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原因是什么呢?(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原因是什么呢?(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7-14    点击:  169 次

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原因是什么呢?

网上有关“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原因是什么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苏东坡的书法不适合摹仿学习培训。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站得住脚跟的。毫无疑问,苏东坡在书法视角做为宋四家居首,其书法造型艺术当然是做到非常强的人生境界,他们的《黄州寒食帖》也是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更表明苏东坡的书法盛誉并不是蹭热点和自我标榜的,反而是通过数千年的历史时间检测而得到认可的。但即使如此,苏东坡书法不容易摹仿学习培训仍是创立的见解。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宋朝书法“表意文字”的强盛!

摹仿学习培训先人书法,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取决于首先掌握他的人生道路磨练与个性化光晕,才可以在他的字列行与行里领略到彼时的观念、观念人生境界。书法,不但必须浓厚的“遒劲”,还要深厚的“笔意”,即神采。从合理布局、行与行、构思、取象、审美观与蜿蜒曲折、墨笔转变到详细造就出一副著作,如同“精练”了自身一段人生的路途。

苏东坡书法让人第一形象化感便是丰满。瘦金体以瘦出名,而苏东坡的书法则是胖为。自然,闭花羞月,个人爱好不一样。有些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东坡的书法,也有人对苏东坡书法的第一感观不太好。赵孟頫就点评苏东坡的书法如“狗熊众宠,森然惊骇”。黄庭坚也觉得苏东坡书法调墨过丰。正是如此,在苏东坡的书法中,非常少见到枯笔,飞白,反而是字儿润泽。苏东坡的所有作品,皆有这样特性。

字的笔画伸展。习过黄庭坚书法得人,都对他们的书法里的撇捺的伸展有很深的感受。而黄庭坚曾是苏东坡的学生们,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个人私人关系极深,苏东坡的许多传言有趣的事,都和黄庭坚相关。因而,苏东坡的书法,应当对黄庭坚有危害。这类危害反映在何处?科学研究苏东坡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会太难发觉,在撇捺的写法上,乃至在汉字结构上都是有一个相同点,即都那么伸展。

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属于传统经典派!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古代文人为何会用“结体短肥”来形容苏轼书法?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上,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又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在书法艺术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擅长行、楷、草书,尤其是行书,精妙绝伦,为世人称道,其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自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后,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楷行皆佳,其楷书代表作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行书作品有《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武昌西山诗帖》、《答谢民师贴》、《渡海帖》、《覆盆子帖》数十种。其行书作品或沉静如水、或风驰电掣、或天真烂漫,风格多变,形成了深厚、劲拔,既淳朴而又灵便,似甜润而不乏生辣,貌妩媚而奇崛其间,朴实无华而深厚质直,既纵擒有度而又恣肆挥洒的艺术风格。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凤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意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仔细推究,其书法艺术有如下特点:

1、 用笔丰腴,用墨肥润。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用笔丰腴是其书法技法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横细竖粗,东坡的书法一般横画较细,特别是长横画,求其筋骨而少肉;竖画用笔基本上都铺毫较多,比较肥重,这样整体看来,就形成了横向空间较密,纵向空间较疏朗得视觉效果。二是撇肥捺厚,左右舒展。撇画中,短撇较为厚实,长撇要么起笔较重,要么收笔较重,笔速较缓,尤其是撇和捺在担任主笔的单体字里,尤其明显。三是转折自然,不留痕迹。东坡的字转折用笔,一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笔圆润,切锋极少,毫无绝壁林立,斧凿刀砍的生硬感;二十擅用藏锋,转折用笔大都深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三是用墨黑厚。东坡的字首先黑,据说常用宿墨,漆黑发亮,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东坡的用墨还黑厚,纵观东坡各帖,极少有飞白和枯笔出现,注墨较多,酣畅淋漓。

2、 结字扁平,错落有致。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行书等作品中,有突出体现。大部分的行书书法家,要么端正,要么纵逸,在苏轼以前,除隶书、魏碑外,极少有人结构扁平。其特点有:取横向之势,这就要求在处理的时候,从字形上讲横画较长,竖画较短,撇捺较长。从用笔上讲,凡是纵向用笔一般起笔、收笔较重,藏锋较多,看起来笔画虽短,但短粗有力,字形稳重,端庄,字字丰润;凡是横向用笔一般露锋较多,与其他笔画承接转合,连带游缠,潇洒、流丽,丰富多彩。

3、轻重有致。

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4、左突右撞。

这是指东坡在书写时的章法上,字势横向布局,要么取左势,要么取右势,来回变化,跌宕起伏,好比猛虎跳涧,抑或羚羊蹬踏,左右相戏,东西乱窜,错落有致精彩异常。这在其《李太白仙诗卷》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此作品字势横向,左右从一开始取势变化明显,比如第一句“朝披梦泽云”,“朝”字左顾,“披”字右盼,“梦”字又复左顾, “泽”字复右盼,至此卷的后半段,这种趋向变化更是夸张明显,加上连带牵丝、浓淡、欹侧、大小变化,绝妙无比。宋金著名诗人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

5、妩媚天真。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这种特点,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也是和宋代书法“尚意”的时代特征相联系的。当时的士大夫文人都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而苏轼被视为“尚意”的领袖。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这也是最能体现东坡“我书造意本无法”艺术特色的重要特征。

北宋时期,文学成就方面除了独树一帜的宋词以外,还有笔走龙蛇的书法。其中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佳作的文学家有不少,比如黄庭坚,苏轼等人的书法造诣都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这些颇负盛名的书法家从小就和笔墨纸砚作伴,练就了一手好字。不过,他们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即便是同为遒劲有力的笔触在不同的书法家写来也会带有不同的气韵。

苏东坡的书法理论自成一家,他认为书法的绝妙精髓不在于一笔一划之间的力道,也不在于勾连相接的起承转合,而是在于握笔人心中的意境,也就是所谓的?尚意?。如果心中的感受和意念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笔法自然就能落于纸上,如此一气呵成,佳作即出。除此之外,他的书法理念也不落窠臼,一方面会借鉴古人的技法,参照古人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他又力求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所以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卷又一卷的精彩书法作品,也把宝贵的创新精神和革故鼎新的良好传统保留下来了,其贡献不可谓不高。

他早年主要是向行书大家王羲之学习,到了中年时期又开始转向唐朝的颜真卿等人学习楷书的笔法,他最上乘的行书作品当属《黄州寒食诗帖》。

? 苏轼的行书《洞庭春色赋》就很好地提现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这是一篇辞赋,是苏轼在仕途不顺,心中苦闷的情况下写作而成。从中可看出苏轼的行书虽然乍一看,好像平平无奇。但是细细观摩一番,你能够感受出其中的浩荡之气。每一道笔锋都透着一股雄劲之气。因为他下笔的时候习惯侧着写,所以写出来的字不管是行书还是楷书都会呈现出扁肥的特点。



关于书法的知识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家的区别。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扩展资料

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汉字艺术,好坏自然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作品的技法是否成熟。主要表现在继承古人上,是否有扎实的功夫,这是作品耐以存在的基础;其二,是是否有独特的面貌。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因此一个书法家的作品置身古今能否有独特的面貌也是关键因素;其三,作品风格不断有新突破。人是发展的,艺术自然也是境界日新,这方面反映一个书法家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如果作品面貌总是一成不变,其艺术质量断然是不高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书法

苏东坡的书法境界到底是什么水平

浅谈苏轼书法的特点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研究苏轼诗词文赋甚至生平故事的人不少。文学家的巨大光环,耀眼得让人看不清其作为书法家的光亮程度。对苏轼的书法,今人研究得并不多。笔者冒昧试为之。一、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7、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余13岁时读初中,学校发了一本中学生字帖,帖后附有部分名家作品局部欣赏。其中即有数行苏轼的《赤壁赋》。在诸多名家作品中,独苏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至今犹记其词中有“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句子,其给我留下了妩媚天真、温良敦厚、肥扁朴拙的印象极深,而对附录中尚有谁人的作品,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了。二、苏轼书法的源头苏轼自己说“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自称自己的书法臆造本无法,其实并不是把法度扔了,他也讲究方法,不过那个法,和唐代的法不一样。苏轼说他不践古人,并不表明他不学古人。至少,他的书法就受到颜真卿的影响。颜体的特点就是横轻竖重,蚕头燕尾钉头钩。只不过苏轼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吸取了其横轻竖重的特点而已。事实上,他对颜真卿也很欣赏。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总体评价时,他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意思是,他认为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至善至美,能达到他们的程度,天下所有之能事就可以到此为止了。苏轼显然也是学过很多名家的。有人说,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苏轼的书法,从颜真卿的书法中吸取了营养,前已述及。至于他的书法究竟从王僧虔、李邕、徐浩、杨凝式的书法中,又各吸取了哪些营养,笔者没有进行比较,不敢妄言。三、苏轼书风形成的原因古往今来,学习古人书法者,无计其数。由于各人喜好不同,转化为自己的字时,便不可避免了带有自己个人的色彩,这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固然从古人中吸取了营养,但毕竟他的书法仍然自成一体。这种风格的形成,又是从何而来?我以为,要研究苏轼书法的风格,必须研究苏轼这个人。所谓字如其人。从根本上讲,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当然也可以从其所写的字,来研究他的人,甚至当时作书时的心情。1、苏轼的书风,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一代大文学家,诗文歌赋都写得非常好,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特别是在词上,他将词从诗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豪放派,使宋词得以和唐诗、元曲并列的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绘画开创了写意绘画的理论基础。应当说,其作为一个“全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中,唯苏轼一人。在中国历史上,也还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能和他比较的。在《颖沙弥帖》中,苏轼见了颖沙弥的字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老夫不复止以诗句字画期之矣。”反过来说,苏轼曾经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一个才高八斗,对自己的诗句字画自视甚高的人,自然有点恃才傲物。从正面来说,学识高了,见识高了,品味与境界也就高了,也就不把书法绘画当成一个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在苏轼眼里,作文写字绘画,只不过都是表情达意的东西而已,只求自然天成。只因如此,苏轼“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问君何若写吾真,君言好之聊自适”。“凡物之可喜,是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透露出作为士大夫文人的苏轼把书与画作为表达自己感情的载体,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有人因此将其归纳为“尚意”。并将其与唐以前的书法“尚法”,即讲究法度区别开来。还把苏轼视为“尚意”的领袖。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在古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写字或者说书法,其实都是表达感情的载体,《兰亭叙》是这样,《祭侄文稿》也是这样。凭什么说唐以前的书法属“尚法”,至宋代苏轼后才开始属“尚意”呢?我不以为是这样,只不过,因为苏轼既是一个大文学家,又是一个大书法家,站在他的高度,把书法“尚意”的特点首先公开讲了出来而已。而并非书法“尚意”是从苏轼开始。苏轼的书法之所以朴拙厚重,平和中正,端庄娟秀,而毫不做作狂怪,在书坛上独树一帜,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以为,是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有关的。因为只有他,真正理解了书法应当是表情达意的一个工具。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苏轼留下的作品中,以信札和即兴的诗文为主,而极少刻意去抄写前人和他人的诗文。又正因如此,通过他留下的书法,又进一步验证了他所阐述了的书法观,即“以其不求售也,故得其自然”。当然,这一观点,未必全是苏轼一个人的。有人说,宋代文人士大夫式书法是一种大的趋势,当时书法的发展态势,一种是走向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潇洒飘逸,一种走向官僚态势堂皇肃穆。并说苏轼是趋向于走向士大夫方向的,并将其作为“尚意”的一个论证。我以为,苏轼是一个文人,但从21岁开始,可以说一直是在做官,尽管仕途坎坷,也算一直是官僚。那么,他的书风,向何处发展?有人说,苏轼、黄庭坚等面对书法表现出了典型的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有深厚学养的士大夫阶层努力从使用书法中挣脱出来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全面的艺术才华更好地塑造自我的士气。并以苏轼“书初无意欲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反推求”,“貌研容有膑,壁美何妨”等言论,来力证苏轼属崇尚个人意趣的风气。这一观点也不尽然。苏轼是文人与官僚的结合体。对他来说,做文人与做官僚,集于一身,两者并无截然的界限,因而也不存在两种趋势的选择。他始终坚持的就是自然达意。之所以说存在两种趋势,其实也很好理解,当官的人之间的书椟往来,碍于礼仪,书写时不便过于恣意,因而所留墨迹显得拘泥肃穆,当属常理。最典型的要数蔡襄的《谢赐御书》,写得就毕恭毕敬。就算是苏轼,《颖沙弥帖》属于应酬性的回帖,写得就相对拘谨,《赤壁赋》也写得不够灵动。能够以此来认定苏轼书风趋向官僚态势之堂皇肃穆吗?当然不能。后人由此从中得出宋代书坛的两种趋势,岂不谬哉?2、苏轼的书风,与其性格的不合时宜有关。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与其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苏轼最突出的个性是什么呢?不合时宜。在一篇介绍《苏轼的三任妻子》的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去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着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正是因为苏轼的不合时宜,导致人生起伏,官场失意。先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变法,于是不容于朝廷;及至新党势力倒台,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等人上台,苏轼被召回重用时,苏轼又看不惯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再次反对新党。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随后被外调,外放。至新党再次上台,又再遭贬官。苏轼的不合时宜,体现在其书法上,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别人用墨适中,他用墨极浓;别人写字方正,他求扁平;别人写字大小匀称,他写字大小悬殊;别人讲求法度严谨肃穆,他讲求随意自然;别人追求华丽时尚,他追求古朴粗拙。还有人说,苏轼拿毛笔也与众不同,他拿毛笔的手法,与今人拿钢笔的手法相类拟。对此,却无考证。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不错,在他的性格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婉约;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时的得意,又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窘迫;既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瀔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顿悟:又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绝唱。而这些,与他的书法,不正是一脉相承的吗?3、苏轼的书风,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黄庭坚评价苏轼的书法,“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而苏轼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换句话说,苏轼的书法,早年、中年与晚年,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生经历出现了太多太大的变化。换言之,苏轼的书风,与其人生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这从他的年谱上可以看出。1036苏轼降生;1054娶王弗;1057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举家前往京都;1061任凤翔判官;1064任职史馆(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5妻丧;1066父丧;服孝三年(10664-10687);1068娶王闰之;1069返京;任职史馆;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徐州太守。这一时期,仕途上没有大的坎坷,但也未受重用。只是亲人相继去世,感情上受到一些打击而已。从1079任湖州太守,当年因“乌台诗案”入狱起,苏轼开始了他的第一轮人生低谷。入狱100余天,差点丢了性命。1080谪居黄州;1084往常州。这时,朝廷新党倒台,苏轼的仕途再次出现转机。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但京官不好当,自请外放。任颍州太守;1092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妻丧;太后逝世;新党重新当政。苏轼的仕途风波再起。他开始受到排挤。先是调定州太守;1094开始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及至朝廷再次有人想到他,将其召回时,已经是1101年了。他开始北返;往常州;不久即逝世。他的一生是如此的起伏跌荡,数起数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激情的各式诗文及书法,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这种情感随着人生波动而形成的变动,不仅通过他的诗文反映出来,也通过他的书法体现了出来。又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关于“苏东坡的书法不宜临摹学习,原因是什么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965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