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倪匡是封笔了吗?(倪匡简介 倪匡个人资料介绍)

倪匡是封笔了吗?(倪匡简介 倪匡个人资料介绍)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25    点击:  373 次

倪匡是封笔了吗?

网上有关“倪匡是封笔了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倪匡简介 倪匡个人资料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的确已经封笔了。

最后作品是卫斯理系列的最后一部《只限老友》(是倪匡“卫斯理传奇”系列的第143本。)

引用资料:

《倪匡江郎才尽决定封笔》2005年

12月

09日

09:22

南京晨报

有中国科幻文学大师之称的作家倪匡要封笔了,他的最后作品《只限老友》12月5日发行,也代表他正式退出文坛。

倪匡简介 倪匡个人资料介绍

倪匡 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笔名卫斯理、沙翁、魏力,1935年5月30日-),中国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市。1957年移居中国香港,1992年移居美国三藩市。他是华人科幻小说界里的知名作家,曾被誉为东方艾西莫夫,著名作品包括《卫斯理系列》 、《原振侠系列》、《浪子高达系列》、《神探高斯系列》、《亚洲之鹰罗开系列》、《非人协会系列》、《女黑侠木兰花系列》、《年轻人与公主系列》、《神仙手高飞系列》、《侠盗影子系列》等。倪匡写作范围甚广,亦曾写作怪异小说、 *** ,也曾创作少量武侠小说。 此外,倪匡也创作了超过三百多个**剧本。另外亦曾在1989年至1990年间,与黄沾和蔡澜合作主持亚洲电视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 简历 1951年,16岁的倪匡为了追寻乌托邦理想,辍学离家,只身北上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然后参加中国人民 *** 和公安干警,参与过土地改革和治理淮河的工程,后来又去了内蒙古垦荒。当兵期间,他发现的种种不合理和愚蠢行为,跟宣传的平等世界完全是两码子事,军队内部就有不少特权阶级横行,而且事无大小都要汇报思想、开会检讨,令爱好自由的倪匡越发感到不满和失望,经常跟上级争拗,也多次成为批斗对象。 1956年末,身处内蒙古的倪匡因两项罪名被迫逃亡。其一是因为风雪太大,运煤车不能把煤送到,他和另外几名士兵为免冻毙,合力把小河上的木桥拆下来生火取暖,结果被单位书记指为「破坏交通」。其二是他偷偷饲养的狼狗把军中的大队长咬伤,这两罪足以判他监禁10年,于是他听从朋友的提点,连夜骑马逃往北方,原本想到外蒙古避难,却误打误撞到了火车站,坐上一列开往南方的火车,把他送到大连,再乘船往上海,但那时没有人敢接待他,他只好继续南逃,历尽艰辛,多次靠吃老鼠、蚂蚁、棉花充饥,走了三个月的路到达广州,路上还发挥其刻印章的技术瞒过关防,才成功逃离铁幕,后再经澳门,于1957年7月成功偷渡到中国香港。 倪匡在中国香港星光大道的手印及签名倪匡抵港初期在工厂干杂工,晚上在大专院校进修,后来投稿到《真报》和《工商日报》,不但被采用,还获《真报》聘用,先后出任校对、助理编辑、记者和政论专栏作家。他的第一篇小说是写的土改故事,叫《活埋》,1957年底发表于《工商日报》。翌年倪匡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早期作品包括女黑侠木兰花、浪子高达的故事、神仙手高飞的故事以及六指琴魔等。1962年他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科幻小说,在《明报》副刊连载,已出版的《卫斯理》系列小说达140多本。在1960年代末,中国香港武侠影片兴起,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据他自述,他在高峰期时曾一天写下二万字,十二份报章刊登其作品的记录。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包括:卫斯理、沙翁、岳川、魏力、衣其、洪新、危龙等等。 现时年过70,曾经日写过万字的倪匡坦言自己已过了写作的高峰期,不是不想写,而是「写不出,配额已用尽了」。写作令倪匡名成利就,他也因此而一度意气风发,沉迷于酒色财气,1986年信奉基督教后,才逐渐摆脱各种生活恶习。 兴趣 喜爱蒐集贝壳,曾著「十年一觉集贝梦」一文,刊载于报纸。他自称对贝壳的认识已经达到专家的境界,能为各贝壳分门别类。 迭闻 倪匡曾在报章专栏透露,他也在1973年中国香港股灾前买入了中国香港天线,结果蚀了不少血汗钱 。

参考: zh. *** /w/index?title=%E5%80%AA%E5%8C%A1&variant=zh-

倪匡群侠传之精武英雄陈真

1. 倪匡,原名倪聪,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他的籍贯是浙江宁波。他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与金庸、黄沾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2. 他于1957年来到香港,做过工人、校对和编辑。他成为了一个自学成才的作家,成为了一个职业作家。他的小说题材广泛,包括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怪兽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并同时为12家报纸撰写连载小说。1972年参与香港嘉禾功夫片《精武门》的编剧工作,为李小龙量身打造了经典的?陈真?形象

3.武侠小说以?六指琴魔?为代表,有着奇特的想象。在国外的时候,金庸还写过一系列的《天龙八部》。

在香港**中,许多民国时期的武术家都被神化了,黄飞鸿并不会佛山无影脚,他更专注于医术;霍元甲从未与洋人打过擂台,而陈真则是倪匡糅合精武门弟子事迹虚构的人物。

1910年9月14日,霍元甲逝世,大弟子刘振声接管精武门,刘振声本名刘庆顺,江湖人称“闪电手飞燕子刘”,晚年落发为僧,隐居乐亭,是陈真的人物原型。

1972年,李小龙邀请倪匡编写《精武门》的剧本,倪匡翻查了当年霍元甲的讣告,发现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叫陈真,就以陈真这个名字再糅合了精武四杰的事迹写进了《精武门》之内。

陈真是霍元甲的五徒弟,有说陈真是弃婴,被霍元甲收养;也有说陈真启蒙恩师独臂老人被霍元甲打败,郁郁而终。陈真一心为其报仇,但后来为霍元甲人格魅力所感动,拜霍元甲为师。

后来霍元甲筹钱送陈真到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陈真遍访日本各派高手,并充分吸取空手道、柔道的优点,与自身的武学融会贯通,94年李连杰版的《精武英雄》中有相关剧情。

这个版本还加入了山光田子这一女友角色,由日本女星中山美穗的妹妹中山忍饰演,可看性大大增加,在前作的基础上有致敬也有超越。

至于仓田保昭饰演的船越文夫,其原型是近代空手道之父船越义珍,作为历史人物,与陈真的武学切磋颇有关公战秦琼的意味。

1996年,李连杰又主演了《黑侠》,影片剧情虽然与陈真没有半毛钱关系,但片中黑侠的面罩造型让人联想到蝙蝠侠,有超英**的感觉,后来陈真的影视形象就都开始模仿黑侠了。

2010年,甄子丹在《精武风云·陈真》中就是用了黑侠的形象,影片主要讲述了陈真在精武门七年后辗转回到上海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可以单独成一章节,也可看做是《精武门》的续集。

剧情上大致的链接是《精武门》的故事后,当时的上海市长找人顶替了陈真,后陈真化名投身革命,还做为华工参加了一战。

回到上海后,陈真白天是夜总会老大黄秋生的助手,而晚上他就变成黑侠的样子去救爱国人士,对抗侵华的日本人。

这个版本还是还原了大战虹口道场的名场面,只不过对手换成了力石刚的儿子力石猛。在对决中,陈真曾占了长时间的下风,甚至被打倒晕厥在地,最后小宇宙爆发才获胜。

这部**的编剧就是李连杰版《精武英雄》的导演陈嘉上,他认为如果还是拍摄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霍元甲或者陈真的故事,那样的话就是重复自己,而不是创作和挑战了。

在各个版本中,李连杰版的最为经典和耐看,当然如果不愿意花时间找片源,也可以直接搜索各版本陈真大战虹口道场的精华剪辑来看。

有关陈真的**故事讲完了,但一个个英雄人物还正从倪匡的笔下走出来。



飞雪连天射白鹿。下句是什么啊?????

下句是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两句诗对金庸先生一系列小说的归纳,“飞”是指飞狐外传,“雪”是指雪山飞狐,“连”是指连城诀,“天”是指天龙八部,“射”是指射雕英雄传,“白”是指白马啸西风,“鹿”是指鹿鼎记,“笑”是指笑傲江湖,“书”是指书剑恩仇录,“神”是指神雕侠侣,“侠”是侠客行,“倚”是指倚天屠龙记,“碧”是指碧血剑,“鸳”是指鸳鸯刀。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金庸-百度百科

老顽童倪匡:当金钱可以买到快乐时,飞扑去买

“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两件事。

他与黄沾被称为“文曲星”下凡,一个科幻小说奇才,一位粤语音乐教父。

金庸去世之时,举世哀悼,而他却称不会去参加金庸的葬礼。

他自称,从不去丧礼、婚礼和生日酒,一点都不喜欢,非常讨厌热闹。

“人人都要死,死是必然的,他九十几岁死怎会难过?十九岁死我才该会难过!他一生光芒万丈,有什么要难过?”

2002年,老友张彻去世,他听到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哈哈大笑。他觉得与其饱受病痛折磨,让笨重的身体拖累清醒的头脑,不如早登极乐。

人要经历多少,才能真的看透生死?

他与古龙乃莫逆之交,1985年古龙过世时,他不仅去参加了葬礼,还泪洒灵堂,差点喝光了为古龙陪葬的洋酒。

多年后追忆古龙,他说“一想起就心如刀剜,所以实在不愿提啊”!

“我一生当中写过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龙的讣文,只有三百来字。很多人看了之后,争着要我为他们写讣文。”

蔡澜评价倪匡,是“天下最古灵精怪的人。也许是,外星人”。

倪匡原名倪亦明,后改名倪亦聪,在家中七个孩子中,排行老四。

出生于上海,早年从内蒙古跨越大半个中国,逃亡至香港。

1957年到香港后,他做过工人、校对、编辑、记者和专栏作家,在写作上自学成才。

在夜校读书时,认识了后来的夫人李果珍女士。

1959年,倪匡与李果珍结婚,育有一儿(倪震)、一女(倪穗)。

他有个妹妹叫倪亦舒,就是言情小说家亦舒。他曾自嘲,出版商找他都是为了亦舒的作品版权,而他的却无人问津。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写作速度,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小说题材囊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

金庸曾称赞倪匡:“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蔡澜说倪匡:“他的脑筋很灵活,他想的东西都很稀奇和古怪,所以跟他讲话非常愉快,我们常常哈哈大笑。”

他本身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古龙在前,他难望其项背,于是专心投身于科幻小说。据说因为他曾看见过外星人,所以科幻小说才这么生动。

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卫斯理系列也是曾是中国的少年的科幻启蒙。

他自称是“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从不拖稿、欠稿,还曾给拖稿的古龙做枪手。

写作五十年来,灵感不断,题材不尽,被戏称为“袋装书大帝”。

问其写作动机,曰:一为谋生,二因兴趣,三是没有别的本事。

靠写作致富的人极少,而倪匡算其中之一。

他认为写作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不投其所好,却能牵引着读者的兴趣走向。

倪匡最好的朋友是古龙,两人爱好酒和女人,秉性相投,一见如故。

古龙在小说和影视上的成功,离不开倪匡的赏识和推荐。倪匡说,“我们两个人莫名其妙地坐在一起,一句话都没有说,就哈哈大笑,很爽,很好玩!”

倪匡曾为导演张彻写剧本《独臂刀》,张彻看完后不满意,就自己改。改完以后,倪匡再看时,只有五个字没有动,“《独臂刀》,倪匡”。

即便如此,“屡替张彻编剧本”,成了他的得意之事。他敬重朋友的才华,将自己置于一个谦虚的位置。

倪匡最为人称道的一段传奇,是“曾代金庸写小说”。

《天龙八部》在《明报》上连载期间,金庸要去欧洲出差,让倪匡代笔。

担心倪匡瞎编乱造,金庸放了一道底线:不准把人物写死,因为每个人都有用!

回来一看,阿紫竟然瞎了,又出来一个怪物游坦之。

受到质问,倪匡狡黠地说:“江湖险恶,打打杀杀在所难免的嘛”

而这段神来之笔,竟成为小说中最为凄凉的一段。

他们之间还有一件趣事。

倪匡写过一部小说,叫《地心洪炉》。其中有个情节是,卫斯理在南极,杀熊吃肉,剥皮取暖。

有个读者,写信质问倪匡:“为什么卫斯理会在南极杀北极熊?”

倪匡避而不答。

可是这位读者没放弃,不断写信要个说法,言语渐带讽刺:“怎么滴,哑巴啦,没脸见人啦?那就不要封笔吧,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倪匡只好出面回应:“南极没有北极熊,世界上也没有卫斯理。你较真个鬼啊?”

读者不依不饶,写信给金庸:“为什么倪匡那蠢货会说南极有北极熊?你解释解释?”

金庸这样严谨的作家,也被逼回复:“南极原本有北极熊,被卫斯理杀死后就没有了。”

除了写作,他还被发掘了演戏的天赋。

他被蔡澜忽悠着去拍戏,立马回绝。

可是一听说现场有好酒,他却转头跟了过去。

戏还没拍,先干掉一瓶酒。但酒醉时也很清醒,台词对白清清楚楚。

有场戏,需要人物特写,表现角色的内心。

倪匡抗议:“戴着这种口罩,怎么演嘛?”

导演大叫:“用眼睛演呀,用眼睛演呀!”

倪匡扯掉口罩,骂:“你明明知道我眼睛那么小,还叫我用眼睛演戏!你不会去死!”

后来他染了戏瘾,在各种剧里客串,但一直都是些嫖客、浪子的角色。

有人就向夫人李果珍告状,说:“蔡澜叫倪匡演作家也就算了,叫他演嫖客,简直是污辱了大作家。”

李果珍不以为然: “倪匡扮作家、嫖客,都是本行。”

现在的倪匡发福后,胖乎乎,笑哈哈,俨然一座开心的弥勒佛。

他性格风趣幽默,慷慨热情,爱自由,不争抢,随性洒脱。

同为科幻小说家的张系国,曾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

他是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出了名的开心果。

蔡澜曾说他和倪匡有很多共同点,例如“看东西好不好吃,书好不好看,人好不好玩”。

他玩美食、玩酒、玩花鸟鱼虫,如痴如醉。

蔡澜有次到他家里,见倪匡正瞪大眼睛,盯着花骨朵。

倪匡问:“你看过花开吗?”

“当然看过。”

“我说的是真正的开花那一刹那。”

“种了这么许多花,看花苞慢慢长大,正当它要开时,我一转头,波的一声,花就开了,把我气死。所以有一天我决定盯住它,盯到它开放为止。”

那天倪匡对住花坐下,一看看了四个小时,终于花朵乖乖地开给他看。

他自称“倪九缸”,养了很多鱼,其中还有食人鱼。

儿子倪震小时候,被玻璃割破了一片肉。

倪匡看到后,没去管儿子,而是捏起那片肉,扔进鱼缸里。“我想看食人鱼到底吃不吃人肉。”

倪匡身高矮,常被朋友调笑。

他买不到合适他身材的衣服。

试过十几套之后,店员找从仓库找出一条,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一样。

倪匡拍额称幸,问:“怎么能找出这么合身的裤子?”

店员老实回忆说:“哦,我想起了,是一个明星七改八改之后订下,结果他没来拿。他好像姓曾的,对了,叫曾志伟。”

有一次在香港,倪匡被一团女学生围着,她们要求一签就连签几张。

蔡澜问:“是不是为她们的同学签的?”

“不!”倪匡懒洋洋地,“签完后我听到她们说:五个倪匡的,可以换一张刘德华。”

1992年移居美国后,倪匡过上了优哉游哉的退休生活。

有一回,倪匡去美国看他。

倪匡说:“大老远地来,你也不好意思空手是吧,家里要是有个洗碗机挺方便的”

倪震心领神会去买,去安装。

装好了,倪匡又说:“只做一件事,好像也不太够,是吧?”

倪震艰难地咽了咽口水,“再……再买……一架……一架传真机吧?”

倪匡就笑了。

年轻时风流不归家,45岁后才收心往家里看。

有段时间,他在美国,太太李果珍在香港。他孤单难耐,就打电话向太太撒娇,说要“寂寞费”。太太也宠着他,就像刚恋爱一样。

有读者问倪匡,高考失败了怎么办?

倪匡说:“我一个高中没念完的人,你问我高考失败了怎么办,失败了写小说啊。”

他说,上天造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来。

初到香港,他学别人炒黄金和股票,亏到一无所有,只能靠写作赚钱。

蔡澜感慨:“你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

“也不一定做得到”,倪匡说: “做人,做不喜欢做的,很容易。要做自己喜欢的,真难!”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写下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

经常有人问倪匡:“今年贵庚?”

倪匡就笑嘻嘻地回答:“如果现在走,就是八十三了。”

“人生一过六十,每一天都是赚到的。我已经多赚了23,再发生什么事都不要紧了。最紧要的是,一天活得比一天快乐。哈哈哈哈。”

他自撰的墓志铭是“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相信的是人性本恶,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

“当金钱可以买到快乐时,飞扑去买。”

TA说:

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

为什么金庸写完[鹿鼎记]就封笔了他为什么不多写点,让我们看个痛快

  查大侠急流勇退

  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奔涌的创作,许多人不理解。

  对此,金庸解释说,他写到后来感到人物的重复,情节的重复,读者爱好自己的小说,期望值日高,而他则无法保证每部新作都能较以前有所突破,故急流勇退。

  金庸深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他精通历史,对范蠡、张良等人物十分欣赏,他在读者仍津津有味于他的武侠小说时宣布金盆洗手,想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金庸的封笔还有几多原因。武侠小说虽然给他带来无尚的荣誉,但是写小说并非他工作的全部,《明报》创立也是他的一大成功。该报得力于他的小说连载而销量大增,但70年代,竞争加剧,需要他把主要精力放到办报上。同时,修改旧作也极费工夫,由于他的小说均是以平均每天1100字的篇幅在报纸上连载,因而在辑成单本发表时,既需做文字上的润色,也要对前后风格进行统一。此外,还要精心分出章回,拟出标题,有些部分更要进行改写。在写《天龙八部》时,他有事去欧洲,便托倪匡代笔,倪匡是他的知交,以写科幻、推理小说见长,倪匡代写《天龙八部》笔走龙蛇,不仅将阿紫的眼睛写瞎了,更信笔写出一大段离奇的故事。后虽经金庸大力删改,但作品中倪匡风格犹存。如九十多岁的天山童姥竟返老还童成为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师妹李秋水,既不是仙人,也不像“未来人”,何止形同鬼魅,与作品的一贯风格十分不协调。其他如《碧血剑》、《雪山飞狐》、《神雕侠侣》等他在修改时都作了较大的变动,熟悉金庸作品的行家都知道,金庸作品实际上有两个版本,一是最初发表在报上的原始之作,一是经过修订后的本子。我们通常所看的均是修订的本子,广大的“金庸迷”如未读他的原着也是一种遗憾。据说金庸访台湾时,刘兆玄(上官鼎是刘兆玄三兄弟的笔名,刘是主要执者笔)当面向金庸指出,金庸小说“没有改以前的版本较好”,金庸则拿出他的软招回应,他答说,初恋情人总是最令人珍惜,没有改以前的版本好像初恋情人,令大家难忘。

  五大选择显气势

香港四大才子

香港四大才子是金庸、倪匡、黄沾、蔡澜。

一、报人金庸

金庸为世人所熟知,主要依靠的是武侠小说。的确,金庸用十几年时间,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在海内外广受读者欢迎,赢得了“有井水处有金庸”美誉。金庸最擅长的事情不是写武侠小说,而是办报纸。当年,正是为了打开《明报》的销路,金庸才会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一旦报纸的销路不成问题后,金庸就会毫不犹豫地封笔,终生不再写武侠小说。

二、杂家倪匡

在香港四大才子里,倪匡是唯一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才子。可作为一名作家,倪匡似乎无所不能。他创作的领域极其广泛: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奇情小说、侦探小说、神怪小说、推理小说、文艺小说。此外,还擅长写作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重要的是,他几乎对每一个体裁都能够驾轻就熟,达到极高的水准。

三、词人黄沾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上世纪80年代,由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在内地掀起一股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每当孩子们听到有这首熟悉的歌曲飘出房间时,就知道该进屋看电视了。

四、食客蔡澜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有人因为“会吃”,就成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就是蔡澜。他的写作,以小品文见长;书法、篆刻、绘画都很了得;更将喜爱美食的天性发扬至极,开餐厅,当料理评审,甚至在1994年自创“暴暴茶”,也就是暴饮暴食之后,喝了就可以不必担心的茶,风靡香港和日本。

关于“倪匡是封笔了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638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