不久,范蠡踏春野游,在山阴苎萝村溪边与浣纱女子西施邂逅相遇,两人互吐爱慕之意,以一缕溪纱为定情之物。范蠡向西施约定: “敢冀少停旬月,即当奉遣冰人。”岂知战争迅即爆发,范蠡忙于国事,只得把个人婚事暂抛一旁。接着,他又随勾践夫妇去吴,在石室养马三年, “千里价难相会”,徒存相思之情。归国之后,范蠡马上送信给西施,得知西施仍然在等侯着他,心里十分喜悦,以为不久就可“得谐姻契”。谁料事出多变,勾践用文种“进美人以惑其心”的计谋,广求美女,欲进贡于吴王, “动彼荒*之志,奸邪进用,忠信见疑,在彼则国当日微,在我则坐可观变”。偏偏搜遍整个越国,也选不出一个如意的美女。 “国家事体重大”,只好割己之爱,范蠡就向勾践推荐了自己的未婚妻西施。

在往苎萝村迎取西施的路上,范蠡心里怀着深深的歉意: “有负淑女,更背旧盟,心甚不安。”但他考虑得更多的还是如何说服西施, “令其心肯意从”。见面以后,范蠡为自己“一别匆匆三载”而向西施致歉。对此,西施很是体谅: “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看到西施如此深明大义,范蠡才说出来意,并向西施点明利害关系。在范蠡的耐心劝说之下,西施终于同意随他去见勾践。

西施离越,范蠡亲送至吴国。悬望三年,始得一见,但马上又将生离死别,范蠡也不免为之伤感。但他又不得不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去安慰西施“勿用伤悲,不久就得团圆也”。他更没有忘记叮嘱西施,到吴国后,“切莫要露尾藏头,迷君不论昼夜,向花营唇枪暗撑,遇锦阵心兵休漏,成共否,要竭力将没作有”。他取出当年西施所赠溪纱,一分为二,与西施各执其一,既希望西施“不忘故乡恩义之情”,也表白了自己忠贞不渝的心迹,寄希望于他日重逢。

“为天下者不顾家”,这一对有情人就这样又是一别十余年。直到勾践灭了吴国,范蠡才得到机会与西施相见。这时候的范蠡已决心辞官归隐。他携了西施, 不回府中,一叶扁舟,竟往太湖而去。在舟中,范蠡与西施取出各自珍藏的溪纱,回忆起往昔的悲欢离合,倾诉着长期深埋在心中的柔情蜜意,续百世已断之契,结三生未了之姻。

《浣纱记》采用双线发展的结构,以越王勾践的复仇雪耻为主线,而辅之以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波折。在几个主要人物中,范蠡的形象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他那“达于机微”的杰出才干和忠心耿耿、以国事为重的品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范蠡身上;存在着深厚的知遇感恩的色彩。范蠡曾屡次称道: “只为那国主遭亲辱,只为那夫人尽被羁,奔驰!”“为邦家轻别离,为国主撇夫妻”。但是,他佐勾践,以弱小抗 *** ,拯救越国于危难之中,使越国民众从亡国奴的悲惨境遇中解脱出来;事成之后,又不居功自傲,反而悄然引退,这又很自然地引起人们的好感和敬意。当我们读到《浣纱记》中范蠡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置个人恩爱于不顾的唱白时,也不禁会油然生起钦佩之情。

范蠡是什么意思

这位谋士就是越国的丞相文种,因为他能力强功劳大,越王勾践一直对他有所顾忌,再加上两人在政见上有强烈的冲突,最后就被勾践给赐死了。

范蠡可以说是勾践当年身边最著名的谋士了,不但能治理国家,退隐之后更是靠着自己的能力做起了大生意,积累了万贯家财。其实在勾践的身边还有一位与他齐名的谋士,他就是文种,虽然没有范蠡这么有名气,但他对勾践复国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功劳也是特别大的。

文种是个深谋远虑而且很有才能的人,按道理说他跟范蠡一样应该能看清形势、懂得鸟尽弓藏的道理,可他最后却没有选择归隐山林,而是继续在勾践的身边治理国家服务百姓,最后却落得个不得善终的杀身之祸。

文种又名文仲,生于楚国,所以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越国人,是春秋时期比较著名的谋略家之一。他对越国相当忠诚,心系天下百姓,经常不顾自身直言进谏,深得越王勾践的看重,把越国交给他打理,封他为丞相。

文种为越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受到越王勾践的猜忌,为了继续能为国尽忠,服务于百姓,他并没有像范蠡一样选择归隐,而是置生死于度外,选择继续推行他的休养生息政策,与勾践想要称雄战国的战略主张完全相反,从而导致了他和越王勾践之间的激烈矛盾,而雄才大略的勾践肯定是不能够容忍跟他政见完全不同的文种的存在,所以最后安了个罪名赐死了文种。

范蠡简介资料

范蠡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张“联吴抗秦”,成功实现吴越两国的统一,被封为越国的宰相,杭州市也有“郭守敬、范蠡、严复”三位名人塑像。范蠡所代表的思想是“利其器而行”,强调的是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来实现目的,这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种体现。

范蠡精于治国理政,能够灵活运用政策来掌控国家,引导民众,深得吴王越王和百姓们的信任和赞誉。他的治国理念深受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推崇,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智者之一。同时,他也提倡勤俭持家,崇尚节约和合理地利用资源,这也是范蠡思想的一部分。

除了在政治上是一位杰出的智囊和名相,范蠡也在文化和艺术上留下了精彩的贡献。他在音乐、舞蹈和诗歌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他精通音乐,而且对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解。他的音乐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也对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作范式音乐。在范蠡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流传至今,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思想成就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农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首先,他提出了“谷贱伤民、谷贵伤末”的问题,通过把价格调整到一定范围内而作到“农末俱利”。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协调发展。

其次,他明确提出了商品价格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当地处理好谷价与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对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范蠡试图通过调整价格促进生产和流通,这都是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再次,把物价控制在一定范围需要范蠡主张用“平粜”的办法,这就需要丰收年国家把粮收购储藏起来,在歉收年缺粮时国家再把粮食平价粜出,这样才能起到平定粮食和其他物价的作用,这就叫做“平粜齐物”。所以“平粜”是范蠡首先提出来的,战国时李悝推行平粜法和汉代设“常平仓”都是这一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因此,“平粜”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范蠡



越女剑的人物形象

范蠡(越国大夫,西施的爱人)

阿青(越国一名牧羊女,从白猿那里悟得高超的剑法。后来喜欢上范蠡)

西施(越国美女,范蠡的爱人)

白猿(又叫白公公,一只白色猿猴,会剑术,阿青的师傅)

勾践(越王)

夫差(吴王)

文种(越国大夫)

伍子胥(吴国大夫)

欧冶子(铸剑大师)

风胡子(铸剑大师、欧冶子的徒弟)

薛烛(铸剑大师、欧冶子的徒弟)

干将、莫邪(铸剑大师)

吴国剑士

越国剑士

关于“《范蠡》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126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