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康熙主要有哪些功过?(康熙年间发生了哪几间大事)

康熙主要有哪些功过?(康熙年间发生了哪几间大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15    点击:  302 次

康熙主要有哪些功过?

网上有关“康熙主要有哪些功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康熙年间发生了哪几间大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康熙皇帝的历史功绩 1、康熙六年(1667年),智除鳌拜夺回统治权。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举行“经筵”,颁布《圣谕十六条》,并巡视关外。 2、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 3、二十年(1681年),派官前往“规复台湾”。二十二年(1683年),降服郑克爽,收取台湾,设建制并驻兵屯守,备御殖民者的侵略者。 4、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收复沙俄所侵雅克萨(今属俄罗斯斯科沃罗丁诺以南,时属中国)。 5、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派员与俄使谈判并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6、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三次率军镇压准噶尔丹叛乱,均取得了重大胜利。五十九年(1720年),派兵驱逐准噶尔部队。 7、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派兵进驻乌鲁木齐。至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 康熙在位期间,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号召和奖励垦殖;明令停止圈地,改明末藩王庄田为“更名地”;大力治河,减轻水患;蠲免钱粮,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等,提高生产力,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曾六次南巡,察阅河务,调查民生,观鉴风俗民情。注重人才,开“博学鸿儒”科,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又设明史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对天文、历法、数学、生物和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亦有一定造诣,主持编修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鉴图》等。其中《皇舆全鉴图》历三十载实地测量而成,在发展民族科学文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著述有《庭训格言》、《朱子全书序》、《清圣祖御制文集》等。 二、康熙的错误 1、在文化领域采取镇压措施,大兴文字狱。 2、在国策上闭关自守。由康熙肇始的“禁海”闭关政策,自此被清朝定为“国策”,及至乾隆,都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夜郎自大式的骄傲,导致了中国对外政策的颟顸和保守,加固了中国社会的封闭性。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昂首迈向政治舞台,“老死不相往来”的世界旧格局渐被打破,全球第一次被纳入同一时空中。英、荷、法等国占得先机,他们率先异军突起了,其最有战略眼光、也最富扩张性的人士的目光,已在向遥远的东方张望。这时的中国,非常需要一位俄国彼得一世式的人物,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祖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谦虚自省,放下泱泱大国的架子,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敞开大门,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产品,同时效法西方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在这个“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不致落伍,才能使中国免遭日后的侵略和欺辱。可是,尽管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几乎处于同一时代,两人却迥然相异。为真实了解西方,彼得大帝亲赴英、荷等国考察,回国后仿效西欧,强力改革,励精图治;而康熙此时却闭关自守,盲目乐观,欣赏自己的长寿和多子多孙,说与历代帝王相比,“在位久者,朕为之首”,除了“传位”之事让他苦恼,似乎一切都好。强大壮阔的中华帝国,就这样在歌舞升平、其乐陶陶的沉醉中一天天走向衰退,一步步落后于他人。事实证明,有清一朝衰败乃至最后没落的祸根,恰恰是在其最“圣明”的康熙皇帝执政期间种下的——历史上还有比这更具有悲剧意味的事情吗?

康熙年间发生了哪几间大事

康熙年间离现在353—293年。

基本介绍:

清朝年号(1662年-1722年)。

在位帝王为:爱新觉罗·玄烨(满语发音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亲政后,在他的努力下,迎来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从此,大清王朝开始走上繁荣。

请问康熙年间的选秀年份

康熙在位六十年,逐步恢复经济,清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

清初人口从明末的五、六千万急剧下降,1661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增为2462万。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垦田面积从1651年顺治时期的290亿亩增加到了730亿亩。

平定三藩。申明纪律,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满清的统一。

收复台湾。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经过七天激战,清军占领了澎湖。

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帝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三次亲征,耗费粮饷无数才打败了叛军;清政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选秀年份:康熙4年,康熙7年,康熙10年,康熙22年,康熙25年,康熙31年、康熙34年,康熙37年,康熙40年,康熙43年,康熙46年,康熙49年,康熙52年,康熙55年。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还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

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

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

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清朝选秀有两类,一种再漂亮都不能参加,一种再丑都必须参加。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云:“后宫佳丽三千人”。可见唐宫的妃嫔宫女都非常漂亮。清朝类型的电视剧近几年层出不穷,我们会发现皇宫中的宫女长得非常漂亮。

其实,真正的清朝后宫的女子并非如此,清朝的后宫里面真的是反套路而行,皇上的妃嫔们姑且不论,宫女都是很粗俗的,名为选秀女,其实是选丑不选美。为何当时的后宫变成了选丑不选美,这一点真的是让人很疑惑。

据《太监谈往录》记载:清朝选秀女制度异于历史上其他朝代。其实“秀女”这个名词是个统称,具体说来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之女;另一部分是八旗官员之女。

虽然应选的年龄都是十四岁,但入选的目的不同。包衣进宫就是去为奴的,而八旗官员之女进宫就是要成为妃子的,虽然都是选秀女,但是最后的命运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清代宫廷的选秀女运动每三年举办一次,挑选范畴在清八旗外部甄选。主要从八旗女子中选拔,是备选宫中妃嫔主子的,而宫女是每一年选一次备选宫女的。

选秀的时候,户部将八旗家庭中年齿在15岁到17岁之间的女孩子记载在册,待到选秀之年,然后送入京中候选。八旗家庭中的女子在候选之前均不得定亲,只能是比及入宫选秀完毕后,落第回家的女子才能够自行婚配。

不过清朝和别的朝代选秀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清宫的宫女并不是按满、汉来区别的,而是按旗、民来区别。所以光绪皇帝为了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再一次将一批貌美汉人女子挡在宫外。

满人的女子,不管长得怎么样,都要去参加竞选。对于汉人女子,就是长得再漂亮,也不能去参加宫女选拔。所以汉人女子连去选秀的资格都没有,这个资格也就只有满人女子才 有。

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是清宫选秀女之日。宫中称之为“交进”。届时,“交进”的车队由神武门进东华门出,“交进”的车队总有几千两骡车,后来才日趋减少,到清末之时,也就剩下了百八十辆骡车了。

秀女进宫后在御花园东夹道列队应选,每个应选者的大襟上挂着一个木牌子,写明年龄和身份。宫女的选拔工作最初都是由各路太监在忙活,一层一层地选拔,后来还有后宫的嫔妃来选。

不过这些妃子绝对不会选长得好看的,万一长得好看被皇帝看上了,那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没谁想给自己增加一个竞争对手。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后宫中的妃子们的颜值,真的是非常的低了。

不过随着清朝后续的发展,慢慢的也会有少量的汉人女子进宫,甚至出现了满汉通婚的局面。这主要是当局清醒了,毕竟在大清皇帝执政期间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没有汉人的支持是不行的。所以,后来八旗中的汉旗女子也可以入宫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朝选秀



康熙皇帝一生有哪些重大的成就?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皇帝,他一生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尤其是在他的统治时期,基本划定了今天中国大部分的版图。

康熙帝最重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了他的武功方面,他的主要武功有五大项:

扫除割据,定鼎西南

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是康熙一生中的第一个武功。

由于满族人口实在太少,所以为了应对南方郑明、越南、缅甸的威胁,顺治时期让四汉王分驻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其中尤以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最大,深入湖南、四川等地。到了康熙年间,手握重兵的三藩(广西的定南王孔有德绝嗣)对清朝的威胁,早已经超过郑明、缅甸、越南。

康熙本来想采取怀柔的方式解决三藩问题,但是吴三桂却在1673年答应撤藩后突然起兵作乱。其实平定三藩基本也就是平定吴三桂之乱,但是在吴三桂活着时,清朝与他的战争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优势,不过1678年吴三桂死后,清朝收买瓦解了吴三桂原来的部下,清军得以迅速地平定了三藩之乱。

平定三藩之乱,清朝扫除了南方的割据势力,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对汉地十八省的统治。这也为其后实行改土归流,清政府扫除西南大大小小的土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收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在施琅的率领下渡海逼降了割据台湾岛的郑家。台湾省自三国时期与中原产生联系以来,时隔1400年后终于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虽然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取了台湾岛,但是中原王朝对台湾岛实行统治的只有清朝。台湾岛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正是康熙皇帝时期才开始的。

确定中国的东北边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雅克萨之战,康熙皇帝派遣清军历史四年收复了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地区。沙俄在战败后不得不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是中国历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划界条约。虽然清朝在后期丧失了外兴安岭地区,但是东北的人口主要聚集区还是被保住了。究其根源,除了列强相互制衡让沙俄没法吞下中国东北外,《尼布楚条约》明确地边界划定为清朝赢得的转圜空间,无疑也是重要因素。

征葛尔丹平漠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的葛尔丹,彻底打垮了葛尔丹的叛军,将准噶尔部势力限制在了今天的新疆、青海等地,掐掉了蒙古再度崛起最后的希望。扫平葛尔丹,也为以后乾隆年间彻底解决准噶尔铺平了道路。

经此一役后,清政府对蒙古草原的掌控达到了巅峰,清政府趁机给内外蒙古亲王划分地界,将蒙古各亲王势力限定在了有限的地域里,使得蒙古亲王再也无力威胁中原。

出兵西藏驱逐准噶尔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的平定准噶尔入侵西藏之战,中原王朝的军队第一次深入到了西藏腹地,中原王朝也实际上第一次真正控制了西藏地方。这为日后乾隆朝推行金瓶掣签制度,由中央政府掌控西藏的活佛转世,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在经济上的重大贡献

康熙帝在经济上最重大的举措就是‘永不加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正式颁旨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这一举措成为了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开端,康熙帝其后的一系列举措,也为摊丁入亩在雍正朝得以实行创造了先决条件。

摊丁入亩实际上就是康熙皇帝在他统治的最后十年间,为清朝定下的国策,雍正皇帝继位后完成了这一国策,实现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让清朝的税收比之前朝倍增!

受惠于康熙的这一制度,今天中国依旧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总之,康熙皇帝是一位对中国历史进程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关于“康熙主要有哪些功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879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