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2010年冬至(2010年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0年冬至(2010年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5    点击:  437 次

2010年冬至

网上有关“2010年冬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2010年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A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图示甲地夜长18小时,即昼长6小时,与乙地的昼长相等;丙地昼长12小时,判断位于赤道,反映自转线速度最快;丁地昼长24小时,判断位于南极圈内,故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D错误。故选A项。

2010年三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0年冬至那天为一九,即为2010年12月22日。

然后每九天为一“九”,以此类推。

同是“九九歌”南北各不同

我国从北到南大体分布着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边缘热带等气候区域,各地气候冷暖变化、物候现象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都有所不同,虽说各地的“九九歌”中,由寒转暖的趋势一样,但描述的内容各有特色。下面选出几首:

◆黄河中下游: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苏地区: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湖南地区: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发绿;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资料: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位置到达黄经270度时为冬至节气。《月令七十二候肌集解》书说:”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是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之一。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越向高纬白天越短而黑夜越长,到北极圈以内,则终日为夜。过了冬至,太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移动,所以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加长,黑夜逐渐缩短。而南半球则相反。

俗话说:”不过冬至不冷”,这句话很有道理。冬至日,北半球虽然日照时间最短,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少,但由于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所以这时的气温还不是最低的时候,冬至过后,虽然北半球日照逐渐增多,但地面吸收的热量还是比失散的少,入不敷出,气温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下降,大约过近一个月,地面吸收到的热量与失去的热量才逐渐平衡,之后,气温便慢慢回升。因此,我国民间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并编成”冬九九歌”来描述冬至后的气候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把冬至日作为数九的第一天,之后共描述了九九八十一天的天气由冷到最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及物候现象。从九九歌中可看出,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时期,故民间有”冷在三九””或三九严寒”的说法。上海地区的气候看,最冷的时期是在1月上中旬,与九九歌基本吻合。

数九就行了,从冬至开始算起,冬至是第一天,每九天为一组,一共九个九。其中,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2010年冬至是12月22日,三九,就是从1月9日了。

中国传统节气口诀:“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北京时间12月22日7时40分,是我国2010年的“冬至”。读下图,回答下题。 2010年我国进入“冬至”时,下

A

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图示甲地夜长18小时,即昼长6小时,与乙地的昼长相等;丙地昼长12小时,判断位于赤道,反映自转线速度最快;丁地昼长24小时,判断位于南极圈内,故不可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D错误。故选A项。

关于“2010年冬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461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