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写作手法都有哪些(常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
-
语文中写作手法都有哪些
网上有关“语文中写作手法都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常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学鲸教育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常用的写作技法有哪些?
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情景交融、衬托对比、照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夸张讽刺、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就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在写作的时候,诗人会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运用这一写作手法的时候,选择的物品要能够和自己的意愿有相同点。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用上面的内容,引出下面的内容,让文章得以衔接起来。
衬托对比
衬托对比在诗歌中比较常见。“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大多用次衬为主,反衬用的比较少。“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的作用。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不一样,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的景物。作者会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此景此物中,然后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它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用景物代替感情抒发。
写作手法指的是哪些
一.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二.表达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情与景的处理不单是诗歌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则小说、戏剧、**、绘画,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拿**来说,情与景配合的例子如:当灾祸将发生时,**中常使我们看到雷电和暴风雨,为观众作心理准备,预感未来的灾祸.当**中男女二人热恋,或夫妇新婚,他们会在公园里散步,天气晴朗,春暖花开,一片令人欢喜的景色.这样的情景配合,在**或其他艺术中与写诗时相类似.这叫做“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国诗为例.·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人松(题酒肆) C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也可以用欢乐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华兹华斯在《两个四月的早上》这首诗里讲他和他的朋友马修在四月的一个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艳阳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欢喜,但是马修停下来叹息.华兹华斯觉得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问马修为什么叹息.马修盯着东边的山顶看,然后说,这么好的天气,这仫美的云彩,使他回忆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来.三十年旧,天气和现在一样好,云彩和现在一样美,他拿了钓竿,阳教堂墓地,到他女儿的坟头去看看.他女儿爱玛还不到 I九岁,她长得很可爱,全村的人都喜欢她,而且她唱歌唱
得象夜莺一样好听.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马修看了他女儿的坟墓出来,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边,看见一个面颊红润的女孩,她眉目秀美,头发上还有露水,正挽着一只篮子,轻快地走路.马修说:我苦痛地叹息,.情不自禁.我对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当我的亲人\'自己的女儿去世,别人的女儿再好也不能代替.诗中哀伤女儿去世,而写艳阳天,芳草流水和美丽的云彩,这是情景反衬.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伤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对着欢乐的景物,诗人觉得愈加悲哀.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景.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 (唐)韦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庄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结构方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五.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
1、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六.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
1、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 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 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 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写作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写作的手法如下:
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增强表现力。排比:通过重复类似的句式结构,强调某一观点或情感。设问: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或表达强烈的情感。对比:将两个相反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显其差异或共同点。象征: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概念,使表达更加深刻。
3、反讽:用与字面意思相反的语言表达,以达到讽刺、嘲笑等目的。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作者的情感。时空跳跃:在叙述过程中,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而是穿插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如下:
1、多读多写: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同时,不断地写作练习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习语法和标点:正确的语法和标点使用是写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语法和标点规则,可以避免常见的错误和瑕疵,使文章更加流畅和准确。
3、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写作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和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思考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可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灵感。
4、模仿优秀的作品:模仿优秀的作品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技巧和风格,逐渐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5、接受反馈和修改:写作是一个不断反馈和修改的过程,只有通过接受别人的反馈和不断地修改,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作方法有七种,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衬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写作方法是指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也叫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比如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写作方法在不同体裁中的运用方法:
1、记叙文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2、议论文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3、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4、小说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等。
5、古诗词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
写作手法有哪些
1、象征
象征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某种具体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从而给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村托
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使其形象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就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得益彰,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4、抑扬
本想褒扬某人或某物,却不从要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回环,且在与“抑”的比较中,增强了“扬”的力度。
5、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文章在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它又包括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等方式。
6、虚实结合
就写作内容而言,现实是实,想象是虚;现在是实,回忆是虚;具体是实,抽象是虚。就写作角度而言,正面是实,侧面是虚。因此,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写景状物,既可使行文变化多端,力避平铺直叙,平添灵动;又可丰富文章内容,为凸显主旨作更深厚的铺垫。
7、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霪雨霏霏…虎啸猿啼”之景,抒“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情;借“春和景明……渔歌互答”之景,宠辱偕忘”之喜情。
8、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称作间接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一种“烘云托月”的描写手法。即对某一人物或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人物对他(或它)的印象、感受,或者描写他(或它)在周围人物或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从侧面间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情态和特征。
侧面描写的作用在于,使得表达含蓄蕴藉,可激起读者的联想,使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文章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在记叙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这两种方法往往交替出现兼采并用。
如《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一段自“青丝为笼系……紫绮为上襦”从正面写罗敷的美貌,自“少年见罗敷……但坐观罗敷”,侧面表现了罗敷的美貌。
语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导语: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关于“语文中写作手法都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2079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
-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
-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