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古代战争故事《顺昌之战》)

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古代战争故事《顺昌之战》)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1    点击:  484 次

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

网上有关“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战争故事《顺昌之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由黄帝与炎帝对战,最终由黄帝击败炎帝。此传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

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

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大戴礼·五帝德》则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为了取得这次战争胜利,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在这方面黄帝表现得更为出色。文献中所记述的熊、罴、豹、貙、虎和雕、鶡、鹰、鸢并非猛兽飞禽,而是各部落图腾的名称。大规模的战役一共三次,厮杀地非常激烈。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

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

古代战争故事《顺昌之战》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古代战争故事《白登山之围》

在这一站中,我来讲述一下我国历史上宋与金之间的一次防守战——顺昌之战。顺昌之战中,宋将刘采用以守为攻、以击解围的防御手段,用极少的兵力粉碎了金军的大部队的围攻,是一次成功的防御战。

公元1140年,金统治者答应归还宋廷三京。新担任东京(今河南开封)副留守的刘率领3万多士兵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发准备驻守东京。此时,金统治者内部意见不一,金兀术带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刘带兵到达顺昌得知金军已经攻占陈州(今河南淮阳)。此时有些将领主张南撤,丞相秦桧也命刘撤防。刘却认为顺昌粮食充足、城墙坚固,可以一战,遂下令凿沉船只,誓死一战。他发动群众,全民备战。城墙上设置好防御设置,同时城郊设置伏兵。

六月十一日,刘得知晋军在城外扎营,便乘敌人立足未稳派兵夜袭取胜。十五日,金以3万大军围攻顺昌。为了诱敌,刘命令大开城门。金军担心中伏,不敢冒进。刘等到金军后撤时,派兵掩击获胜。此后,刘又连续几次偷袭敌军获胜。

金兀术得知后亲自率军支援。六月二十五日,金兀术抵达顺昌城下,将顺昌城层层包围起来,并派主力攻打东、西两门。金军遭到顺昌守军顽强抵抗,加上天气炎热,士兵疲惫,未能攻克顺昌城。

宋军守将刘又设计将金军引入散毒的地区,金军中很多人中毒。后来,宋军趁夜下大雨,地面积水之机伍袭击金兵,分散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又派出5000精兵直接攻打金兀术大营,斩杀金兵近万人。

金兀术派出精锐“铁浮图”反击。“铁浮图”就是穿着重盔甲士兵,三人分成一组,并用皮带等连接在一起,每前进一步,就用拒马木(拦马用的.木头)环绕护卫,但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刘早就准备好了器械对付。“铁浮图”刚一到阵前,宋军拿着装满煮豆的竹筒在南门伏击。两军一接触,宋军就把竹筒抛出,地面洒满了煮豆,诱使其马抢食。宋军趁机用大刀砍掉马腿,用枪把他们的铁帽子挑掉,然后用锋利的斧子砍断他的臂膀,或击碎他们的脑袋,彻底击退了金军的反击。

金兀术不甘心失败,就又调集了他的另一精锐部队“拐子马”迎击宋军。“拐于马”是在左右布置的两翼骑兵,全部是由擅长骑射的女真族人所组成的,被誉为“常胜军”。可是,在宋军的奋勇迎击下,这支常胜军也惨遭失败。金兀术不得已率领军队狼狈后撤。

面对强敌压境,刘如何部署备战?

就在强敌压境之际,刘沉着果断的应对指挥备战。他先亲自观察城内的防御设施和城内外的地形。他见到城内粮食充足,还存有很多毒药,认为可以一战。刘先命人将所有船只凿沉,然后把城墙加厚加高,构筑好防御工事。之后,他又号召所有百姓,同心协力共同御敌,誓死保卫顺昌城。他把自己全家人都搬入到一座庙中,并且在门口堆上一堆干柴。刘嘱咐守卫的士兵,如果一旦顺昌城被金军攻破,就立即放火先把他的全家焚烧,以免遭到金军侮辱。他用这种方式激励将士和城中百姓,誓死与顺昌城共存亡。在刘的领导下,军民共同御敌“男子备战守,妇女砺刀剑”。根据地形和兵力,他又将兵力布置好,命统制官许青、贺辉、钟彦、杜杞分守东西南北门。依靠当地人为向导,派出侦探不断刺探金军行动。经过一周的努力,终于基本完成了顺昌城的防御准备。

刘如何派出两个人散布假消息给金军?

战事开始前,刘召见他的部下曹成等人,然后对他们说:“我派你们去金军做间谍,事成之后必有重赏。你们只需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敌人肯定不会杀掉你们。现在我准备派出骑兵去侦察道路,把你们编入随这支侦察队伍中。如果遇到金兵时,你们就一定要假装掉下马,被敌人俘虏。金兵主帅肯定会审问你们,如果他要问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他是个没什么大本事的守边人,喜欢声色,宋廷因为两国议和了,才派他去驻守东京。他贪图享受,喜欢安逸。’”

曹成等人随侦察兵出发后不久果然遇到金兵,曹成等人被活捉。兀术审问他们,他们就按照刘吩咐的话回答。兀术十分高兴地说:“这下可以踏平顺昌城了。”随即,他便下令,不带车辆、火炮等重器械前进。第二天,刘在城墙上巡视,看到他们远远地走过来,就用绳子把他们拉到城墙上。

刘所率领的军队不足2万,主力是原来王彦所带领的“八字军”。但是真正能出战的人只有5000人。刘带领将士同心协力,坚持抗击,采用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即先发制敌,避其锐气,麻痹敌人,制造战机。加上城内居民的大力支持,终于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数倍的敌军,抵挡住了金军进攻的锋芒。这一战是自金军南下以来遭受的最大的惨败之一。金国朝野为之震动。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战争故事《白登山之围》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白登之围也叫白登山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匈奴骚扰北部边境,这里是韩王信的封地,因此他请求把自己封地的都城北迁到马邑(今山西朔洲),以便对匈奴的入侵能迅速作出反应。刘邦同意了韩王信的请求。

秋天,匈奴单于冒顿率领大军再度入侵。大兵压境,韩王信唯恐抵御不过,暗地里数次派遣使者与匈奴交涉,希望和解。刘邦及时发兵援救,击退了匈奴。然而,刘邦得知韩王信屡次派使者出使匈奴,怀疑韩王信存有异心。韩王信知道已经失去了刘邦的信任,为了避免刘邦的杀害,他干脆投降匈奴公开反叛刘邦,拱手将马邑奉送给匈奴,而且还与匈奴联合起来。

匈奴出兵

韩王信叛汉惹恼了刘邦。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大破韩王信,斩杀了韩王信的部将王喜,韩王信败逃匈奴。

韩王信的部下王黄等人收集残部,与韩王信和匈奴单于冒顿合谋共击汉军。匈奴的左右贤王率领一万余骑兵,会合王黄等人,屯兵广武以南,攻击晋阳。刘邦马上组织兵马与他们对战,结果汉军又一次取得胜利,然后乘胜追击节节败退的匈奴军队。

汉军由于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坐镇晋阳的刘邦听说冒顿驻扎代谷(今山西大同东北),想派兵去攻打,于是便派探子刺探匈奴的军情。探子回报说:“匈奴只剩下老弱残兵和瘦马,不堪一击。”连续派出十几个探子,都带回了相同的情报。刘邦半信半疑,他又派郎中刘敬再去一探虚实。然而在刘敬还没有回来时,刘邦以为刘敬带来的会是一样的消息,于是便带领三十二万汉军浩浩荡荡越过句注山追击匈奴。

刘敬在路上遇到刘邦大军,刘敬劝阻刘邦,并指出此去将会全军覆没。提醒刘邦说:“两军对垒,本应炫耀气势,掩盖短处。臣去匈奴时,却只见到老弱残兵和瘦马,其中一定有诈,他们是想麻痹对手,埋伏奇兵以取胜,万万不可轻易攻打匈奴。”刘邦听了非常生气,对刘敬说:“你懂什么打仗,如今我大军还没有开战,你居然说这些丧气的话,打击士兵的气势。”此时,有人密奏刘邦,说刘敬先前与韩王信关系甚好,此时表面看来是为汉军着想,实则是为帮助韩王信与匈奴。刘邦听后大怒,将刘敬抓起来囚禁在广武城,准备凯旋后进行处罚。

刘邦率骑兵先到达平城(今山西省陵川县以北),而汉军步兵还未完全赶到。此时正值隆冬季节,由于天寒地冻,士兵的手冻得红肿麻木。抵达平城时,许多士兵的手指都冻断了。

冒顿单于见汉兵蜂拥赶来,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领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冒顿单于马上指挥四十万匈奴大军,截住汉军步兵,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刘邦发现被包围后,组织突围,经过几次激烈战斗,也没有突围出去。之后,冒顿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匈奴骑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一色青马,北面是一色黑马,南面是一色红马,企图将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

刘邦和手下的.将士们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刘邦一行的粮草供应也日渐紧张,他连忙找来陈平商议突围之计。陈平得知单于冒顿惧内,因此建议派人向冒顿的阏氏(汉代匈奴对单于妻妾的称呼)奉送厚礼,以解被困之危。

阏氏得到重金贿赂,便劝冒顿说:“即使夺得汉地,也不能久居。何况两个君主也不应互相攻击对抗。”冒顿单于与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他们的军队没有按时前来,冒顿单于怀疑他们同汉军有勾结,就采纳了阏氏的建议,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当天天地间大雾弥漫,几步开外便茫然一片。匈奴骑兵稍稍后撤。汉军派人试探地来回走动,但匈奴却毫无察觉。这是突围的好机会。陈平还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左右两旁拉满了弓,保护汉高祖下山。刘邦提心吊胆走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刘敬放出来,说:“我没听你的话,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围了起来,差点儿不能和你见面。”

白登之围对汉朝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匈奴多“精骑”,围白登的骑兵“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马”,汉军明显处于劣势。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用娄敬的建议,嫁嫡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泣,后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送大批丝绸、粮食、酒等,以求得北方边境的暂时安定。

白登山的位置

关于白登山的具体位置,学界存在争议。一说认为白登山是今采凉山。史籍中的记述亦不尽一致。

《汉书·匈奴传》服虔注称“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如淳注中称白登是“平城旁之高地,若丘陵也。”

《正义》引李穆叔《赵记》“平城东七里有土山,高百馀尺,方十馀里。”

《山西通志·山川》大同县部分记有“小白登山在县东七里,高一里,盘踞三十五里。”

1984年4月,大同市博物馆在大同城东东王庄西北发掘了北魏元淑墓,墓中出土的墓志记有“葬于白登之阳”,有考古学者结合墓葬与马铺山的地理关系判定白登山即今马铺山。

“白登山之围”距离今天虽有两千多年之历史,但作为游览古战场来说,白登山还是有很大价值,曾经吸引不少游客凭吊古今。

明朝宣大总督翟鹏来游白登山,感慨万千,赋诗名曰“白登山怀古”:

荒台犹有白登名,一望龙沙万里明。尚想精兵围汉帝,翻怜奇计出陈平。

云中烟垒曾鸣镝,塞下山村有废城。顾我临风怀古意,胡笳吹彻暮云横。

战争背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秦末战乱,由于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堡附近)等郡县,直接威胁到中国北部的统治。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称帝,大封诸侯,其中异姓诸侯王有七位,其中韩王信获封国于颍川一带,定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阳翟地处中原腹地,刘邦认为韩王信封地乃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担心韩王信日后会构成威胁,便以防御匈奴为名,将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为都。

不久,韩王信上奏,说晋阳离边疆太远,不利于守御,请求将王都迁到更北方的马邑(今朔州),得到刘邦批准。

战争起因

韩王信与匈奴交战,败多胜少。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秋季,冒顿单于亲率军队,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韩王信只得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

刘邦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随后韩王信与匈奴挥师南下,攻下太原郡。

战争经过

首战告捷

刘邦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冬季,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随行的主要谋士是陈平、娄敬,将领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

汉军进入太原郡后,连连取胜,特别是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一带)一战,大获全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其部下将领王喜被汉军杀死,韩王信逃奔匈奴。韩王信的将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战国时赵国后代赵利为王,聚集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准备再次与匈奴合谋攻汉。

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王黄等屯兵广武(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以南至晋阳一带,企图阻挡汉军北进。汉军乘胜追击,在晋阳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乘胜追至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再次击败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匈奴再次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被汉骑兵部队击溃。

轻敌冒进

由于汉军节节胜利,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到达晋阳后,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省繁峙县至原平市一代),于是先派人侦察冒顿虚实。而冒顿将其精锐士兵、肥壮牛马等隐藏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邦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准备凯旋后进行处罚。

被围白登

刘邦率轻骑先到达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此时汉朝大军还未完全赶到。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领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冒顿单于马上指挥40万匈奴大军,将刘邦的兵马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不能相救。刘邦发现被包围后,组织突围,经过几次激烈战斗,也没有突围出去。之后,冒顿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匈奴骑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一色青马,北面是一色黑马,南面是一色红马,企图将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很大,一直相持不下。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白登。

遁出脱围

汉军在被围了七天后,粮食也快吃完了,饥寒交迫,危在旦夕。陈平看到冒顿单于对新得的阏氏(单于的妻妾)十分宠爱,朝夕不离。这次在山下扎营,经常和阏氏一起骑马出出进进,浅笑低语,情深意笃。于是陈平向刘邦献计,想从阏氏身上打主意。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派遣使臣,乘雾下山向阏氏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

于是阏氏就对冒顿单于说:“军中得到消息说,汉朝有几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只怕明天就会赶到了。”单于问:“有这样的事?”阏氏回答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的。就算你打败了他们,夺取了他们的城地,也可能会因水土不服,无法长住。万一灭不了汉帝,等救兵一到,内外夹攻,那样我们就不能共享安乐了。”冒顿单于问:“那怎么办呢?”阏氏说:“汉帝被围了七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虽有危险但最终会平安无事的。你又何必违背天意?”冒顿单于本来与韩王信的部下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他们的军队没有按时前来,冒顿单于怀疑他们同汉军有勾结,就采纳了阏氏的建议,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当天正值天气出现大雾,汉军拉满弓安上箭,从已经解除包围的一角慢慢地走出,才得以脱险。

战争结果

“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刘邦尽斩先前进言匈奴可击的十几名使臣,并赦免刘敬,封为关内侯,食禄两千户,号为建信侯。

战争影响

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刘敬的建议,要嫁长公主与匈奴和亲,吕后不答应,日夜哭泣,刘邦改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派刘敬作为使者陪同前往。此后,各自以长城为界,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中华文明融合与发展的战争

阪泉之战起源于公元前2552年,位于今天的河北保定,涿鹿之战大概是是发生在其之后的几年,公元前2550年左右。阪泉之战的主角是黄帝与炎帝,而涿鹿之战的主角是炎黄部落与蚩尤。这两场战争都使中华文明的融合更进一个台阶。

黄帝与炎帝本是同宗同族,都属于少典氏的一个分支,黄帝氏族发源于姬水,炎帝氏族发源于姜水,在原始社会末期,同源同族组成的部落开始由亲缘关系定位地位开始变为依附强者为尊,私有制不断发展,小部落依附于大部落,开始以武力强者为尊。

在这样的条件下,黄帝与炎帝两个当时最大的部落产生利益冲突,三战于阪泉,最后炎帝不敌,败于皇帝,小马猜测皇帝的武力值是远大于当时的炎帝的,炎帝胜算很小,而“三战于阪泉”之说,大概是因为黄帝意识到了蚩尤部落的危险,而炎帝部落本是同源祖先的远亲,黄帝有意融合吸收炎帝部落,所以才三战,类似于诸葛亮的“九擒孟获”。

再接着说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是发生在阪泉之战之后的,在史记上说法是蚩尤先是打败炎帝部落,炎帝求救于黄帝,这下就有意思了:在当时黄帝刚刚打败炎帝,就把炎帝派去西边镇守,然蚩尤部落靠近东方,想要逐鹿中原必须要西进,那谁来当先锋部队,谁来跟蚩尤打第一仗?

黄帝的安排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由炎帝部落首先接触蚩尤部落,尽管黄帝知道胜算的几率微乎其微,但是这样可以隐藏自己的实力消耗蚩尤的实力,还可以展现一些蚩尤部落的底牌,何乐而不为?当然了,这里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阪泉之战后炎帝甘愿臣服皇帝,那么之后呢?

在当时那个以武力为尊的氏族社会,黄帝还是怕炎帝部落再次发展壮大取代自己,所以蚩尤部落首先接触到炎帝部落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最后皇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战况极其惨烈,皇帝动用各方力量后惨胜。蚩尤身死后,蚩尤部落并没有消亡,而是与炎黄部落逐渐融合发展,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末期的两场比较大的具有转折性的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私有制逐渐出现,中华文明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中有两场战役,分别是那两场战役

在炎帝与黄帝的传说中,发生了两场着名的战役,分别是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

1 阪泉之战:这是黄帝和炎帝所率领的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战争开始时,炎帝趁黄帝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率先用大火围住了黄帝,黄帝的城外浓烟四起,隐天蔽日。后来,应龙用水将大火熄灭,黄帝带领部落士兵追赶炎帝到阪泉谷,并在阪泉河谷中摆起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对此无可奈何。在长达几年的操练中,黄帝各个部的战斗力大增,并通过挖掘洞穴,最终偷袭炎帝并将其活捉,战争以黄帝的胜利结束。

2 逐鹿之战:炎帝被黄帝打败后,蚩尤来攻击炎帝,炎帝无法抵挡,于是请黄帝帮忙。在交战过程中,蚩尤制造大雾困住黄帝三天三夜,但黄帝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冲出大雾。由于士气低沉,黄帝制作了80面神兽鼓来提升士气,最终在神兽鼓的鼓舞下,黄帝成功打败了蚩尤。

这两场战役都为华夏民族的成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727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