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安意如有哪些作品?(评价安意如的美文)

安意如有哪些作品?(评价安意如的美文)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1    点击:  270 次

安意如有哪些作品?

网上有关“安意如有哪些作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评价安意如的美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要定你,言承旭》 《看张·爱玲画语》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思无邪》 《陌上花开缓缓归》 《惜春记》 《观音》 《美人何处》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 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 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要定你,言承旭》这是安意如第一部都市言情小说,问世即受到热烈追捧。 安意如第二部著作。一部关于张爱玲的散文集。在众多的纪念张爱玲的文字中透出特有的清新。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统赏)漫漫古典情系列之一。以安特有的视点和笔触评赏古典诗词。 这是一部评赏清代奇才纳兰性德词的著作,是漫漫古典情系列的第二部著作。 安意如解读诗经,信手拈来,缓缓解读,文字婉转优美。这是漫漫古典情系列的第三部著作。 《惜春纪》,安意如重写红楼生死绝恋但《惜春纪》却的确不是《红楼梦》,在这里,惜春做着一场比红楼之梦更繁更空的梦。 漫漫古典情系列的第四部著作。安意如描绘出一幕幕《乐府》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以古典诗词研读见长的80后作家,2005年出版《看张爱玲画语》,获得好评。其后开始写作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惜春纪》… 精彩书评: 在张爱玲去世十周年之际,翻翻书报刊,“张看”“看张”满天飞,张爱玲这位“临水照花人”魅力不减当年。作家们大书特书其人其事,名演员也争着抢着饰演她,为其倾倒者甚众。其中便有个安意如,不知何方佳人,但一本《看张》写得清音流转,透着一个玲珑剔透的女子对另一个旷世才女,没遮没掩的心仪和用尽心思的揣摩。 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却不甚喜欢她编织的故事。一直以来也不曾想过为什么,倒叫安意如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说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刀光气过胜”。真是如此,在张爱玲温香软语的文字里,那些个男人女人可人儿,个个城府极深,看得人冷到心里去。由我的想法,爱一个人可以对他撒娇耍赖甚至撒泼,就是不该用心机。然而活生生的世界里,赢的往往是那些会使心机之人,这理儿张爱玲年轻轻便悟了出来,因而就有白流苏、范柳原之流……只是张爱玲所有的机敏都用到书里去了,在俗世中她木讷稚拙,不见一点女人的娇媚。“注定不是那种能抓牢男人的女子,”安意如评着又护着:“她只是个女子,一个委曲求全容易受伤的女子。” 安意如的“看张”还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发现,书中一段张爱玲姑姑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这位姑姑藏着一份惊天动地的爱情,年轻时她爱上一个人,一等六十载,守身如玉,七十八岁方嫁得意中人,听上去宛如天方夜谭。这世上越聪明的女子越容易夹缠在俗事中,想要的总在手心外,烦恼如何断得了。还是小女子的幸福简单得多。就像张爱玲的姑姑,从爱上那个人起便心无旁骛,虽等了一生一世,但有爱相伴再长久也甜蜜,胜却张爱玲那一朵朵在尘埃里开出的爱之花。 早期作品 《要定你,言承旭》 《看张·爱玲画语》 漫漫古典情系列 《人生若只如初见》 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词的情意写真 《思无邪》 追绎前生的记忆 《陌上花开缓缓归》 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 我也喜欢安意如. 所以也很乐意与你分享!一: 纳兰词的情意写真: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词凄清婉丽,蕴藉自然,小令为清一代之冠,特别是他的悼亡词,更是此中翘楚。纳兰词——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的风骨,优伤才是内敛的精魂。一个生活在三百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地体贴诉对感情的执着,对友情的坚定,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这样的心态,拿来解读诗词也是有益的,情雅成诗,爱淡成词,如果没有潋滟坦白的心思,是无法走进古人留在书册中的幻境的。 凡心所向,皆是虚妄。从梦中的花园走出时,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弹琴,自己对话谈心。二: 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三: 追绎前生的记忆:《思无邪》 诗经,是一部古老而珍重的书,中国诗歌的源头。名头之高妇孺皆知,但从汉代以来,就没有几个真正能完全懂得的了。 诗经一共有305篇,作者在《思无邪》中选择了40余篇进行解读,以“国风”为主,纵横深入地还原了诗经本来的面目。它大气而活泼的,沿袭前两本书的清新自在,然而在表达的深度和力度上都有新的突破。不希望它沦落成一般的诗词解读,也不想它过于艰深,成为散发着腐朽学究气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诗经的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做了溯源。四:安意如品读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陌上花开缓缓归 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五:<惜春纪> ★安意如首部言情小说 另类笔触重写红楼 ★在《红楼梦》里,四丫头惜春的身世是个谜,在安意如的笔下,惜春成了秦可卿和贾敬的女儿…… 贾惜春,她是曹公笔下最寂寞的女子,群芳丛中,遗世独立,万人不可亲近。比起她,妙玉尚有几丝红尘眷恋…… 她,是红楼十二钗中着墨最简的女子,却在安意如的笔下复苏了真实鲜活的个性——性灵质冷,爱淡如禅。 她一切的冷漠和疏远原是因缘纠结,事出有因。只见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却不知孑然抛洒一切的清绝之后隐藏了曾经怎样的挣扎和坚持? 她许她一个新的天地,一个崭新的纪年。在这里,惜春做着一场比红楼梦更繁更空的梦。——她比她更懂她。 在《红楼梦》里,四丫头惜春的身世是个谜,也是十二钗中曹公着墨最少的人物,却个性鲜明,叫人过目不忘。 在安意如的笔下,惜春成了秦可卿和贾敬的女儿,为公公和儿媳妇爬灰所生。这样的身世注定了惜春的冷淡和自卑。 惜春被指配给冯紫英,这是一个极为妙绝的搭配。倘若仅仅只是如此,那了不得是个爱情故事的敷衍罢了,算不得稀奇,这样的惜春又哪里算得出彩?但是《惜春纪》却不同,这里的 四丫头是极出彩的,就算是冯紫英上场,与她同台对手,也抢不走四丫头的半点戏分。此中亦有红楼中其他人出场,也只是叫她更加立体,更加的精彩。 《惜春纪》里的惜春,比《红楼梦》里的惜春更加本色,但《惜春纪》却的确不是《红楼梦》,在这里,惜春做着一场比红楼之梦更繁更空的梦。六:看张·爱玲画语 她的人比她的小说,更像一个传奇。在那样的时代,没有人像爱玲一样敢于大声喊出“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的口号来。然而,在绚烂之后她又能即刻归于平淡,像烟花开过之后留在人心里冰冷的惊艳一样。还有她的爱情,如此短促,却又如此热烈,两年时间却需要花一生去忘记。她的死亡也是如此诡异。她安静地躺在那个狭小的公寓里,无人知晓。七:要定你,言承旭 与粉Q女生合著 宇宙无敌超级阳光美少女李好好,是言承旭的超级fans.在一次言承旭的演唱会中,与冤家郑颖风结下"梁子",而后却阴差阳错地遇到了郑颖风的好兄弟陆羽,一见钟情,同时也发现郑颖风喜欢的女生正是自己的表姐陆曼儿,两人遂签订"秘密不平等条约":互相帮助对方接近各自心仪的人…… 陆羽不但外型形似少女杀手言承旭,而且年少多金,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但是被美眉包围的他不但不快乐,反而对这一切深感厌恶,如同冰山一样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寿司店邂逅一个同样冷漠的陌生女孩,寂然冰封的心竟悄悄有了化冻的迹象.这女孩正是陆曼儿…… 陆羽夹在爱情与友情之间进退维谷,只是陆曼儿却永远美人如花隔云端.难道她真的是一座千年不化的冰山?他们的故事,像《流星花园》一样的梦幻与忧伤! 最好有内容介绍,简单一点就好

评价安意如的美文

时光像生锈的斧子,钝拙的雕琢著人世,遗下似曾相识的痕迹供人凭吊。只有死去的人还记得月光黯然凋谢的地方,盛开过撩人的艳遇。生的人,早已远离此地。

生命是深秋桂子,跌落了,才暗香弥离

——?安意如?《观音》

她像是一道光,漂亮将他一生都点亮。他像是一道伤,她情愿终身拥有,莫失莫忘。

——?安意如?《观音》?

爱没有聪不聪明,只有愿不愿意。

——?安意如?《观音》:?

兜兜转转之後,发现苦心追求的正是自己早已拥有的,和穆然发现自己费尽心机也无法拥有一样可悲。

安意如,80后美女作家。她的博客叫“沧海蝴蝶”,那包含了对自己的期许:断翅的蝴蝶,依然要飞越沧海。

人生,终归是不完美的。此事古难全。

安意如走进咖啡馆,所有的目光都自然而然地落在她身上。目如秋水,嘴角衔着微微的笑意,妆容精致,一头光亮的长发直直披肩。如今“美女作家”是一顶可以送给所有女性写作者的头衔,但安意如不同,剥离了“作家”,她依然是美的。只是更多的目光关注的是她的动作。她拄着双拐,虽然并不会跌倒,步子却费力得让人揪心。

她知道大家看她,依然坦坦然去柜台点咖啡,像闯进糖果店的小孩子一样犹豫着哪种点心更美味。然后落座,把拐杖靠在一边。我突然觉得,仿佛不完美的、有残疾的、让人怜惜叹惋的,只是她的拐杖而已。

人生,会有另一种可能

1984年,安意如出生在安徽宣城。由于早产缺氧,安意如患上了脑瘫,到了周岁时,别的孩子能爬能站了,她却连坐都坐不稳。医生明确告诉父母:这孩子的腿基本上没有治愈希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机能锻炼来改善。于是,每天早晨安意如起床后,母亲会拿来两块自制的木板,用带子将安意如双膝一边一个绑在板子上,让她在墙角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站到实在坚持不下去时,母亲或者医生就会来给她针灸、理疗、按摩。吃过饭,母亲会推来小三轮车让她骑,以改善运动神经。为了督促,母亲总是拿着一根毛衣针跟着,发现她偷懒就用针扎她的脚,疼得她哇哇直哭,每天折腾到晚上9点才能睡觉。

这样的生活,对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很难忍受的,但安意如却一直坚持着。有时候,双膝绑着木板站在墙角,透过窗户,看着一抹亮光,从徽州民居的白壁灰瓦马头墙中闪现,把天和凹凸不平的地平线分了开去,然后,天地缝隙间出现一条金**光带,金带在缓缓流淌,殷红的太阳很快就从金带背后慢慢出现,露出它那红红的面庞。

每当此时,安意如就会忘记双腿的不适,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在朝阳的光辉中慢慢变得轻盈起来。

“从小我的愿望很简单:和别人一样而已。我对生活,并没有太不现实的要求。”

父母没有把安意如送到特殊学校,而是坚持送到普通学校就读。会有一些调皮的孩子总喜欢跟在她身后,刺耳地叫她跛子,用夸张的姿态学她走路。虽然感觉不好受,但从小就受尽痛楚的她,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因为行动不便更因为从小的习惯,当别的孩子在外嬉戏玩闹时,她会把时间留给阅读。寂寞,煎熬了她,也成就了她。

中考报志愿前,安意如想了很久,最后报考了中专,学的是当时很热门的财经专业。上中专时,她又报了自考大专文秘,两个专业同时学,忙得不可开交。很多人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卖命,只有她自己知道,虽然她一直庆幸自己有这么好的家人,但她不愿意在小城过着安稳但内心很挣扎的生活。要走出去,就必须有生存能力,可以靠自己生活,尽可能地拿到一张好点的文凭,可以为这一切增加成功的概率。她相信人生应该有另一种可能,但她也知道,在机会来临前,自己需要蛰伏,需要等待。

花朵,自在开放

大专毕业后,安意如在一家私企找了份文秘工作。那家公司离家有半小时,交通不便,每天父亲要开车去接送她。“有一天风很大,把父亲鬓角的点点白发吹了起来。曾经帅得像陈宝国一样的爸爸,为我老了。”一个月后,安意如终于还是选择了辞职。

小时候安意如跟着外公长大,外公是旧式文人,读的是私塾,练的是毛笔字,讲故事都是《封神榜》《西游记》《七侠五义》《隋唐演义》,让她读的都是唐诗宋词。辞职后的安意如,开始在闲暇时写作。80后的她,选择的是非常80后的表达地点和表达内容:在新浪的论坛里“灌水”,开帖子分析金庸笔下人物性格。仅仅是因为喜欢,算得上是漫无心机。

彼时是2003年,网络正作为文学的全新战场被开辟。在论坛上结交的好友偶然间向寻找写手的书商推荐了素未谋面的安意如。安意如写出了青春小说《要定你,言承旭》。作为初出茅庐的写手,她的稿费是——1.6万元整。

事隔多年,期间的境遇也是云泥之别,她却还记得这个数字。给记者说起的时候,既不是欣喜,也不是心酸,——“当时我能拿到的月薪也就是1000左右。这稿费比我当时一年的工资都高。”——那是种有一说一而不掺杂任何情感的复述。从这个角度来说,她很像那个世俗而精明的张爱玲。

后来她果真和张爱玲结缘。2005年,她解读张爱玲生平的随笔《看张?爱玲画语》出版。

但成就安意如成为“著名的80后美女作家安意如”的,当然是古典诗词赏析。

写古典诗词赏析很偶然。最初,她无意中在网上搜元稹的一句诗:“唯将永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哀婉动人的诗句,用安意如的话说就是“那两句话把我煽着了”!

她去寻别人的解读,却发现没有多少人写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大多是只言片语,写得好的更少,于是,她就动手把自己的理解写了下来。留意元稹,让她还发现一件逸事:元稹是《西厢记》张生的原型,而崔莺莺这个人在唐朝是真有其人,但文和人不符,于是安意如又从这个角度去写自己的感受。

安意如的世界太小了,然而“寂”和“ 静”却往往契合了品读古典诗词的心境。并非科班出身的安意如,从《诗经》谈到纳兰容若,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谈到翁美玲。她的考据并不严谨,但这种用80后的视角和温婉从容的态度解读诗情的角度,是安意如独特的风格。

人生并不完美的安意如,会反复强调“顺利”。这个将文字拿捏自如的女孩,这一次用词也是无比精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是英雄造时事,而是时事造英雄。所以相比父辈的成功经验,80后更多地成就于自我的实现。他们不对自己进行刻意的培养和修缮,而是尽情尽兴地用这个时代给予他们的阳光,让自己最茁壮的枝桠随意开出饱满的花朵。如果被拣选,自然快乐,而没被拣选的,依然自得其乐。——花瓶中的花朵和深山中的花朵,都是开得一派烂漫的。

安意如的顺利,在于欣然开放的她被时代选择。随着“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的走红,新一轮“国学热”走向高潮。安意如的古典诗词赏析,衔接了古典和现代的情感缺口。很快,她在一年之内连续推出三本新书《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成为第一位靠解读古典文学出名的青年作家。著名戏曲评论家解玺彰说,如今愿意做这种普及性工作的人很少,“不光一个安意如,有10个安意如,100个安意如最好,她的普及受大众欢迎,我觉得意义就在这儿。”

“当所有的船都行在水上时,

总有船会相遇”

成名未久,有人爆料安意如书中一些段落涉嫌抄袭。与一些抄袭判赔而不道歉的青年作家相反,虽然许多人认为安意如只是没有标明资料出处的借鉴,但她很快就在自己的博客中诚恳道歉,最终取得了对方的谅解。

“我现在想,那时我刚刚出名,是内心火焰正盛的时候。在这样一个时候给我泼了冷水,让我适时冷了下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而内心也因此变得更坚强。很好。”虽然她不愿意提及,但只要被问及,她敢于坦诚。

她很快拥有了大批拥趸。“大多数是18~24岁的年轻人,女孩子多一些。当然我也遇见过奶奶级别的粉丝——有朋友跟我说,把我的书拿回家,奶奶一直霸占着。”因为她的文字,很多人开始疯狂热爱古诗词,热爱纳兰容若。

可是你想不到,安意如自己却并不那么热爱纳兰容若。“他自视过高,受的磨难太少,总是为了不能经天纬地而闷闷不乐,却不知道自己并非这样的人才。不就是工作不对口么? ”

“那你为什么选择写他?”

“我喜欢李白,喜欢苏轼,所以绝对不写他们。如果太喜欢了,我怕自己好的也说好,不好的也看得璨若烟花。”

她并非没有软肋,甚至会比别人更多,但这个外表羸弱的爱穿旗袍的温婉女子,内心强硬,更懂得如何用强硬包裹自己的柔软。或者说,这叫做精明。

你更想不到,这个似乎行走都困难的女孩,每天的生活有多么世俗和热闹。她不讳言写作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并对财富的管理有着明确长远的打算。她会算计,算计得坦然。她呼朋引伴,对自己房子的不满甚至因为客厅不够大,“多过六个人,就不能吃饭了。”中午起床,在家门口吵吵嚷嚷的咖啡馆处理公务,然后在这个城市的各个笑语喧哗的角落现身,深夜回到家,这才回到她的写作时间。

夜深人静之时,她扭亮台灯,写下的依然是清丽的文字。2009年,她的新书《观音》出版,这是一本关于元杂剧的赏析类作品。她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生僻冷门的领域,她试图从世俗的故事中寻找被埋没的、更洁净纯真的文化和道德,它们是属于这个民族至为根本的东西。在扉页上她写了这样一句话:“戏写世道人心、人生百态。戏也是音,观音,观世间疾苦,声声入耳,一一在心。”

下笔之前,她也料到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元杂剧知名的有一百多本,还有不知名的无数本,当中有不少题材重复,内容相似的,我将其过滤了,我磨磨蹭蹭地将元杂剧看了又看,确定要写哪些剧,在我确定要写十个剧之后,还分析了它跟京剧的传承,顺便把京剧的相关剧目找出来看,有全本的看全本,这会儿是名正言顺过足戏瘾。

与唐诗宋词不同,元杂剧是冷门中的冷门,在网上想找两本详细阐述元杂剧剧情剧目的书都难,更别提什么观点和借鉴了,《观音》对元杂剧的阐释是故事性的,不涉及观点和文献的引证。

前两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带火了昆曲,2008岁末的《梅兰芳》又让京剧热再度升温。安意如正推她的《观音》。她坚持说,这是巧合。“或者说不期而遇,当所有的船都行在水上时,总有船会相遇。也许,当你不刻意去迎合潮流时,潮流反而会因你而来。作家,最重要是想好自己该写什么东西,如何写好,坚持努力不让读者失望。其他的,不用想太多。”

不仅仅是千山万水,而我在路上

长得很“江南”的安意如喜欢喝茶。如果自己在家,她总要自己泡茶喝。选择新鲜的茶叶、温杯、烫壶、掌握水的火候,琐碎,又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情趣,回归本心。在家里,安意如有一套很好的茶具,但旅行时她却很少带茶壶,而是带一只马克杯。她觉得茶壶的损坏会让自己心疼,“用的时间长了,你会和它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有时候物和人一样脆弱,有时候物可能比人更为可靠。人有时对任何东西好,其实也是对自己好。”

如果时间允许,安意如会在秋天前把大部分事情处理完,这样,秋天到来时,就可以出外旅行了。她很开心写作这个工作给她带来的附加价值——有足够的时间像自己喜欢的李白一样畅游千山万水。每年,安意如都要在旅行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七八个月,她说自己很不习惯一直呆在一个地方。

每次旅行,安意如都是独自一人。这种执著,或许和小时候的经历有着某种关联。从懂事开始,母亲就对她说,我越不放心你,越要让你出去。我把你养在家里,我的不放心就永远打消不掉。她知道,父母不想自己变成一只笼中鸟。同时,由于身体的残疾,她自己也对远走高飞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

因为旅行,残疾的她甚至和户外圈的很多著名人物都是铁杆朋友,他们愿意带着她徒步探险,不仅仅因为她美丽并且有趣。“我不找事,态度诚恳,什么样的路程,什么样的艰苦,我都能自然接受。”

其实,她自自然然接受的,不仅是千山万水的旅程。



安意如作品那些较好看

安意如作品中比较好看的有以下几本,仅供参考。

《要定你,言承旭》

《看张爱玲画语》

《人生若只如初见》

《当时只道是寻常》

《思无邪》

《陌上花开缓缓归》( 再版后书名改为《陌上花开》)

《惜春记》

《观音》

《美人何处》

关于“安意如有哪些作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209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