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太牢的史料记载(古代祭祀用的太牢是指什么)

太牢的史料记载(古代祭祀用的太牢是指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1    点击:  322 次

太牢的史料记载

网上有关“太牢的史料记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祭祀用的太牢是指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经(毛诗)·周颂·清庙之什·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

《礼记第十七少仪》其礼,大牢(与太牢同)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

太牢就是大牢

《礼记王制第五》——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

《本草纲目兽一牛》——﹝牛﹞《周礼》谓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

祭祀礼仪太牢也是饮食文化

祭祀礼节,也是饮食文化。如下: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凡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客赐之飧牵,与其陈数。

《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原文——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礼记正义卷十二王制第五》——按《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谓大牢也。是周公制礼,天子日食大牢,则诸侯日食少牢,大夫日食特牲,士日食特豚。

《礼记正义卷四曲礼下第二》——案《周礼·膳夫》云,王日一举太牢。

《周礼注疏卷四》——商案《玉藻》‘天子日食少牢,朔月太牢’。礼数不同,请闻其说。郑答云:“《礼记》,后人所集,据时而言,或以诸侯同天子,或以天子与诸侯等,礼数不同,难以据也。《王制》之法,与礼违者多,当以经为正。”

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祭祀必用太牢

古代,朝廷官方祭祀中,分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级别,最高等级是大祀,如:祭祀上帝(五方上帝单独祭祀称为上帝)、配帝、五帝(五帝合祀称为五帝,并有五个配帝,以及其他星宿陪祀)、日月均属大祀,其中五帝是指朝廷官方指定的“五天神”,即:东郊青帝、南郊赤帝、中郊黄帝、西郊白帝、北郊黑帝,这五帝各自的配帝,也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历代封建王朝(清朝除外),以及先秦上古时代,祭祀上帝、配帝、五帝、日月等大祀,至少使用“一太牢”,即:至少一头牛。这些用于祭祀牺牲的牛,均有颜色限制。例如:

《史记·孝武本纪》:“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其牲,上帝、配帝用苍犊二,五帝、日月用方色犊各一。(唐朝: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旧唐书志第四·礼仪四》——孟夏之月,龙星见,雩五方上帝于雩坛,五帝配于上,五官从祀于下。牲用方色犊十,笾豆已下,如郊祭之数。

第一等级的祭祀,也就是大祀,均不得使用三牲,即“不得同时使用马、牛、羊”三牲(详见下文的“三牲非祭祀礼节,确有特例,但不是牛羊豕”),只能用牛。

例如:

《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五帝既曰天神,理无三牲之祭。而《毛诗·我将》篇,云,祀文王于明堂,有“维羊维牛”之说。(唐朝: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如上,太牢(牛)是自古以来的第一祭祀等级。

古代祭祀用的太牢是指什么

少牢就是指指活全羊;太牢就是指活全牛。再低一级的就是馈食,也就是活全猪。在祭祀时,牛称“一元大武”,豕(野猪)曰刚鬛,豚(家猪)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野鸡)曰疏趾,兔曰明视。所以《西游记》中,猪八戒在混到高老庄当养老女婿,向人家自报姓名时叫猪刚鬛,其实已经说明了自己是头野猪,高太公乡下一土老帽,自然听不出来,所以上了猪八戒这个大色狼的恶当。

太牢的出现原因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太牢的祭祀等级

最早,在《庄子至乐篇》出现了:太牢,牛羊豕也。这句话,实际来自唐朝的成玄英给《庄子》原文“具太牢以为膳”所作的疏(解释),并非《庄子》的原文。

历史上,曾经有两个著名版本的《庄子》,一个就是唐朝成玄英作的《庄子疏》,另一个是西晋的郭象作的《庄子注》,在郭象的《庄子注》中没有出现“太牢,牛羊豕也”,也没有出现对太牢的解释。

出现太牢是三牲,实际来自《尚书召诰》,其原文: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唐朝孔颖达给这段文字的两段解释,引起误解:

1、告立社稷之位,用太牢也。

2、于乙卯三日丁巳,三月十四日也,用牲于郊,告立祭天之位,牛二,天与后稷所配各用一牛。于丁巳明日戊午,乃祭社于新邑,用太牢牛一、羊一、豕一。

孔颖达上述这些解释,是解释《尚书》“社”的祭祀,至少要用一头牛,一头牛就是太牢或称一太牢,因此,他说祭祀“稷”用太牢,而且说“用太牢牛一”,但是,他没说后文中的“一只羊”是“少牢”,“一头豕”是“特豕”,从此引发误解,本来他应该说:用太牢牛一、(少牢)羊一、(特豕)豕一。

太牢就是一头牛;三太牢或太牢三,就是三头牛。少牢、特豕、特豚,以此类推。

如果孔颖达说的是“牛、羊、豕合称为太牢”,那么,无法称呼“天与后稷”的祭祀“各用一牛(各一太牢)”,也无法称呼“祭天之位,牛二(两太牢)”。

隋朝、唐朝的实际作法如下:

其牲,上帝、配帝用苍犊二,五帝、日月用方色犊各一,五星已下用羊豕各九。为方丘于宫城之北十四里。其丘再成,成高五尺,下成方十丈,上成方五丈。夏至之日,祭皇地祇于其上,以太祖配。神州、迎州、冀州、戎州、拾州、柱州、营州、咸州、阳州九州山、海、川、林、泽、丘陵、坟衍、原隰,并皆从祀。地祇及配帝在坛上,用黄犊二。神州九州神座于第二等八陛之间:神州东南方,迎州南方,冀州、戎州西南方,拾州西方,柱州西北方,营州北方,咸州东北方,阳州东方,各用方色犊一。九州山海已下,各依方面八陛之间。其冀州山林川泽,丘陵坟衍,于坛之南少西,加羊豕各九。南郊为坛于国之南,太阳门外道西一里,去宫十里。坛高七尺,广四丈。孟春上辛,祠所感帝赤熛怒于其上,以太祖武元皇帝配。其礼四圭有邸,牲用骍犊二。北郊孟冬祭神州之神,以太祖武元皇帝配。牲用犊二。凡大祀,斋官皆于其晨集尚书省,受誓戒。散斋四日,致斋三日。祭前一日,昼漏上水五刻,到祀所,沐浴,著明衣,咸不得闻见衰绖哭泣。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大祀养性,在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隋书卷六·志第一·礼仪一》(作者: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

历史上还有《抱朴子卷九道意》出现:若养之失和、伐之不解,百痾缘隙而结、荣卫竭而不悟,太牢三牲,曷能济焉。(东晋葛洪)——这个仅仅是把太牢和三牲并列而已,另外,此处三牲,可能是道家的麞、鹿、麂,葛洪属于道家。

第一个说“牛、羊、豕合称为太牢“的人,是唐朝的成玄英,应是民族融合造成的,受到了南越地区或者高丽、百济、新罗的影响,而且属于民间行为,南越、朝鲜半岛有豢豕、司彘的传统,至今,越南、朝鲜、韩国依然如此。成玄英本人长期隐居东海。

三牲,因为“周监二代”的特例,古代常指马、牛、羊三种动物,清朝以后,由于极个别文人大肆鼓噪,导致民间常用三牲指牛、羊、豕(猪)。另外,还有六牲一词,更用不着“太牢”来替代“三牲”。

三牲一词,最早出自《孝经纪孝行章第十》的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由于《孝经》被认为是周朝所著,这里的“三牲”,应按照《汉书》的解释,即“三牲”指马、牛、羊,唐朝时期依然将三牲解释为“周监二代”特例,含义也是“三牲”指马、牛、羊三种动物。详见后。

中国祭祀等级中,按照等级从高到低是:太牢、少牢、特牲(特牛)、特豕、特豚等等。其中,第一等级就是太牢,第二等级是少牢,自古未变。如下:(其中关于特牲稍有不同,后来取消了特牲,特牲就是特牛)

《通典·礼典·第八十五》——诸侯少牢,上大夫特牲,下大夫、士特豚,皆有脯醢醴酒。

《礼记内则第十二》原文——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国君世子大牢。皆谓长子。其非冢子,则皆降一等。谓冢子之弟,及众妾之子生也。天子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庶人犹特豚也。

太牢降级

清朝时期,将“太牢”从第一等级降到第三等,把“少牢”从第二等级降到第四等,全是连降两级。本来清朝之前的“牢牲”只有太牢、少牢,清朝时期变成四个,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分别是:犊、特、太牢、少牢。如下:

《清史稿志五十七·礼一(吉礼一)》——牲牢四等:曰犊,曰特,曰太牢,曰少牢。

具体做法是,增加:三牲、羊豕二牲,将三牲定名为太牢,将羊豕二牲定名为少牢。因此,太牢、少牢表面上连降两级,实际为新增,原来的“太牢”改名为“犊(牛)”,原来的“少牢”改名为“特”,并定“特”为一羊或一豕,实际祭祀时,还是一羊高于一豕,凡是此前的祭祀中应该使用一羊的祭祀种类,均不使用一豕。

此前,特,原为“特牛(特牲)”,等级低于“少牢(羊)”,高于“特豕”,但是,在唐朝时期前后,取消了。

于是,清朝时期,出现了某些“极个别”文人,极力宣扬,如下:

清赵翼《陔馀丛考·太牢少牢》——《国语》‘乡举少牢’注:‘少牢,羊、豕也。’则羊与豕俱称少牢矣。其不兼用二牲而专用一羊或一豕者,则曰特羊、特豕。可知太牢不专言牛、少牢不专言羊也。”

另外,还有,如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首版,再版为《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新编诸子集成》)中:

1、[六十]太牢同乎藜藿「藜藿」敦煌作「荼蓼」。太牢,牛羊豕三牲之肉。藜藿,贱菜。——书中给《卷一畅玄》原文“而太牢同乎藜藿”的注释。

2、[二四]太牢三牲 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古时最隆之祭礼。——书中给《卷九·道意》原文“太牢三牲”的注释。

清朝之前的太牢只用牛,确实是最高祭祀礼仪,算是最隆重的,但是清朝时期的“太牢”,在增加了羊、豕(猪)之后,已经降级两等了,不是“最隆之祭礼”。

需要注意的是,牲在古代是畜,六牲就是六畜,但是并非祭祀专用词汇,因此会有“礼无三牲”的说法,六牲、五牲、三牲都是饲养、放牧方面的分类中,使用的词汇。

例如:六牲之中的牲,从生从牛,含义是活物,《说文解字》曰:牛完全也。因此,牲,指的是活牛之类的,后来含义引申,包括了“牛”之外的动物,比如:活羊、活豕(猪)、活马之类,但是与:犊(仅指牛)、特(仅指牛,后同)、特牲、特豕、特豚、鱼、腊、豆等真正的祭祀礼仪中用词的“区别”非常大。

另外,除了牲,还有以下词汇可以用来形容包括“牛”在内的各种牲畜:“牺(纯色牲)”“牷(纯色全牲,无残疾)”“牡(雄性牲)”“牝(雌性牲)”等等。

古代名词中各种牲畜,也分等级,“五牲”指“六牲”中的第一等到第五等的五个牲畜、“三牲”指的是“六牲”中的前三个,“六牲”当中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就是牛羊,不称为牲,而统称为“牢”或“牢牲”,即表示“太牢(牛)”和“少牢(羊)”,比如“牢礼”一词就是常用的名词,代表饮食、祭祀用品中的所用牲畜的等级。

因此古代祭祀中根本没有“二牲”一词。

清朝朝廷的这种做法,也是近现代出现有人说:太牢是“牛、羊、豕(猪)”的关键原因。

虽然清朝把太牢、少牢,降级两等,但是,牛还是实际上的第一等级,不过就是换了个名字,称为“犊”,没有明确“五帝一级”的祭祀只用牛,而把最高等级、最低等级笼统并列,但是,在实际祭祀中,五帝等最高祭祀,仍然沿用《周礼》,并使用牛。



猪从被贵族鄙视到吃不起,经历了哪样的变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出独特的语言文字。

比如含义直观明晰的象形字"家",就是由宝盖顶与一个"豕"字组成,文字形象生动地告诉世人,古人理想中的家,就是要有房子有猪。

由此看来,早在古人造字时期,猪就与人类生活产生了联系。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猪肉是如何击败一众竞争对手,成为现代人餐桌上的绝对主角的呢?

一、春秋篇

现代社会中,猪肉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但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猪肉是贵族才能拥有的实物。

据《礼记》记载:"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这里的太牢、少牢都是含有猪肉的祭祀套餐,可见猪肉在贵族们眼中,算得上完美的祭祀道具。

祭坛上虽然处处可见猪肉的身影,但古代贵族的餐桌上主要还是牛羊肉的天下。

《国语》中说:"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可见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古代社会,猪肉的咖位看来远低于牛羊。

备受歧视的猪宝宝们实在想不通,同样都是肉类,为什么猪肉就这么贱?据陶弘景透露:"猪为用最多,唯肉不可食!"

二、宋代篇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猪宝宝们来到了两宋时代。

谁料,宋朝人对猪肉的歧视比春秋战国时期更甚,猪肉的地位依旧在餐桌食谱的最底层。

在南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饮食习惯影响下,宋朝人大多都是羊肉的铁杆粉丝,开国之君赵匡胤更是觉得猪肉配不上皇家的高贵气质。

受此影响,宋朝御厨房中的羊肉消耗量年年居高不下。

后来,宋神宗为了节省开支,将猪肉引入了御厨房。然而,猪肉好引进,口味难改变。

年底御厨房一合计,发现羊肉消耗43万4463斤,而猪肉才消耗了4131斤,猪肉在宋朝餐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皇宫中混不下去的猪肉,只得探索着打入民间市场。

《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的镇关西就是卖猪肉的商人,看来猪肉在宋朝民间还算有些市场。

不过,宋代的猪肉客户群体实在卑微的可怜。《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仅仅是个"老种经略相公",他去买肉也能让郑屠户惊诧不已,心甘情愿地为这位"贵人客户"切了半天臊子。

那么,宋代真正的达官贵人是否消费猪肉呢?

事实上,由于猪肉价格便宜,还是很受一些经济拮据的官员们欢迎。

比如美食家苏东坡,就曾将猪肉当作餐桌美味,还发明了人见人爱的"东坡肉"。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原本也是羊肉的爱好者,还曾发明过美食"烤羊脊,"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上都没忘夸耀:"我发明了一种特别好吃的羊肉,吃得时候有蟹肉的鲜甜。"

若不是实在太穷,想来东坡先生必定不肯垂青猪肉。

由此看来,猪肉想要走上官员们的餐桌,实在是太难了。

三、明清篇

不受人待见的猪肉一路磕磕绊绊来到明朝后,又遇到了奇葩皇帝朱厚照,餐桌地位再次受到了暴击。

朱厚照打击猪肉的原因很简单,他认为自己姓"朱",与"猪"同音,同时又是猪年出生的,担心杀猪吃肉的兆头不吉利。

于是朱厚照大笔一挥,发出一道《禁猪令》,明令禁止民间养猪杀猪。

这道法令一出,猪宝宝们立刻成为了稀有物种,就连祭坛上延续了上千年供奉猪肉的传统,也改成了用羊肉祭祀了。

明王室打压猪肉的同时,明代的医学家们也没忘了给猪肉补刀。着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就曾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食猪肉)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发宿疾,久食杀药,令人少子。"

猪肉在明代地位依然很低。

历史风云瞬息万变,猪宝宝们还没来得及哀叹身世,清军的八旗铁骑便踏破了山海关,为猪宝宝们带来了一个春天。

不同于明王室的种种忌讳,生长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人爱猪宝宝爱得发疯,据史料记载:"(满人)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发,以御风寒。"

在满人的心目中,猪的全身都是宝,就连皇太极款待外宾的国宴上,也常常出现猪肉的身影。

满清入关后,依旧难改对猪肉的热爱,于是猪肉就此展开惊天逆袭,从无人待见变成了国宴上的佳肴。而清王室对猪肉的推崇也引发了各级官员和百姓们跟风效仿,猪肉的地位渐渐高了起来。

夏至到了,你家乡有什么特色的饮食习俗?

夏至(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日期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夏至在中国古代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气),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还会在夏至时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

我家乡是西北地区的西安,在我的家乡每到夏至当天就有吃粽子习俗,下面是具体习俗情况:

西北地区会在夏至当天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吃。” 

粽子造型独特,像个“牛角包”,属于中国传统食物造型的另类,不过却大有来头。粽子的前身叫“角黍”,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周朝。西周时期,中国进入礼乐文明,各种祭祀活动得以等级化。当时,祭祀的最早等级叫“太牢”,主要用于祭祀土神和谷神、企盼农业丰收,所使用的祭祀品是牛、羊、豕三种牲畜。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食粽。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黍”。其原料主要是黍米。而且,一开始人们食粽就不限于端午,而是端午和夏至并重,晋周处的《风土记》就说“俗,重端午与夏至同。”梁《荆楚岁时记》也说夏至这一天吃粽子。

即使后来粽子成了端午节的流行食品,有些地方也仍保留了夏至吃粽子的传统。 

接下来跟我看看其他地区,夏至节气饮食习俗情况吧:

1、山东夏至节气饮食习俗:凉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清代时“夏至伏面”已发展成为各种花色冷面。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下锅的面条或面叶多是手擀面,一般是用刚刚收下来的新麦子面擀成的。这样的面条或面叶粮食味香浓,吃起来口感好,易消化。夏至凉面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不但要用凉开水或山泉水把煮熟的面条或面叶“拔凉”,还要搭配多种小菜、调料。 

2、北京夏至节气饮食习俗:夏至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俗话说的是老北京另一民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但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   

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除了爱好,据说还有“避恶”之意,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有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之说,即用多出汗方法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有些人夏天时爱吃凉面祛暑。夏至食面,主要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闷热潮湿的天气往往食欲缺乏,如果此时来碗面条,再配上点爽口的小菜,不仅能唤起人们的食欲,而且会让人享受到更多的清凉,起到解暑的作用。

3、岭南夏至节气饮食习俗:狗肉   

狗肉在民间来说一直都是滋补的佳品,而岭南地区更有夏至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场走”,也就是说夏至这一天吃了狗肉的话,身体就会强壮到足以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了,身体更加的健康。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狗肉是一种燥热的食物,夏至吃狗肉要根据各人身体体质来决定是否能吃,民间说法有些不太科学。另外,据说因为当地大量屠狗,一些狗目睹同类死亡,承受很大的恐惧跟心理折磨,当地的狂犬病爆发率高与此不无关系。小编提醒,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吃狗肉行为不应该推崇。

4、浙江绍兴夏至节气饮食习俗:圆糊醮    

以前的时代里人不分贫富都在夏至日的时候祭其祖,俗称“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一些常规的贡品之外,还会特别加上一盘的薄丝饼。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5、江苏无锡夏至节气饮食习俗:馄炖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然后午餐吃馄炖,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 了馄饨可得聪明。笔者幼时听祖母说:“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夏至吃馄饨则又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 

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适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 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光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个节气亦均吃馄饨,故宋代宫廷便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着名面点,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包馄饨的手法也各有不同,包出来的馄饨样子也不同,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官帽,这和吃馄饨的本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涵义是一致的,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不管吃什么,大家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迎接夏至的到来,庆祝新一天的来临。

古代军队最重要的礼仪是什么?有哪些记载?

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战胜,是古代军队最重要的礼仪。这种庄重的礼仪同时也是用来坚定将士的必胜信念。

儒家经典称西周时凡出动军队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屠宰牛羊献祭祖先、社稷(土地与谷物神)。全体出征将士列队,屠宰后的牛羊还要在队列左右转一圈,号为“殉阵”,并宣布“不用命者斩之”。统帅亲自将牲血淋在军器上,号为“衅”,象征性的将作战使用的旗号、战鼓、金铎、兵器等淋上一点牲血。奇怪的是淋过牲血的战车却要放回库中保存。祭祀结束后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给将士们享用。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而且可以知道当时往往是将敌军的俘虏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号为“衅鼓”。

比如公元前627年崤山战役中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等3个将军被俘,后来晋国因国君夫人的请求释放了这3个将军,但又反悔,派兵追击未及。孟明视在船上高喊:“承蒙晋君恩惠,不以我们衅鼓,让我们回国接受本国死刑。如果万一不死的话,3年后再来拜访。”

公元前537年,吴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吴王派了自己的弟弟蹶由去犒军,半路上被楚军俘虏。楚王要将蹶由“衅鼓”,还调侃地派人问他:“你来的时候是不是卜到了个吉卦?”蹶由回答说:“我是得了吉卦。我国国君得知大王可能要攻打我国,问卦说:‘要派人去犒军,并侦查情况可以早做准备。’结果得了吉兆。现在大王要拿我衅鼓,我国就知道要提防了,这不是大吉吗?”楚王听了不是滋味,就没有杀蹶由。

汉代每年立秋在祭祀上天的仪式“郊礼”结束后,皇帝坐红鬃白马拉的车,在东门外的大路上亲自射杀一只麋鹿,谒者用车将麋鹿送到太庙祭祀。当委派大将出征时,由符节郎代表皇帝向大将授予“节”、“钺”。西晋改为皇帝亲自到场,由尚书授予大将节、钺。出征时仍然要举行上述的出征礼。

这些礼仪长期沿袭。北朝略有修改,北齐在出征礼上增加了祭祀的神灵,包括了后土、神州、岳镇、海渎、源川之类的行军将要经过的方位和山川神。并且专门举行单独的祭祀军旗的礼仪,要卜得吉日,以太牢(全牛、羊、猪)祭祀军旗。

到了战场后要举行祭祀当地土地神的礼仪,准备黑色的牲,排列队伍,在辰位上设置祭坛,堆起柴堆,宰牲献祭,乐队奏《大护》曲。礼毕,撤牲后将柴堆点燃。战前一日,举行祈祷祖先、土地仪式。如果得胜,就以太牢祭祀报答,胙肉赏用命战士。并在社坛处死不用命者。

北齐的礼仪后来被唐宋等朝代沿袭。军队的前导大旗被称为“牙旗”,师出必祭,祭祀的礼仪也被定名为“祃”,有专门的“祃仪”。军营驻扎地必须建立祭坛,绕以青绳,张有幕帐,置军牙及军旗的牌位。祭祀要用全套祭品,牲用太牢。如果没有牛可以羊猪代。统帅以全副军服献祭,将校陪位。宰牲的血仍然要“衅鼓”。

明朝专门在京师以及各地卫所建立“旗纛庙”,进行日常祭祀。每年仲秋,皇帝祭祀山川之日,同时去祭京师的“旗纛庙”。祭祀的神也扩大到“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A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等众”,共7位神祉,祭以太牢。各地卫所在公署后立庙,以指挥使为主祭官。出征前仍然举行祃仪。明朝还恢复了遣将礼,皇帝服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将军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制官宣制,以节、钺授大将军。大将军出至午门外勒所部将士,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擎节钺。奏乐前导,百官以次送出。

古代举行祭祀仪式时,不同阶级使用的祭祀牲口有何不同?

天子祭器「九鼎八簋」——九鼎所盛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这种种亦称「大牢」;而诸侯祭器则只能七鼎六簋,大夫、士则依次递减。

贵族官宦讲究列鼎而食,鼎的多少表明食者的身份和地位。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正式的宴会,依照每个人的不同的身份,上饭上菜还有许多讲究。普通老百姓吃饭一觞一豆,置于案上自食。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 列鼎通常为单数。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太牢的史料记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385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