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庄子笔下的残疾人(螳臂当车还是挡车怎么读)

庄子笔下的残疾人(螳臂当车还是挡车怎么读)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4    点击:  225 次

庄子笔下的残疾人

网上有关“庄子笔下的残疾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螳臂当车还是挡车怎么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庄子》一书中出现过不少残疾人,他们虽然身有残疾,却一向自强不息,不仅能够自立于社会,而且往往本领很大,品德高尚,备受尊敬。

 举几个例子来看。

 《人间世》篇里写到一位奇人支离疏,其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 胁?─他的背驼得非常厉害,以至于面颊好像隐缩在肚脐里,两肩高于头顶,发髻朝天,五脏的位置完全错乱,大腿和胁部连在一起。就是这样 一位严重畸形的残疾人却能依靠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活了自己,甚至还能为另外十个人提供食品;因为畸形,兵役和劳役都不会找他的麻烦,相反还能得到一些国家 的补助。他很快乐地活了一辈子。

 《德充符》里写到更多的残疾人。一位叫王骀,他只有一条腿。他的水平与孔子并驾齐驱,孔子打算以他为师,并且?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第二位叫申徒嘉,也是只有一条腿。其水平与春秋时代著名的大政治家子产相当,子产对他崇高的德行非常称道。

 第三位叫叔山无趾,也是失去了一条腿,剩下的一条又失去了脚趾,只能用脚后跟走路。老子认为其人的水平高于孔子。

 第四位叫哀骀它,相貌丑陋得让人害怕,却极得人心,孔子称颂他说:?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惟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第五位叫铕(yǒu)鬃支离无查,其人的残疾更为严重,身躯肢体全然乱七八糟,简直不像人的 样子,而且没有嘴唇。卫灵公对他非常尊重。第六位叫瓮盎大瘿(yǐng),脖子细长,生老大的肿瘤。齐桓公对他非常尊重。这两位品德极高,所以人们忘记了他们形体的丑陋,只记得他们崇高的德行。

 这六个人同《庄子》里大量的人物一样,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庄子文章中的诸侯以及子产、老 子、孔子等也都不是历史上的真人,而只是他寓言中的一些符号。《大宗师》中的子舆得病后也成了一个严重的驼背,他并无不安,对井水观察欣赏自己的形貌,气定神闲地说:?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人间世》、《德充符》和《大宗师》都在《庄子》内篇中。学术界普遍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 品,而外、杂篇则出于庄子后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杂篇中没有密集地出现过这样多的残疾人,只有一个外篇《达生》中?承蜩(ti?o)?的 ?仪偻者?给人印象比较深,而其人的体态很容易令人想起支离疏和子舆。

 庄子历来重内不重外。肉体上有些不健全并不要紧,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残疾。

螳臂当车还是挡车怎么读

颜回拜见老师孔子,请求同意他出远门。孔子问:“你要去哪里?”颜回说:“打算去卫国。”孔子问:“去卫国做什么?”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现任国君,年轻气壮,横行霸道,处理国事极不慎重,又听不进任何批评。他轻率地动用民力导致百姓死亡,全国死去的人可以填满大泽,多得像大泽中的草芥。卫国百姓已经走投无路了。我曾经听您讲过:‘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离开它。治理得不好的国家却要去到那里,就好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根据先生的这些教诲思考治理卫国的办法,卫国也许还可以逐步恢复元气吧!”

孔子说:“唉!你恐怕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一旦庞杂,就会产生许多的纷扰,纷扰多了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难以救治。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有时间去揭露别人的过错。而且你也知道道德沦丧、智慧外露的原因吧?道德沦丧是因为沽名钓誉,智慧外露是因为争强好胜。名誉是人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人们争斗的工具,两者都是凶器,不能把它们推行于世。先立己嘛,后立人嘛。你现在自己掌握的道理尚未统一,哪有功夫去纠正暴君的行为。再说你啊,也该懂得,一个人的德行为什么会传播开去?一个人的智力为什么会显扬出来?德行传播开去,是因为他贪爱美名。智力显扬出来,是因为他喜爱竞争。都变成凶器了,绝不可能用来实现救国的抱负啊。”

一个人虽然德行纯厚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和对方声气相通,一个人虽然不争名声,可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而勉强把仁义和规范之类的言辞述说于暴君面前,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害人。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所害,你这样做恐怕会遭到别人的伤害的呀!

况且如果卫国国君渴求贤能而讨厌不肖之徒,又何须你去改变呢?你除非不向他进谏,否则他肯定会趁你失误之机,展示他的辩才,你的双眼会被迷惑而眩晕,你的神色会慢慢平静下来,你嗫嗫嚅嚅地为自己辩解,你的脸上会流露出顺从的表情,你的内心也会认同他的主张。这样做就像是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称之为错上加错。有了依顺他的开始,以后顺从他的旨意便会没完没了,假如你未能取信便深深进言,那么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面前。

而且,以前桀王杀害敢于直谏的关龙逢,纣王杀害力谏的叔叔比干,都是因为他们修身立德,以臣下的地位爱抚百姓,以臣下的地位违逆凶残的君王,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他们、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

当年帝尧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三国变为废墟,百姓都死完了,而国君自身也遭受杀戮,原因就是三国不停地使用武力,贪求别的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这些都是求名求利的结果,你偏偏就没有听说过吗?名声和实利,就是圣人也不可能超越,何况是你呢?虽然是这样,你必定是有所依凭,所以你就试着把它告诉我吧!”

颜回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谦虚,勉力行事而意志专一,这样可以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君骄气横溢,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违逆他,他也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以此来放纵他的欲望。他这种人,每天用小德慢慢感化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他必将固执己见而不会改变,即使表面赞同内心里也不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你采取的方法如何能行呢?”

颜回说:“如此,那我就内心诚直而外表恭敬,内心自有主见并处处跟古代贤人作比较。内心诚直,就是与自然同类。与自然同类的,就可知道国君与自己在本性上都属于天生的,又何必把自己的言论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或者希望人们不予赞同呢?像这样做,人们就会称之为童心未泯,这就叫跟自然为同类。所谓‘外表恭敬’,是和世人一样。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人臣应尽的礼节,人家都这么去做,我敢不这么做吗?做大家所做的事,别人就不会责难我,这就叫与世人为伍。心有成见上比古代贤人,是跟古人为同类,他们的言论虽然很有教益,指责世事才是真情实意。自古就有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我自己的编造,这样做,虽然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做与古人为伍,这样做可以吗?”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就是有所效法也会出现不当,虽然固陋而不通达也没有什么罪责。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太执着于自己内心成见了。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冒昧地向老师求教方策。”孔子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如果怀着积极用世之心去做,难道是容易的吗?如果这样做也很容易的话,苍天也会认为是不适宜的。”颜回说:“我颜回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并不是‘心斋。’

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说:““我不曾禀受过‘心斋’的教诲,所以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颜回;我禀受了‘心斋’的教诲,我便顿时感到不曾有过真实的颜回。这可以叫做虚无空明的境界吗?”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实在十分透彻。我再告诉你,假如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能采纳你阐明你的观点,不能采纳你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那么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看一看那空旷的环宇,空明的心境顿时独存精白,而什么也都不复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凝静的境界。至此还不能凝止,这就叫形坐神驰。倘若让耳目的感观向内通达而又排除心智于外,那么鬼神将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这就是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所把握的要领,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道理,何况普通的人呢!”

叶公子高即将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楚王派我诸梁出使齐国,责任重大。齐国接待外来使节,都是表面恭敬内心怠慢。平常老百姓尚且不容易说服,更何况是诸侯呢!我心里十分害怕。您常对我说:‘事情无论大小,很少有不通过言语的交往可以获得圆满结果的。事情如果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的处罚;事情如果办成功了,那又一定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事情成功与否都不会留下祸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我每天吃的都是粗糙的食物,烹饪食物的人也就无须解凉散热。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无比担忧吧!我还不曾接触到事的真情,就已经有了忧喜交加所导致的病患;事情如果真的办不成,那一定还会受到国君处罚。成与不成这两种结果,做臣子的我都不足以承担,先生你大概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吧!”

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这就叫做足以为戒的大法。所以侍奉双亲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侍奉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样的事都要让国君放心,这是尽忠的极点。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做臣子的原本就会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眷恋人生、厌恶死亡呢!你这样去做就可以了!”

“不过我还是把我所听到的道理再告诉你:不凡与邻近国家交往一定要用诚信使相互之间和顺亲近,而与远方国家交往则必定要用语言来表示相互间的忠诚。国家间交往的语言总得有人相互传递。传递两国国君喜怒的言辞,乃是天下最困难的事。两国国君喜悦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夸赞,两国国君愤怒的言辞必定添加了许多过分的憎恶。大凡过度的话语都类似于虚构,虚构的言辞其真实程度也就值得怀疑,国君产生怀疑传达信息的使者就要遭殃。所以古代格言说:‘传达平实的言辞,不要传达过分的话语,那么也就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况且以智巧相互较量的人,开始时平和开朗,后来就常常暗使计谋,达到极点时则大耍阴谋、倍生诡计。按照礼节饮酒的人,开始时规规矩矩合乎人情,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大失礼仪,达到极点时则荒诞*乐、放纵无度。无论什么事情恐怕都是这样:开始时相互信任,到头来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便变得纷繁巨大。

“言语犹如风吹的水波,传达言语定会有得有失。风吹波浪容易动荡,有了得失容易出现危难。所以愤怒发作没有别的什么缘由,就是因为言辞虚浮而又片面失当。猛兽临死时什么声音都叫得出来,气息急促喘息不定,于是迸发伤人害命的恶念。大凡过分苛责,必会产生不好的念头来应付,而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假如做了些什么而他自己却又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谁还能知道他会有怎样的结果!所以古代格言说:‘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添加的’。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行为处世能不审慎吗!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

颜阖将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他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德行生就凶残嗜杀。跟他朝夕与共如果不符合法度与规范,势必危害自己的国家;如果合乎法度和规范,那又会危害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却不了解别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像这样的情况,我将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问得好啊!要警惕,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不如顺从依就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暗疏导。即使这样,这两种态度仍有隐患。亲附他不要关系过密,疏导他不要心意太露。外表亲附到关系过密,会招致颠仆毁灭,招致崩溃失败。内心顺性疏导显得太露,将被认为是为了名声,也会招致祸害。他如果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

“你没有听说过那螳螂吗?它奋起手臂去阻挡车轮,不知道自己根本不能做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最得意的力量。要警惕啊!小心啊!多次地夸耀自己最得意的东西会触犯王子,这就和螳螂差不多了。

你不知道那养虎之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怒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怒气。注意顺应它饥饱的状态,疏导它凶残的本性。老虎虽不同于人类,却顺从喂养它的人,这是因为顺应了它的天性。而被老虎咬死的人,是因为违背了天性。

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

有个姓石的匠人去到了齐国一个叫曲辕的地方,看见一颗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离地面几丈高后才长有树枝,可以用它造十余艘船只。参观它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来来往往。这位匠人却看也不看,不停地向前走,他的徒弟在树旁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见过这么高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只向前走个不停呢?”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它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很快就会腐朽,做器具它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成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它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木匠回到家里后,梦见栎树对他说:“你有什么东西能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些楂梨橘柚之类的树木,果实成熟后就会被打落,打落下来就会受辱,大的树枝被折断,小的树枝被拉扯。它之所以受苦就是因为它生来有用,所以不能享其天年而中途夭折,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我寻求没有用的办法已经很久了,差点死了,如今才获得这个办法。这无用之能正是大用,还有比这更大的用途吗?况且你和我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罢了,怎么能够用这种方式看待事物呢?你是快接死亡的普通凡人,又如何知道树木无用的道理呢!”木匠醒来后说出了他的梦,徒弟说:“自己希望的是无用,又怎么能为社神之树呢?”木匠说:“闭嘴!你不要再说了。它只不过是寄寓于此,使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去诟骂他。如果不做社神,他一定会被砍伐!他保全自身的方法与众不同,如果用常理来理解它,不是相差太远了吗?”

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并不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子綦说:“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桩的人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寻求建屋的大梁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七、八围粗,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幅的棺木又把树木砍去。所以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德行残缺不全呢!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自己招致砍伐,油脂自己招致燃烧,桂树因为可以食用,所以遭人砍伐,漆树因为有用,所以被刀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不知道“无用”的更大作用啊。

《庄子》内篇卷4人世间诗解8不材之才非斩而祥支离其德至无而有

螳臂挡车的拼音:táng bì dǎng chē。

螳臂当车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人间世》,它的意思是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个叫支离疏的人,他的脸孔凹进去,肩膀高耸起来,颈项弯曲得像一座环形的大山。

他五脏的器官似乎都挤到了喉咙口,两条大腿和两条小腿在空中晃荡着;他经常曲身俯首,去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楚李态国攻打宋国的时候,每个乡里都要派壮丁去参战。

支离疏对朋友说:“你看我上了战场能干什么呢?让我作战的话,投石、探水我都干不了,我还是到后面去吧。”这样,他便推托有病,没有出征。

齐国进攻鲁国时,军队驻扎在郊外,准备开态扰瞎战之前派人给支离疏送去十镒黄金,支离疏很害怕,赶忙逃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再弱小的东西,如果它拼尽全力向前进发,也可以把巨大的物体撞倒。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帆空的根本。

先秦|庄子·人间世6-庄子

《庄子》内篇卷4人世间诗解 8不材之才非斩而祥支离其德至无而有

题文诗:

南伯子綦 , 游商丘见 , 大木有异 , 结驷千乘 ,

庇 其所藾 . 子綦曰此 , 何木也哉 ? 必有异材 ,

仰视细枝 , 拳曲而不 , 可为栋梁 ; 俯视大根 ,

轴解而不 , 可为棺椁 ; 咶其叶则 , 口烂而伤 ;

嗅之使人 , 狂酲三日 , 而不已 也. 子綦曰此 ,

果不材木 , 以至此大 , 嗟乎神人 , 以此不材 .

宋有荆氏 , 宜楸柏桑 . 拱把上者 , 求狙猴之 ,

杙者斩之 ; 三围四围 , 高明之丽 , 求者斩之 ;

七围八围 , 求椫傍 之, 贵人富商 , 之家斩之 ;

未终天年 , 而中道之 , 夭于斧斤 , 此材之患 .

故解之以 , 牛之白颡 , 与亢鼻豚 , 有痔病者 ,

不可适河 . 此皆巫祝 , 以知所以 , 为不祥也 .

神人所以 , 为大祥也 . 支离疏者 , 颐隐于脐 ,

肩高于顶 , 会撮指天 , 五管在上 , 两髀为胁 .

挫针治繲 , 足以 餬 口 ; 鼓?播精 , 足十人食 .

上征武士 , 支离攘臂 , 游于其间 ; 上有大役 ,

以有常疾 , 而 不受功 ; 与病者粟 , 则受三钟 ,

与十束薪 . 支离形者 , 犹足养身 , 终其天年 ,

又况支离 , 其德者乎 ? 守弱与朴,至虚而实.

原文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①,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②,隐将芘其所藾③。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④;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⑤;咶其叶⑥,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⑦,三日而不已⑧。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⑨,以此不材⑩!”宋有荆氏者(11),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12),求狙猴之杙者斩之(13);三围四围(14),求高明之丽者斩之(15);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16)。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17),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18)。此皆巫祝以知矣(19),所以为不祥也(20)。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

 译文

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并不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子綦说:“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桩的人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寻求建屋的大梁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七、八围粗,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幅的棺木又把树木砍去。所以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 庄子内篇 》 憨山释德清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谓有异于众木):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言千驷之车马,隐息于树下,而树之枝叶皆能庇荫之也)。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不知其不材,故异之也)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言本身之解散也)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言叶之恶气薰人,令人狂酲如醉而不醒也)。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夫神人,以此不材(言子綦因试知其木不材,乃知神人以不材、无用而致圣也)。”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取猿狙之具也)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屋栋也)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樿傍(乃棺木之全傍边也)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此甚言材之为害,以见不材之得全也)。故解之(解者,祭祀解赛也。古者天子有解祠,谓解罪求福也。出《汉书?郊祀记》)以牛之白颡(言色不纯也)者,与豚之亢鼻(言形不美)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以人祭河,谓人为巫祝也。又《汉书》有为河伯娶妇,选童男女之美者,投之河中,谓之适河。此事或古亦有之)。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言此三者,小有不材,足以全生。况神人以无用而自全者乎)。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此极言不材之自全,甚明材美之自害也。惟神人知其材之为患,故绝圣弃智、昏昏闷闷,而无意于人间者。此其所以无用,得以全身养生,以尽其天年也。此警世之意深矣。

注释

①南伯子綦:人名,庄子寓言中人物。商之丘:即商丘,在今河南省,地名。②驷(sì):一辆车套上四匹马。③芘(pí):通作“庇”,荫庇的意思。藾(lài):荫蔽。④拳曲:弯弯曲曲的样子。⑤轴:指木心。解:裂开。“轴解”意思是从木心向外裂开。一说“解”讲作“散”,指纹理松散不可用。椁:“椁”字的异体,外棺。⑥咶(shì):通作“舐”,用舌添。⑦酲(chéng):酒醉。⑧已:止。⑨嗟乎:感叹声。⑩以:如,这个意义后代写作“似”。(11)荆氏:地名。(12)拱:两手相合。把:一手所握。(13)杙(yì):小木桩,用来系牲畜的。斩:指砍伐。(14)?围:一说指两臂合抱的长度。一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15)高名:指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丽:通作“?”,栋,即屋之中梁。(16)椫(shàn)傍:指由独幅做成的棺木左右扇。(17)解之:指祈祷神灵以消灾。颡(shǎng):额。亢:高;“亢鼻”指鼻孔上仰。古人以高鼻折额、毛色不纯的牲畜和痔漏的人为不洁净,因而不用于祭祀。(18)适:沉入河中以祭神。(19)巫祝:巫师。(20)以为:认为。

原文

支离疏者①,颐隐于脐②,肩高于顶,会撮指天③,五管在上④,两髀为胁⑤。挫针治繲⑥,足以 餬 口;鼓?播精⑦,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⑧,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⑨;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⑩;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11)。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译文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餬口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 庄子内篇 》 憨山释德清注:

支离疏者(此假设人之名也。支离者,谓隳其形迹者,谓泯其智也。乃忘形去智之喻),颐(口旁两颐也)隐於脐,肩高於顶(两颐隐于脐,则其背偻可知),会撮(发髻也)指天(言背偻而项仰也),五管在上(谓五脏之腧,随背而在上也),两髀为胁(髀,大腿也。言大腿为两胁,则形曲可知)。挫针(缝衣也)治繲(浣衣也),足以餬口﹔鼓荚播精(言簸米出糠稗也。此就其形之曲戾而可为之事也),足以食十人(言形曲,簸米则有力,故取值多,可以食十人也)。上徵武士,则支离攘臂於其间(言形既支离,故不畏共选,故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言大役难免,而支离又以疾免)﹔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言以疾,则多得其赐)。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此言支离其形,足以全生而远害,况释智遗形者乎!此发挥老子“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之意。前以木之材、不材以况,此以人喻,亦更切矣。

注释①支离疏:假托的人名。“支离”隐含形体不全的意思,“疏”隐含泯灭其智的意思。②颐:下巴。脐:肚脐。③会撮:发髻。因为脊背弯曲,所以发髻朝天。④五管:五官。旧说指五脏的腧穴。⑤髀(bì):股骨,这里指大腿。胁(xié):腋下肋骨所在的部位。⑥针(zhēn):“针”字的异体。“挫针”即缝衣。繲(xiè):洗衣。⑦鼓:簸动。?:小簸箕。播:扬去灰土与糠屑。⑧上:指国君、统治者。⑨攘(rǎng):捋。“攘臂”指捋起衣袖伸长手臂。⑩以:因。常疾:残疾。功:通作“工”,指劳役之事。(11)钟:古代粮食计量单位,合六斛四斗。

人间世第四原文及翻译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并不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子綦说:“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无用得以长生,那像庄子这样超脱物外的神人,除了填饱肚子,有衣服御寒,有个小房子,剩余的时间看书、思考,对外完全没有欲望,不求名利,不求感情,也就没有失望,痛苦,自己一个人过的丰盈,得以平和,可以长生。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桩的人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地位高贵名声显赫的人家寻求建屋的大梁便把树木砍去;树干长到七、八围粗,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幅的棺木又把树木砍去。所以它们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因此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巫师作为祭祀人,他们了解每个祭品,也有自己的规则,而那些有缺陷的祭品正好得以保全。

我想到的是,如果想保全自己,首先要了解上面的标准,了解全面之后自己朝他认为不好的方向做事,便能保全。这段其实有很大的学问,还需要再花时间悟。

如果在古代,这个巫师可以是决定生死的如虎一般的君,如果现代,做官可以是政见不同的领导,可以是工作中的老板,我这才发现庄子的逻辑有多强,正是解决上面说的无可奈何必须去侍奉君主的情况。

而要保全自己,一是认知,要认识到巫师的喜好,规则,二是人性,三是趋利避害。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鼓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像形体残缺不全那样的德行呢!

这个支离疏是个想象中的人,说明因为身体缺陷而避免兵役,正如上面有缺陷的祭品,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人都是祭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功能上说,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我发现庄子讲的寓言故事一定要读到最后一句,上面是讲故事,而最后一句是点醒人的句子。

况支离其德者乎?身体残缺能保命,那在君王面前做事,当然要做立功立德的事,但是要考虑人性,功高震主,君王就想了作为臣,你太完美了,是想怎样?想取而代之嘛?!那还不先把你办了。

所以,适当的时候要做些背弃德行的事才能长久,比如要有些缺点,表现出一些好色,好财,都可以,不能太完美。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

接舆是庄子里的世外高人,孔子晚年去楚国想一展抱负,但是差点丧命,因为这件事庄子虚构一个接舆飘然而至,说了这一段话,庄子比孔子晚180年左右。

庄子就说,孔子是有大德的人,像凤鸟一样,但是却没看清这个世界的大趋势,春秋战国的混乱战争时期,天下无道,你还要去侍奉国君,还是先保全自身吧。

庄子所有的学说在于一个变字,盛世可以去立功,衰世要会自保,不拧巴,游刃有余。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要用当今世道的眼光去看,如同三十年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要旋律,现今呢,局部战争,疫情肆虐,全球化退潮已经是大势,这个时代,还用以前的思维做事,注定走不通,其实挺难的,夹在中间的国际留学生要怎么走我还是不清楚。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太厉害了,我想这和孔孟的中庸也差不了多少吧?大家思想或多或少都有些重合,大概这才是最底层,最重要的那个原理。

人间世看了快半个月,看的越多越佩服庄子,看似毫无联系的寓言,其实都是在论证,逻辑严密的不透风,庄子在那个小河边钓鱼的时候应该是沉思冥想,回家就看书吧,学识,思考缺一样都没法写出这样的书。

人间世第四原文及翻译如下:

部分原文: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

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译文:

颜回去见老师仲尼,向老师辞行。孔子说:“到哪里去呢?”颜回回答:“打算去卫国。”孔子说:“去卫国干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他正壮年,办事独断;处理政事轻率,看不到自己的过失,随便役使百姓,使人民大量死亡,死人遍及全国不可计数。

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多,百姓过不了正常生活,走头无路。我曾听老师说:‘治理得好的国家可以不管它。治理得不好的国家却要去治理之,就好像医生门前多病人’。我想根据先生的教诲,作出治理卫国的方法原则,也许还可以把卫国治理好吧!”

孔子说“嘻!你若到卫国去几乎就会丧命的啊!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

古时候无私心的道德高人,总是先使自己完美才去扶助他人。如今自己的道德还没有什么建树,哪有什么闲暇去管暴君所推行的国事!

“更何况你懂得道德之所以败坏和智慧之所以显露的缘由吗?道德的败坏在于追求名声,智慧显露是出于是非争辩。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二者都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

《人间世》的中心: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

《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

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

“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庄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玄虚的,甚至是空无的。然而仔细地研究,就会发觉他的思想如醇厚的老酒,回味愈久,其味弥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的思想是非常丰厚的,有着极其广博的内容。关于庄子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政治、哲学、文艺等都有人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研究,而关于庄子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涉及。这里试就庄子的教育思想浅作分析,略作阐释。

庄子主张“无言之言”,“不辩之辨”,“言辩而不及”,他直接表述自己思想的地方很少,大都是通过大量的寓言让别人体会,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有许多“无言之言”,我们只能通过其言表来揣摩其深意,或由其行而观其思。

一、 用自己的德行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鲁有兀者王殆,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庄子在《德充符》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德充于中而符应于有外的道理。庄子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正是因为王骀德充于中,所以残废的外形也于他无损,而“充于中”的“德”则更感染了人们,因此,从之游学的弟子之多不亚于孔子。

当然,庄子在这里所讲的“德”并非“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道德之“德”,而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德”。王骀感动外人的是他内在的精神世界。这里的“德”也是指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然而,它比道德的范围要宽广的多。向庄子的“道”一样,庄子的“德”具有更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伟大情怀,这远非狭小的个人修养所能比的上的。庄子的《德充符》中讲到了七个残疾人,都是像王骀一样用其充于内的“德”来影响他人的。其实,庄子本身也是终生实践着这种做法的,他没有像孔子等人一样周游列国,去宣扬自己的传说。有人说,他一生只是自在偏僻处自言。可以说,当时庄子的知名度远在孔子之下,甚至可以说很小。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充实于庄子内心的“德”终于渐渐溢出来,浇灌着手挥五弦、游心太玄的竹林七贤,哺育了桃花流水、别有天地的谪仙人李白,滋养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文豪苏子瞻,熏陶了一剑一箫亦平生的奇人龚定庵……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直至今天甚或未来。

作为万世之师的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感受到庄子的主张,即要用你自己的伟大情怀去感染、陶冶学生。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给学生以美“德”,比给学生以学识要重要的多,他们会终生受用不尽。我们祖国的,甚至人类的前途也是充满光明的。

二、 用形象思维去给学生想象的翅膀

上面我们谈到的兀者王骀,立不教,坐不议,用“德”去陶冶学生,这里也可以看出庄子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不要长篇大论地去教育学生。

庄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庄子,其他各家也都在极力宣扬自己的主张,同时也在批评别人的言论。可以说,在这种大争鸣中,逻辑推理、思辩能力已经达到了极至,这从诸子尤其是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的雄辩之文中已能看出。然而,尽管这样,诸子争论的结果依然是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谁也说不服谁。看来,仅靠雄辩,难以说服别人。有着一双慧眼的庄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让人们通过寓言去领悟自己所讲的道理。

寓言的妙处,就在于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在庄子之前,墨子就使用了寓言,而且他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运用寓言的作家,他的寓言多是扩大了的比喻,而且多是贯穿在与他人的问答和答辩中。很明显,他运用寓言的目的仅仅是使自己的理论更加浅显易懂,寓言只是理论的附庸。孟子的寓言也是如此。而庄子则在相当程度上庄子意识到了寓言独有的作用,更注重用寓言本身来说明问题,他以寓言特有的力量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把寓言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而且,庄子也是大量运用寓言的第一人,据统计,《庄子》一书有二百多则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它寓丰富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既使自己的道理得到了阐发,又增添了自己的文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当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用“混沌”的寓言故事,让人很轻松的就体会到依顺自然的道理。庄子难以言传的“道”,就这样一个个用形象的语言展现出来,并且流传下来。庄子之文,也因此而增色添彩。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文词之美富者,实为道家。”“《庄子》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郭沫若在论及庄子之文时也说:“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文集》十二卷)

庄子运用其丰富的想象思维,收到了奇效。当然,形象思维不只是寓言,它的含义非常丰富。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说理。庄子在传“道”,我们教师不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倘若我们也像庄子一样,运用形象思维,拓展想象力,那么,我们既把道理非常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避免了繁琐枯燥的讲解,同时也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且我们自己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文采的而且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教育者。一箭三雕,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三、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上面提到了庄子讲“混沌”的寓言,从中可以看出庄子任其本性的思想。如果违背其本性,哪怕是好心的,也会置其于死地。就像倏与忽为混沌凿窍,凿完窍,混沌也失去了生命。庄子所讲的道本身就是合乎自然的,这种哲学思想必然对庄子的其他思想有着必然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就有着很浓的重其自然本性的色彩。这在《马蹄》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马的本性是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糜,怒则分背相踢。然而,硬给他加上笼头、衔辔等阻碍视线的东西,他就会斜眼相看,甚至猛力抵突,不愿驯服。所以说,违背马本性的做法结果是马失去了活力,或成了只知拉车之马。当然,庄子谈儒家礼仪束缚了人的自然本性,作为社会的人来看,庄子有其过激之处。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其合理的成分——要尊重本性。

在《应帝王》篇中,有一段肩吾与楚匡接舆的对话,肩吾说,中始对他说做人君的,凭己意立定法度,宣布施行,哪个敢不听从而为其所化呢?楚匡接舆说,这种以己制物的办法,是欺诳之德,用这种办法去治理天下,好比涉海凿河,使蚊虫负山,是同样不能胜任的。在《至乐》中,庄子还谈到一个鲁侯养鸟的寓言,说从前有个海鸟落在鲁国之郊,鲁侯把它迎进庙里,献酒给它饮,奏乐给它听,摆上牛羊肉给它吃。不出三天,海鸟死去。这告诉人们,要以养鸟之道养鸟,不能违反本性。

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教育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挖掘长处,扬长避短。天生我材必有用。《逍遥游》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会子对庄子说,魏王送他大瓠之种,长成后,结成了一个大葫芦,但是这个葫芦用来盛水,则立不牢稳,难以胜任;分剖为瓢,则平浅不容多物。因此把它击碎了。而庄子则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说,为什么不把它束于腰间,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呢?惠施认为无用的大树,庄子把它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庄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用处。人更是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倘若我们按照其个性,把这些长处挖掘出来,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学生就会万马奔腾,我们教育的硕果就会挂满枝头,芬芳无限。我们的祖国因此也会蒸蒸日上,前途无量。

关于“庄子笔下的残疾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440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