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什么是般若?(般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般若?(般若是什么意思-)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4    点击:  276 次

什么是般若?

网上有关“什么是般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般若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

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1、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干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2、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3、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

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

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余四心如檀中分别。

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百度百科——般若

般若是什么意思?

般若的拼音:bō rě。

般若是一个宗教术语,拼音是bō rě。佛法两大分支“般若”、“禅法”中的一支。般若(bō rě),梵语Prajna的音译。

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 ,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确定义:辨识智慧是消除见者和所见结合并引向解脱之道的方法,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

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以种类而言,般若有二种、三种、六种之别,二种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一、共般若与不共般若。共般若,即为声闻、缘觉、菩萨共通而说之般若;不共般若,则仅为菩萨所说之般若。

二、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

三、世间般若与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即世俗的、相对的般若;出世间般若,即超世俗的、绝对的般若。又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则称三般若。

般若

 (人名)Prajn^a%,又曰般赖若。三藏法师名。译曰智慧。见宋高僧传二。又(术语)Prajn^a%,又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钵剌若、钵罗枳娘、般赖若、波赖若、钵贤禳、波罗娘。译曰慧、智慧、明。智度论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同八十四曰:‘般若名慧,波罗蜜,名到彼岸。’大乘义章十二曰:‘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观达,故称为慧。’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法华义疏四曰:‘无境不照,名为波若。’慧琳音义十二曰:‘般罗若,正云钵罗枳娘,唐云慧或云智慧。’慧苑音义上曰:‘般若,此云慧也。西域慧有二名:一名般若。二名末底。智唯一名,谓之诺般,即是第十智度名也。’瑜伽伦记九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楞严经四曰:‘钵剌若。’慧琳音义四十七曰:‘钵罗贤禳,唐言智慧。’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里讲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啊?

是佛教词语“般若”是梵文 10151616151810 prajnā的音译,意为‘智慧’。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般"字要读为"bo "(阴平)但是更严格的照原来梵文读起来则又不然: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1015161615181010101614111410 prajnāpāramitā)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乾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 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着不得一点,一着就落住了。如上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两句,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着一点。诸字,连离相也在内的。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的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着;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总是个名在那里布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己上名的当。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着,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次将此心打杀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盘,就是成了佛。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再次,明白我心众生心,根本是不可得,处处空灵,般若的机用始开,开了灵机,那实相自然而见。所以读般若经,不同余书,切不可咬文嚼字,在字音上、字句多少上和四句偈上打算,反使灵机窒碍了。四句偈,是说一行,梵文无行,总成四句,就说有一行也够了,只要你通达其义,能够活用活参,随时随句,可以玩味,得其神妙。经要多读,文句熟了,熟了之后,不拘何句,触机即发,听讲时,点到哪一句,忽然明悟,这才是真受用。倘不解义理,如同嚼蜡,一无滋味,又有何用?所以一面读,一面要明解经中义趣,那就近了。近是近于世用了。每日试验,用在人事上,久久不觉同化,妙用自然而启。般若妙机,以前世种植善根,今生自会启发,心无所执,心自灵活,不同凡见,自然入圣。这全是般若的功行,切不可看轻了他。

凡未曾深达实相的人,也往往好谈般若。因为功夫不深,不觉流入于妄谈般若的病。譬如初学医的人,粗知药性,乱开医方,不觉误了人命,此切切不可。但考其原因,也由于夙世有过一点根器来,否则也谈不出。加以自己无明我见,夹杂在内,自误误人,添诸罪业,此不可不防。所以般若剑,弄得不好,伤了自己,杀了人,还不自知。若要辨别这个毛病,须看出言吐语,是不是有我见在内,是不是有名心法执在内,是不是合凑对方的机而说。如其人不可谈而与之谈,是妄。可与谈而不与之谈,也是妄。自己不可与人谈而谈,是妄。自己可以与人谈而吝法勿谈,也是妄。自己未明其义,见人谈般若无从测知而亦妄加批评,都是妄。至于般若,是圆融无碍,不得着一点心,何况有骄慢心名心胜负心夹杂在内,只看他多所诤论,好世智强辨,即是妄作。所以要谦虚,不可自大。佛对须菩提说,你成了四果,所修由须陀洹至阿罗汉,自己以为有果可得,有道可成否?倘着此念,便落四相,中间菩萨不必说,连我佛自己,夙世在燃灯佛所,于法也无所得,岂可自以为胜而骄于人么?

佛经里面的波若是什么意思

您好,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罗若”、“般赖若”等,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般若是什么

心经》的“心”字,有人说是指“本心”,有人说是指“真心”,有人说是指“自性心”,有人说是指“如来藏心”,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说,这样的说法,都是由于对真如法性的攀援,所作的相似说,并非是恰当的诠释。

《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呢?可以说: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的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什么样的有情,要有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的心”呢?这无疑应该是菩萨心。菩萨有何心,要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那就是菩提愿心了,即大菩提心。菩萨哀愍众生苦,要与众生乐,发大誓愿:“度尽众生无所度”,发此愿者,即在菩萨数,得名为菩萨。

菩萨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位的,因为,要有发菩提心,才可称为菩萨。也只有菩萨,才会发大菩提愿,从而圆满诸道,证二无我,成就佛道。二乘人惧怕世间生死苦,慈悲心又溥弱,所以住于化城。二乘人证人无我,不证法无我,只能称为二乘解脱道 , 不能称为大乘菩提道。当然,二乘人若能回小向大,复证法无我,佛也异门说为菩萨。比如多闻大阿罗汉,回向大乘,证二无我,佛也异门说为声闻菩萨。

菩萨发菩提心后,就要长养菩提心,坚固菩萨心,直至菩提心由如金刚,成就金刚菩提心。菩萨若要成就此事者,就要学修般若波罗蜜多,摄受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善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即可实现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菩提心”,可称为: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菩提心。

学修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有方便善巧故,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菩提心坚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圆满诸道,佛云:趣大菩提无能制者,能疾速成办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这就是说,菩萨若能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摄受般若波罗蜜多之方便善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在菩萨道的修行过程中,第一是不走弯路,第二是不被诸魔所扰乱,第三是能疾速成办菩萨摩诃萨道,所以,佛云:趣大菩提无能制者。

若菩萨不学修般若波罗蜜多,没有摄受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善巧,就有可能走弯路、就有可能为诸魔所扰、也不能疾速办道。佛云:若菩萨不摄受般若波罗蜜多,能得大菩提者,十个里面,不出三个。

因此,菩萨要成就大菩提心,趣大菩提道,满大菩提愿,得大菩提果,要学般若波罗蜜多,要行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菩提萨埵,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另外,为什么一定要说《心经》的心,是指“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菩提心”,而不合适说为“真心、本心、自性心、如来藏心”等呢?

首先,真心等是指真如体性、法身境界,寂然常住,周遍沙界,遍满虚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所以,真心等,是指有情一切心现行时,所依之理体。而“般若波罗蜜多心”,必要有菩萨发心才可施设,必要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才可建立“般若波罗蜜多心”。所以,般若波罗蜜多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菩提心,是于真如体性上的假施设法,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心本身,然而,也不离真心等,所谓非一非异。因此,《心经》之“心”,说为“真心”等,不应道理。

般若的意思是什么?三昧的意思是什么?

如下:

1、般若(bō rě):意译“智慧”。

2、三昧(sān mèi):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

3、十方:佛教原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

4、莲华:生长在沼泽中的宿根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古来于印度最受珍视。

5、顶礼:顶礼指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

关于“什么是般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72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