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23    点击:  354 次

愚公移山的故事

网上有关“愚公移山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愚公移山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愚公移山How Yu Gong Moved Away Two High Moun

-There were two high

mountains between Jizhou in the south and Heyang in the north. One was called

Taihang Mountain and the other Wangwu Mountain. Both of the mountains were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kilometers around and rose as high as 3,000

meters.

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巍峨的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方圆七百里,有万丈高。

Just to the north

of the mountains lived an old man called Yu Gong who was nearly ninety years

old. With the two high mountains just in front of his house, his family and he

had to walk a long way around the mountains when they had something to do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s.

山的北边住着年近九十岁的愚公,他的家门被山挡住,每次外出都要绕过大山,多走很多路,很不方便。

One day, Yu Gong

called all his family together to talk about how to move the two mountains to

other places. His wife said, "An old man like you cannot even move a small hill,

not to mention the two high mountains. Even if you can, where can you throw so

much earth and

stone?"

愚公把全家人召到一起商量要把两座大山移走。妻子说:"凭你的力量,连一座小山丘也移不走,何况这两座大山呢?再说,你就是能移走,那土石往哪里放呢?"

"The

Bohai Sea is big enough to contain all the earth and stone." Yu Gong said.

It

was decided. His children started to dig the mountains, led by the old man Yu

Gong.

愚公说:"渤海那么大,可以把土石扔到渤海里去。"

于是,愚公便带领子孙们挖起山来。

A man named Zhi Sou saw

them working and tried to stop them with a smile, "You are so silly! You're so

old and weak that you can't even take away the grass and trees. How can you move

the high

mountains?"

河曲的智叟看见了,笑着阻止道:"你呀,真是太傻了!以你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动不了,更何况这一座大山呢?

"You're

wrong." Yu Gong said with a sigh. "Look, my sons can continue my work after my

death. When my sons die, my grandchildren will continue. So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here's no end. But the mountains can't grow higher. Don't you think

I can move them away?"

Seeing the old man so confident, Zhi Sou was

tongue-tied.

"愚公叹了口气说道:"你错了,你想想,我死了以后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呀!可是山上的土石不会增加,还怕挖不走吗?"

看着愚公如此自信,智叟无法可说了。

Later

the Heaven God was reported the story of Yu Gong, and greatly moved by the old

man's determination. He then ordered another god to come down and take the two

high mountains

away.

后来,愚公移山的事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被愚公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便派大力神夸娥氏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The story tells us that so long as one is determined and sticks to it long enough, anything can be done,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再难的事情也能办成。

愚公移山故事

Ⅰ 愚公移山有关故事30字长

《愚公移山》讲的是一个叫做愚公的人即使快九十岁了,依旧坚持移山,最终感动了天帝,最后天帝派了大力神把山移走的故事。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1)愚公移山的故事10字扩展阅读: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Ⅱ 愚公移山的故事100字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成语故事,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了。

愚公是一个九十岁的老爷爷,因为大山挡住了他家外出的通道,他决心搬走这两座大山,于是他率领子孙们起早摸黑开始挖山。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背走了。

我要学习愚公老爷爷这种坚持不懈,顽强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求采纳!!!

从前,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愚公搬土石以移山,他的邻居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家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还有子子孙孙。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现比喻只要有决心就能干成。

Ⅲ 愚公移山的故事20字左右

山挡住了复愚公,愚公决心挖制出路感动天帝。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险阻,带着子子孙孙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的故事,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3)愚公移山的故事10字扩展阅读:

《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Ⅳ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五十字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4)愚公移山的故事10字扩展阅读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移山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①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3]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58、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59、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60、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6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6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3、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4、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65、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66、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67、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8、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69、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

7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这里指往返)

7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7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73、一厝朝东。 (厝:通"措",放置)

7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径直)

75、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76、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77、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7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79、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②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怎样的

上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③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故事简介: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帮愚公搬走了大山。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作品简介: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赏析: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 *** ,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④ 愚公移山的故事100字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成语故事,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了。

愚公是一个九十岁的老爷爷,因为大山挡住了他家外出的通道,他决心搬走这两座大山,于是他率领子孙们起早摸黑开始挖山。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背走了。

我要学习愚公老爷爷这种坚持不懈,顽强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求采纳!!!

从前,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愚公搬土石以移山,他的邻居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家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还有子子孙孙。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现比喻只要有决心就能干成。

愚公移山的故事及意思是什么

1、起因

很久之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对面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他们一家人要出去,就只能围着大山绕道而行。

2、经过

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说道:明天开始,我们上山搬石头,把山移平,这样我们出去再也不用这么累了。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气,连小山都不能削平,何况是这两座大山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放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去。

于是。第二天愚公带领全家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智叟看到后,讥笑的对愚公说:你都这把年纪了,还去移什么山啊,就算到你死的那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的。愚公听了笑着说: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加,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没话反驳,只好灰溜溜地走开了。

3、结果

后来,山神和海神也知道了愚公移山的事情,害怕们这样不停地挖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向玉帝报告。玉帝看到愚公的行为后很是感动,便派山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主题思想: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A. 《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这复个故事只是制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够执著,坚持一个方向,坚守一个信念,坚信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这层意义

B.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愚公移山是什么意思

故事: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C. 愚公移山(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什么意思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D. 《愚公移山》故事来源是什么

《愚公抄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袭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列御寇。

成语释义

解释: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典故: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说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的道理。

E. 愚公移山是什么故事

愚公移来山是什么故事?——自答案:愚公移山是(寓言类的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举例造句: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拼音代码: ygys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灯谜: 最大的意志

用法: 作主语、定语、宾语;指人的毅力

英文: do things with dogged perseverance and fear no difficulty

故事: 传说古代有两座大山间住着一个90岁的愚公,他每次出门因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弯子,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要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也要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山,好方便他们进出。他们积极行动,一家人每天不停地挖,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玉帝。

F.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版家”,它所强调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够执著,坚持一个方向,坚守一个信念,坚信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这层意义

G. 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和寓意是什么

故事: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持着条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寓意:

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H. 愚公移山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有七百里,高达万丈,本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部。

山北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家住在山的正对面。他感到山北交通阻塞,来回得绕道儿,很不方便,就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说:“我和你们一起用全力把这两座大山搬掉,开辟一条通往豫州南部、直达汉水的大道,能行吗?”全家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

只有他的妻子表示怀疑,对他说:“凭您这点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也平不了,又怎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平掉呢?再说,挖出来的泥土、石块,又往哪里放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一部分扔到渤海的边上,一部分扔到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3个人,凿石头,挖土块,用畚箕和箩筐把泥土石块运到渤海边上去。他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来帮忙。他们从冬天到夏天,才能往返运一次。

河曲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他见愚公率子孙挖山不止,便来取笑并劝阻愚公说:“你真是太愚蠢了,像你这样大把年纪,这么点力气,恐怕连山上的一根茅草也拔不动,还能把这些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啊!可山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少一点,何愁挖不平呢!”河曲智叟被说得没话可说了。

山神听到愚公的这番话,害怕愚公再不停地挖下去,就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派大力士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便没有高山阻隔了。

(8)愚公移山的故事及意思是什么扩展阅读:

《愚公移山》的故事,阐明了一个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群众,大家齐心合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愚公移山精神,贵在持之以恒。它同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成针一样,都是传统的中国精神。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数千年来,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努力地改造着中国。

I. 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深刻地启示人们:要敢于藐视困难,相信人的力量。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愚公移山故事

①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3]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着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着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着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58、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59、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60、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6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6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63、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4、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65、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66、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67、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68、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

69、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

7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这里指往返)

7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7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73、一厝朝东。 (厝:通"措",放置)

7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径直)

75、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76、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77、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7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79、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白话译文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无法改变,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②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怎样的

上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③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故事简介: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帮愚公搬走了大山。

写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作品简介: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赏析: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 ,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④ 愚公移山的故事100字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成语故事,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了。

愚公是一个九十岁的老爷爷,因为大山挡住了他家外出的通道,他决心搬走这两座大山,于是他率领子孙们起早摸黑开始挖山。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背走了。

我要学习愚公老爷爷这种坚持不懈,顽强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求采纳!!!

从前,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愚公搬土石以移山,他的邻居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家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还有子子孙孙。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现比喻只要有决心就能干成。

愚公移山的故事

故事简介: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这两座山从山下到山顶,有一万多丈高。绕着山走一圈,有七百里,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

与两座山正对着的北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当家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很善良,但脾气倔犟,只要他认准了的事,哪怕别人说不可能,他也会固执地做下去。人们认为他过于认死理,也就是“愚”所以都叫他“愚公”。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把他家门前的风景全部挡住了,而且家人出门办事也没有一条道路可以直通外面,必须先绕着大山走一大圈,非常不方便。于是,有一天,他把家人都叫到跟前来,对他们说:“门前那两座山,我厌恶它们已经很久了!它们挡在那里,每次我们出门办事,总要兜个大圈子,实在很不方便。我想把它们搬走。”

家人都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但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挖平呢?况且,山上的土石又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想了想,说:“我们把它们移到渤海去。”听他这么说,妻子不再说话。

于是,愚公带领大家即刻动手,挖土的挖土,运泥的运泥,干得热火朝天。

离愚公家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丈夫死得早,寡居的妻子和她刚刚七八岁的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小孩看愚公家的人干得这样津津有味,也蹦蹦跳跳跑来帮忙。从两座大山到东方的渤海,路途遥远,等他们车拉筐抬,把泥土运到渤海再返回来,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但是,他们一家人并不认为这会妨碍他们移山的计划,仍是日夜不停地挖掘、搬运土石,周而复始,锲而不舍。

太行山和王屋山下有一条河,河水沿着山脚蜿蜒流出,在大山的拐弯处河道变宽,拐个弯汇入另一条河。这两条河的交汇处有一片三角洲,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三角洲上也住着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喜欢动脑子,凡事都会认真权衡利弊,再做出选择。大家都认为他很聪明,所以叫他“智叟”。

愚公带领家人移山的事情被智叟知道了,智叟觉得愚公真是愚不可及。他拄着拐杖,步行了好长一段路,来到愚公和家人劳作的地方,说:“老头,你先歇口气。我来问你,你这是干什么呀?”

“我想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愚公头也不抬地回答。

“唉,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我问你,你觉得是移走两座大山容易,还是搬家容易呢?”

“当然是搬家省力。”愚公回答。

“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你移山不就是因为山挡路了吗?你搬到山外边去,它们不就挡不住你的路了吗?”

“问题是我不想搬家!”

“唉,”见愚公这么倔,智叟叹了口气,“果然是个愚公,真是名不虚传啊!”但他还想最后劝他一次,于是又说:“你们干了这么久,连半个小山尖也没能搬走。想一想,就凭你们几个,整座大山能移走吗?”

听了这话,愚公放下镐头对智叟说:“人们都说你聪明,我看你得见识还不如寡妇个幼小的孩子。没错,我是老了,可我还有儿子、孙子呀。即使我死了,他们还会继续挖;等我的儿子们死了,孙子接着挖;孙子死了,孙子的儿子再接着挖。这样,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会移不走呢?”

这下,智叟无话可说了。他无奈地摇摇头,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返回了三角洲。

不料,他们的对话被手握长蛇的山神听见了?他还真怕愚公把山移到海里去,连忙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听了,觉得很好笑,但是又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找来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让他们趁着夜色,把两座山都背走了,其中一座山被背到了朔东,另一座则被背到了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也不必再绕道而行了。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愚公移山》的故事,阐明了一个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群众,大家齐心合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愚公移山精神,贵在持之以恒。它同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成针一样,都是传统的中国精神。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数千年来,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努力地改造着中国。

现代哲学史专家严北溟《列子译注》:“‘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途中遇见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小小的积累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认定一个目标,是完成一个事业的起点。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要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难,争取胜利。

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有哪些

愚公移山(yúgōngyíshān)

太(tài)行(háng),王(wáng)屋(wū)二(èr)山(shān),方(fāng)七(qī)百里(bǎilǐ),高(gāo)万(wàn)仞(rèn),本(běn)在(zài)冀(jì)州(zhōu)之(zhī)南(nán),河(hé)阳(yáng)之(zhī)北(běi)

北(běi)山(shān)愚(yú)公(gōng)者(zhě),年(nián)且(qiě)九(jiǔ)十(shí),面(miàn)山(shān)而(ér)居(jū)惩(chéng)山(shān)北(běi)之(zhī)塞(sāi),出(chū)入(rù)之(zhī)迂(yū)也(yě)聚(jù)室(shì)而(ér)谋(móu)曰(yuē):“吾(wú)与(yǔ)汝(rǔ)毕(bì)力(lì)平(píng)险(xiǎn),指(zhǐ)通(tōng)豫(yù)南(nán),达(dá)于(yú)汉(hàn)阴(yīn),可(kě)乎(hū)”杂(zá)然(rán)相(xiāng)许(xǔ)其(qí)妻(qī)献(xiàn)疑(yí)曰(yuē):“以(yǐ)君(jūn)之(zhī)力(lì),曾(céng)不能(bùnéng)损(sǔn)魁(kuí)父(fù)之(zhī)丘(qiū),如(rú)太(tài)行(háng)、王(wáng)屋(wū)何(hé)且(qiě)焉(yān)置(zhì)土(tǔ)石(shí)”杂(zá)曰(yuē):“投(tóu)诸(zhū)渤海(bóhǎi)之(zhī)尾(wěi),隐(yǐn)土(tǔ)之(zhī)北(běi)”遂(suì)率(shuai)子孙(zǐsūn)荷(hé)担(dān)者(zhě)三(sān)夫(fū),叩(kòu)石(shí)垦(kěn)壤(rǎng),箕(jī)畚(běn)运(yùn)于(yú)渤海(bóhǎi)之(zhī)尾(wěi)邻人(línrén)京城(jīngchéng)氏(shì)之(zhī)孀(shuāng)妻(qī)有(yǒu)遗(yí)男(nán),始(shǐ)龀(chèn),跳(tiào)往(wǎng)助(zhù)之(zhī)寒(hán)暑(shǔ)易(yì)节(jié),始(shǐ)一(yī)反(fǎn)焉(yān)

河曲(héqǔ)智(zhì)叟(sǒu)笑(xiào)而(ér)止(zhǐ)之(zhī)曰(yuē):“甚(shèn)矣(yǐ),汝(rǔ)之(zhī)不(bù)惠(huì)以(yǐ)残年(cánnián)余力(yúlì),曾(céng)不能(bùnéng)毁(huǐ)山(shān)之一(zhīyī)毛(máo),其(qí)如(rú)土(tǔ)石(shí)何(hé)”北(běi)山(shān)愚公(yúgōng)长(cháng)息(xī)曰(yuē):“汝(rǔ)心(xīn)之(zhī)固(gù),固(gù)不可(bùkě)彻(chè),曾(céng)不(bù)若(ruò)孀(shuāng)妻(qī)弱(ruò)子(zǐ)虽(suī)我(wǒ)之(zhī)死(sǐ),有(yǒu)子(zǐ)存(cún)焉(yān);子(zǐ)又(yòu)生(shēng)孙(sūn),孙(sūn)又(yòu)生(shēng)子(zǐ);子(zǐ)又(yòu)有(yǒu)子(zǐ),子(zǐ)又(yòu)有(yǒu)孙(sūn);子子孙孙(zǐzǐsūnsūn)无穷(wúqióng)匮(kuì)也(yě),而(ér)山(shān)不(bù)加(jiā)增(zēng),何苦(hékǔ)而(ér)不平(bùpíng)”河曲(héqǔ)智(zhì)叟(sǒu)亡(wáng)以(yǐ)应(yìng)

操(cāo)蛇(shé)之(zhī)神(shén)闻(wén)之(zhī),惧(jù)其(qí)不已(bùyǐ)也(yě),告(gào)之(zhī)于(yú)帝(dì)帝(dì)感(gǎn)其(qí)诚(chéng),命(mìng)夸(kuā)娥(é)氏(shì)二(èr)子(zǐ)负(fù)二(èr)山(shān),一(yī)厝(cuò)朔(shuò)东(dōng),一(yī)厝(cuò)雍(yōng)南(nán)自(zì)此(cǐ),冀(jì)之(zhī)南(nán),汉(hàn)之(zhī)阴(yīn),无(wú)陇(lǒng)断(duàn)焉(yān)

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955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