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布政司是什么官?(巡抚和布政使哪个官大)

布政司是什么官?(巡抚和布政使哪个官大)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3    点击:  468 次

布政司是什么官?

网上有关“布政司是什么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巡抚和布政使哪个官大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布政司,是港英政府时期香港总督首席秘书(Chief Secretary)的中文译名,在之前称作辅政司,名称来自中国明、清时期官名布政使,是香港公务员之首,带领香港政府执行香港总督的指令。香港回归后此职位更名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2017年9月,回归前任职港英政府布政司的霍德在英国离世,终年82岁。

中文名称

布政司

外文名称

Chief Secretary

别名

辅政司

来自

中国明、清时期官名布政使

布政司理问布政司是什么官布政使按察司总督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布政使道台巡抚

港督的首席政策顾问,也是香港政府的行政首长和最高发言人。换言之,布政司是港府的行政总长,统管所有公务员。在行政和立法两局中他都是当然官守议员。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同为有权直接觐见港督的三位行政官员。

自1902年以来,当港督离开香港时,布政司即出任署理港督,代理港督职务。布政司还兼任立法局财务委员会主席。布政司的责任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使施政得宜。他在决策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政府各部门及各科首长向总督请求的文件,皆由布政司转达。

布政司主要以布政司署首长的身份发表训示。布政司署所属各部门和各科负责人多要直接向布政司述职。财政司其职责是制订香港的财政经济政策,全权管理香港的外汇储备,直接向港督负责,是港督的首席顾问之一。他在副财政司(库务司)、经济司、金融事务司和工商司协助下,全面负责财经工作。监察政府内财政科、金融事务科、工商科和经济科的工作。财政司是行政和立法两局的当然官守议员、立法局财务委员会成员、财务委员会属下工务小组委员会主席。财政司负责每年向立法局提交政府的收支预算案,以立法局官守议员的身份,每年发表演辞,概述政府的预算案提议,并动议通过拨款条例草案,使每年预算案中各项支出提议在法律上生效。此外,根据有关条例规定,财政司还须亲自负责执行多项行政职务,如厘定某些收费和酬金的标准,审核若干个信托基金和法定机构的帐目等。

1985年10月,香港政府增设副布政司,统筹跨越两个科以上的职责事条,并专责处理有关政制发展等事宜。

1986年至1993年期间,霍德出任港英政府第五任布政司,其间曾主理赤鱲角新机场兴建事宜。2017年9月,霍德在英国离世,终年82岁

巡抚和布政使哪个官大

清代的一省行政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略如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布政使给巡抚的公文用“详”,巡抚行文用“札饬”,即纯属上下级的关系。但在明代,布政使却是一省的行政长官,故也称为方伯或藩台,都是一方之长的意思。至于巡抚,在明代初期,类似近代的中央特派员,只能算是一种差使,所以也称为“钦差大臣”。编制属于都察院,不在地方,其本职为都御史或佥都御史,正规的称谓应是“以都御史某某巡抚浙江“,和清代作为固定的疆吏职称的”浙江巡抚“不同;清代巡抚虽有兼副都御史衔的,实是虚衔。顾名思义,巡抚一职,就是含有流动性的,即有事出差,事毕回京复命,用的是一种长方形的阔边朱文印章,正规职官则用正方形的官印。

朱元璋起兵时,每平定一地,一度酌采元代制度,设一行省,长官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宰相的副职)、参知政事。“省”本来是中央的官署,如尚书省、门下省等之称。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所以,行省的最初含义原为中央分设于地方的派出机构。到洪武九年,分全国为十三永宣布政司,改参知政事为左右布政使,正二品,但习惯上仍称行省。布政使如入为京官,可任尚书或侍郎。到明代中叶,因军事需要,总督、巡抚凌驾于上,布政使便逐渐成为督抚的直接下属。

清代自康熙初各省只置布政使一人,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光绪十三年,台湾建行省,增置福建台湾布政使一人,驻台北。从前民间曾有“天下十三省”的谚语,就是沿明代十三布政使司的旧称,至清初又改为十八省,后则增为二十二省。

布政使是几品官

巡抚和布政使相比,巡抚官职大。

巡抚是清代以巡抚为省级地方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刑狱、吏治、盐漕等事。为从二品官,加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地位仅次于总督,俗称抚台。布政使是清代时为各省督、抚之属官,主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国家指令由他向府州县宣布,故又称“承宣布政使司”,品级与巡抚同,为从二品官。

清代的一省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布政使给巡抚的公文用“详”,巡抚行文用“札饬”,即纯属上下级的关系。但在明代,布政使却是一省的长官,故也称为方伯或藩台,都是一方之长的意思。至于巡抚,在明代初期,只能算是一种差使,所以也称为“钦差大臣”。

清朝介绍

清前期“康乾盛世”的国力强盛,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均取得较大幅度发展,特别是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和国库钱粮充裕,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较发达。清初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清朝前期还多次豁免天下钱粮。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到18世纪末,清朝鼎盛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

从二品。

布政使,官名,俗称藩台、藩司等,清制为从二品。明代洪武初,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撤销行中书省,陆续设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清代正式定为督、抚属官,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但江苏则设二员。

品级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司之初,定置1员,正二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降为正三品。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设2员,称左右布政使,皆正三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升为从二品。明惠帝建文中,又仅置1员,仍称布政使,正二品。明成祖即位(1402年)恢复建文未改前之旧制。

清沿明制而设。清制,设布政使二十人,从二品。计: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宁、苏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各一人。



什么是明朝的布政使司

明朝时承宣布政使的辖区是国家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在正式的文件中,避免使用元朝的“行省”一词,所以在地名下加“等处”。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即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而一省之刑名、军事则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管辖。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合称为“三司”,皆为省级行政区最高机关;三司首长同秩同阶从二品。

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朱元璋攻下集庆之后自领江南行中书省;韩宋龙凤四年(1358年)在婺州设中书分省,之后每攻掠地方即设行省。

洪武九年(1376年)变更地方行政区划,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裁撤行中书省主官行省平章政事与左右丞,将行省参知政事改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行省左右司为经历司。原行中书省职权至此分割为三,布政使司专责民政事务。承宣布政使意涵取自“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自此,承宣布政使司即取代行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南京(南直隶)不设承宣布政使司,由中书省直辖,故名“直隶”。

臬司衙门是管什么的总督,巡抚,抚台和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臬司:就是按察司,其长官为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刑狱、治安案件,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

总督:清朝时一般掌两至三省,只有四川、直隶只管一省,但这两省不设巡抚,由总督兼巡抚事。总督的职能偏向军事,但也可过问地方政事。不太好比较,就其职能来说相当于司令员兼省委书记,就其管辖范围来说,相当于大军区级司令员。

巡抚:掌管一省政事的一把手。也兼有部分军事职能,即节制提督,直辖有抚标(即巡抚的直辖部队)。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兼省军区司令员。

抚台:即巡抚。

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相当现在的副总理或国务委员一级。

扩展资料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参考链接:古代官职—百度百科

关于“布政司是什么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422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