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地球的变动是怎么回事?(地球环境污染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地球的变动是怎么回事?(地球环境污染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03    点击:  393 次

地球的变动是怎么回事?

网上有关“地球的变动是怎么回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地球环境污染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地球绕日运动的同时,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动呢?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地轴在摆动:地球绕轴自转。现已发现地轴有周期性摆动,其时间和太阳的运动相吻合。

温度在上升:石油、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开发利用,使地球的大气变得越来越暖和。

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南极洲的冰雪仅1980年夏就比1977年夏少了35%。如果各国继续燃烧上述各类燃料,那么在下一个100年中,地球将变得和几千万年以前那样热,科学家们相信它足以融化南极洲的冰块,使海水升高。

体积在膨胀:由于大洋底部的扩张活动使地心的密度逐渐变小,地球的体积愈来愈大,自转速度降低。在3.6亿年前,地球上一年为480天,而现在的一年只有365天。

首先,地球上的陆地在不断变位。在美洲东北部,北冰洋边上,有一个面积达217.56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全岛84%的面积常年为冰雪所覆盖,以有珍奇的生物和独特的自然景色闻名世界。

1870~1926年和1933年两次大规模的精密大地测量,查出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距离在增大,沿北纬45°这条线上,7年中增大了4.55米。除了格陵兰岛逐渐远离欧洲这样的运动,像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等地,近一万年来一直在比较迅速地上升。

芬兰的海岸最多的升高了将近百米,这里的波的尼亚湾已逐渐变浅,如今地势还在以每年大约1厘米的速度上升;与此同时,西欧一带则在下沉,如荷兰便因此以地势低下而著名,这里的海岸一年要下沉2~3毫米。

大地无时无处不在动荡,既然有水平方向运动,同时也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只是平时我们不易察觉罢了。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则常有显著的表现。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中,大地发生水平的位移清楚地显示出来了,譬如原来成行的树木被错开成为不连续的两行。

原来成排的房屋被错开变得凌乱,它们错开的距离都大致相同,约1.2米左右,错动的方向也相同,都是按顺时针方向扭动。垂直方向的运动也有表现,由于上下错动,原来平坦的地方变成了台阶,高度一般达50~60厘米。

早在1910年,有一个叫魏格纳的德国气象学家注意到:南美洲东部的海岸线和非洲西部的海岸线非常相似,这两个大陆简直可以像拼板游戏中两块互相契合的拼板。

后来,人们又在这两个大陆上发现了极其相似的动物化石——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有些科学家提出,这两个大陆极有可能曾一度连在一起,后来才分裂漂移开来。

有的科学家甚至提出假设,说所有的大陆都曾经是一个整块。现在许多事实证明这一假设是基本正确的,大多数地质学家都同意这一假设。

魏洛纳的大陆漂浮学说已被一些直接的证据所证实。第一个证据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科学家们测得的。他们把两台射电望远镜指向同一个类星体,然后测定来自星体的无线电讯号到达这两台望远镜的时间差异,经过计算作出如下结论:北美洲正以每年0.6英寸的速度漂离欧洲大陆。

第二个证据是运用激光技术测得的。宇航局的一些科学家把一束激光信号发向某个地球卫星,并使它反射回来,测定地球上的某一点在激光往返的这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通过计算获知:澳大利亚和夏威夷正以每年2.7英寸的速度相互靠拢,同时双双缓缓地漂离南美洲。

中国地质工作者在西藏进行多年考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大约在3亿5000万年前,当今的印度大陆、喜马拉雅和唐古拉、冈底斯山古生代时不在我国,而在当今的南极。

大约在3亿5000万年前,当今的印度大陆、喜马拉雅、非洲、澳洲、南美洲,同属南极的成员,统称冈瓦纳大陆。大约在2亿5000万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向北漂移,并先分裂出唐古拉、冈底斯、印度大陆等板块,与北部的亚洲大陆相撞。

大约6500万年前,印度大陆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并由于印度大陆向北潜入欧亚大陆之下,使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迅速上升,持续至今。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人类脚下的大地仍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只不过以人类短暂的生命,无法体验得更明显罢了。

除陆地不断变动外,地球的气候也在不断变化。首先我们知道地球有春夏秋冬四季,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至今未解之谜。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禁会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四季,是什么原因会使地球风云变色,出现盛夏严冬截然迥异的气候,是什么使地球经历漫长的冰河时期?

科学家们也一直在渴望找到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在当代,解释气候变化的理论不下数种,这些理论的共通之处是:它们一致认为二氧化碳是引致地球天气出现诸般变化的“疑凶”。

二氧化碳分子像一块单面镜子,接收从太阳那里发出的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它直达地球,地球把这些辐射反射到天空时,二氧化碳便将它们吸收。

科学家发现,地球早期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要低三成。储藏二氧化碳的地方是地球本身。在深海里,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大气层的还多出十几倍。

地壳的移动,一方面将被贮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层去,使地球温度上升,形成炎热天空,另一方面也能从大气层中将二氧化碳吸走,使地球气温骤降,制造酷寒的气候。

目前,最让人担心的是地球出现“温室效应”,弥漫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会把海洋煮滚,届时,地球上的生物将面临灭绝的厄运,就难免使科学家提出以下的问题:二氧化碳的命运如何?

当太阳愈来愈炽热时,地球采取什么“隔热”措施,免被太阳的热力熔掉?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太空总署的汉森教授和沃森教授向参议院呈交了一份报告,预言在未来15年,温度将升到“地球10年未曾有过的水平”,这一预言已初步得到证实。太空总署研究人员认为,在过去100年期间,地球平均气温增加了接近华氏一度,增加最快的是最近30多年。

倘若继续下去的话,将引发出来大灾难。极地冰雪将开始融解,海水淹没低洼陆地,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1米—4米。

汉森和沃森认为,远离海岸的地方也将发生反效果,整个地区从农地变成沙漠,造成某种动物灭绝。但也有些专家说,温度上升的理论未得到证实,他们也强调海洋在调节温度的作用。科学家指出:地球的大气之所以正变得越来越暖和,这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所引起的,并警告说,总有一天温暖的气候会使南北极的冰融化,引起海水上涨而造成水灾。

据人造卫星探测,南极洲的冰在夏季比早年少了许多,以1980年与1973年相比,就减少了35%。科学家还发现:从1880年到现在,地球的温度已上升了半度多,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增加了15%。

如果世界各国继续燃烧化石燃料,那么在下一个10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76%,地球也将变得和几千万年以前的恐龙时代那样热。那么热的天气将能融化南极洲所有的冰,海水将比现在上涨5~7米。

地球越来越圆,也是变动征候之一。科学家们已首次观察到:地球形状有极其微小的变化。

得克萨斯州大学一组对地球大气层及其外面的宇宙间进行研究的工程师,根据1976年发射的一颗绕地球旋转的卫星的轨道变位来测定地球的形状变化。太空研究中心的鲍勃博士说:“地球引力场的变化引起卫星轨道的变化。这些引力变化是地球形状变化的反映,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几千年前最后一块冰块融化所产生的长期无法检测的变化而引起的。”这种变化的结果是地球质量的更大部分向两极移动从而使地球越来越圆。

此外,地球不仅越来越圆,而且地球越来越大——大家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5天即一年。但是不是一年的天数永远固定不变呢?不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一年480天。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我们生存的地球的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

这个秘密是前苏联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揭开的。通过对大洋底部的地质调查,他们发现地球在不断膨胀增大。调查结果证明,地球上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这种裂陷扩展是沿着北极到南极纵绕地壳的山脊状裂陷经常进行的。这种裂陷扩展,在太平洋底部最为迅速,其扩展速度平均每年达5~8厘米。

北冰洋和南极的海底裂陷带,扩展速度稍慢。地球为什么是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呢?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种扩展是中部快、两极慢的缘故。

在距今3亿6000年前,地球的体积比现在小,其直径只有现在的2/3。由于体积小,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也就短,因此那时地球上一年有480天。由此类推,在2亿8000万年前,一年约为396天;而到65万年前,一年则只有379天。地球的这种变化现在并没有停止,膨胀还在继续下去。我们可预测到2亿年后,一年只有350天了,9亿年后只有300天左右了。

地球环境污染的现状是怎么样的

首先,在大爆炸初期把所有的物质都向四周炸开了。

可能当时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氢原子和氢分子。经过了数十亿年的积聚形成了,早期的星云团。星云团在经过100万年的时间后,中心就会形成一个密度最大、温度最高的气状圆盘,这个圆盘在自身重力的不断收缩下,温度不短升高,大约在1000万摄氏度时开始发生核聚变反映,这就形成了恒星。

而恒星就是因为在是星云团一部分时时,中心的压力过大,导致核聚变发生。核聚变的发生导致了温度的不断升高。并且在发生核聚变时,也向外播撒红外线以及光。光

而在这之前,地球以及太阳系都由同一个星云团产生的。星云团是由氢原子和氢分子经过了数十亿年的积聚形成,这是早期的星云团。星云团在经过100万年的时间后,中心就会形成一个密度最大、温度最高的气状圆盘,这个圆盘在自身重力的不断收缩下,温度不短升高,大约在1000万摄氏度时开始发生核聚变反映,这就形成了恒星。

而在中心以外的星云团其他部分也会形成类似该现象,不同的是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不足以发生核聚变,但是也会形成一个气盘;该气盘会不断的受到自身的重力的原因不断的向内收缩(当然了,也是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停止下来),最后形成了一个有一定密度的星球。这就是行星形成的因素了。

不过,气盘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想这也要归功于大爆炸发生时的力量,这个力量使得全部的物质都在向四周扩散,而在扩散时会发生很多大规模的碰撞。这些碰撞使得氢原子和氢分子积聚成星云团。当星云团有一定的质量时就会吸引外面的物质,使得星云团越来越大,这就让恒星的形成成了可能。在恒星和行星逐渐形成期间,它们都在互相影响着。当然了,肯定是恒星对行星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使得行星绕恒星运动。

也有种假说是,所有的行星都是由恒星产生的,它们都是恒星在做高速运动时被抛出去的,这也有可能。

我们也可想象的出来,整个的星云团成为恒星。在理论上也是可以成立的。不过前者比较保险,毕竟当星云团很大时,出在星云团会因为距离中心气盘很远的缘故,可能会脱离星云团(我想应该是处在一种临界状态,即不会被吸引进中心气盘,也不会离开星云团,但是它依然受到中心气盘的影响,依然是保持自身运动又受到中心气盘的引力使得行星绕恒星运动)

不过,两者也都有可能,既是说距离恒星近的是由恒星抛出的,而距离恒星远的就是自己形成的。

不过,按照地球的距离,很可能地球早期是一块被太阳高速自转被抛离出的物体,后逐渐形成行星

 人类在地球的破坏体现在环境污染上,环境污染越严重,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越容易砸下来。下面是我分享的地球环境污染现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

 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

地球的土壤资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农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

 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少数高等动物(如鼹鼠等)终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据统计,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11千米。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的根系与土壤有着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进行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动物来说,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为动物的极好隐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由于在土壤中运动要比大气中和水中困难得多,所以除了少数动物(如蚯蚓、鼹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数土壤动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叶层中的孔隙和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 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不仅影响着土壤本身,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很多重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其中特别是分解和固氮过程。生物遗体只有通过分解过程才能转化为腐殖质和矿化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营养物质,而固氮过程则是土壤氮肥的主要来源。这两个过程都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循环所不可缺少的过程。

 土壤污染

 污水灌溉

 用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是污染物进入

 土壤的主要途径,其后果是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属封闭式局限性污染。

 酸雨和降尘

 工业排放的 SO2、NO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发生反应而形成酸雨,以自然降水形式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烟囱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至3公里范围的点状污染。

 汽车排气

 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

 固体废弃物

 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过量施用农药、化肥

 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土壤污染的防治

 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

 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

 合理使用农药 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蚯蚓可以改善土壤污染、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

 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

 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腐殖质能促进镉的沉淀等。同时,增加有机肥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动条件,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

 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镉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显著。因为重金属大部分为亲硫元素,所以在水田中施用绿肥、稻草等,在旱地上施用适量的硫化钠、石硫合剂等有利于重金属生成难溶的硫化物。对于砷污染土壤,可施加Fe2SO43和MgCl2等生成FeAsO4、Mg?NH4 AsO4等难溶物减少砷的危害。另外,可以种植抗性作物或对某些重金属元素有富集能力的低等植物,用于小面积受污染土壤的净化。如玉米抗镉能力强,马铃薯、甜菜等抗镍能力强等。有些蕨类植物对锌、镉的富集浓度可达数百甚至数千ppm,例如,在被砷污染的土壤上谷类作物无法生存,但在其上生长的苔藓砷富集量可达1250?10-6。 总之,按照?预防为主?的环保方针,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地球水资源的未来

 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全世界1975年用水量为3万亿立方米,1994年为4.3万亿立方米,2000年为7万亿立方米。有人分析,2030年以后,世界水资源将供不应求;2050年,亏水2300亿立方米;2070年,亏水4100亿立方米。我国专家分析,中国2050年总需水量为8000亿立方米,比2014年增加2400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8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300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4200亿立方米。

 严重缺水的国家



地球的变化有哪些

环境恶化、资源匮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

1、环境恶化

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全球生态破坏的加剧。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内部配置机制失衡,环境质量恶化。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比发达国家严重。

2、资源匮乏

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它们会耗尽,它们永远不会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生存。人们也将走向灭绝。因此,节约自然资源有赖于政府和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尽力而为,节约每一滴水、一次电、一张纸等。

3、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一种与自然有关的现象。这是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积累,导致地球大气系统能量吸收和排放不平衡,地球大气系统能量积累不平衡,导致气温上升和全球变暖。

4、土地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狭义上,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土地荒漠化的平衡,出现了非荒漠化地区。讨论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5、物种灭绝

在世界上,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其中一些已经灭绝。到1681年,渡渡鸟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从1600年到1800年,有25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从1800年到1950年有78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环境恶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资源危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球气候变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沙漠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种灭绝

大家有发现最近地球的轨道变了吗?

有网友表示,朝南的房子北面早上和下午都晒到了太阳,而且也发现月亮也特别低,因此有网友们就认为,可能是地球的轨道发生了什么变化所致,那么问题来了,地球的轨道真的发生改变了吗,下面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在太阳系当中的状态。

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在地球上面人们有一个上下的概念,即天上和地上,不过,如果一个人在宇宙空间当中,这完全没有上下的概念,而且基本上完全处于失重的状态,为了彻底研究太阳系里面的所有天气状态,天文学家们就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设为一个平面,建立了一个黄道坐标系,作为太阳系各行星的姿态参考,有意思的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尽管公转角度都有少许差异,但基本上都处在黄道面上下,差距并不是很大。

八大行星当中,水星是最正的,只歪约了01,天王星歪的角度最大,直接就躺着转,金星这是最有个性的,因为金星的轨道直接倒着转,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转轴倾角约为235,火星与我们地球的自转倾角差不多,也有一个稍倾斜的角度,有了倾斜角度,四季就形成了,因为,不同时间段太阳直射到的区域就不一致了,因此在一年当中,就形成了四季分明的天气了,这一点火星与地球是最像的。

在地球上面能看到的天体当中,除了太阳能够为地球带来光亮和热能,地球倾斜自转加公转形成四季以外,对于地球来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天气那就是地月系当中的月球,大家可能早已已经发现,每天月亮的升起位置都不是一样的,而且每天升起的时间也不一样,其原因就在于月球的公转轨道和赤道平面有一个非常大的角度,再加上地球本身在自转,所以在地球上看到月球升起的位置就始终属于变化状态的。由于月球的公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方向是一致的,这又导致了月亮每天晚上大约都会晚52分钟左右出现。

科学家们根据沉积物记录发现,地球的轨道改变发生改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从几乎圆形改变为明显的椭圆形,太阳对地球的直接影响就是光和引力作用,这里面也包括了部分地球自身引力的变化,地质学家拉蒙特通过研究之后发现,当地球绕太阳一周,除了太阳会对地球造成影响以外,月球是对我们地球轨道运行影响最大的一颗星球,其相互作用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是改变或稳定轨道的关键。

天文学家们研究之后发现,能短时间内大幅影响地球自转姿态的只有月球,而天文学家一直认为月球是地球的稳定器,自从月球诞生之后,就长期的对地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潮汐效应降低了地球的转速、使地球形成了歪斜的自转轴形成四季、稳定地球自转轴不至于晃来晃去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球是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科学家们对过去数百万年间的气候变化研究之后发现,地球的轨道和自转状态是有一个长周期缓慢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会给地球带来冰河期,似乎出现了一种微妙循环,当然,这种变化通常都是以百万年来计算的,也就是说,虽然地球在太阳系当中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但是地球的轨道变化并不大,究其原因就在于月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地球姿态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人们在地球上发现,太阳似乎发生了改变了,除了地球轨道可能发生变化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实际上,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很多网友都以为自己家的房子朝正南方向,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大部分房子的朝向都会有一点偏,如朝西南方向,或东南方向有一些偏,就拿西南方向为例,北半球夏天之后,朝北那边早上,能看到太阳也也就非常正常了。除此之外,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地球有自转轴倾角,所以地球上面就有四季,这就使得太阳光线直射区域一直都有规律性的变化,从春分开始算起,太阳光线直射区域从赤道向北移动,并在夏至日直射到北回归线,之后出现南移,在秋分时再次直射赤道,之后继续南移在冬至时回到南回归线,然后又北移,并在春分日直射赤道,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着,这才会让人们看出,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位置出现了明显的位移。

关于“地球的变动是怎么回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773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