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现在很多村里都没有祠堂,祠堂文化是不是也在慢慢流逝?)
-
祠堂文化
网上有关“祠堂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现在很多村里都没有祠堂,祠堂文化是不是也在慢慢流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宗祠文化多数都是来自于南方的,因为在古代,汉人大举南迁时,很多北方人也都流散在了南方,当时南方就已经有了宗祠文化,所以,很多北方人祭祖的宗祠都在南方。而且现今的大多北方人,都是直接去亲人的墓地祭祖,比较直接,他们不会像是南方人那么正规的去建立一些祠堂祭拜,北方人原本就是直率简单,所以,在多数北方人心中,直接去墓地祭拜,更加直接方便,也能表达自己对先人的怀念。
一、宗祠文化兴起于南方宗族文化原本就是南方兴起的,尤其是潮汕地区,他们对于宗族文化是非常推崇的,祠堂原本就是基于宗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宗族一个祠堂,这就是祠堂的原型。北宋亡国后,汉人有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因为北方那时每天都在打战,炮火纷飞,根本就无法居住,所以很多北方人去南方定居后,就将自己的宗祠建立在了南方。
二、北方人喜欢直接去墓地祭祖现代的北方人,每当祭祖时,都是直接去墓地扫墓,北方人生来直爽,他们认为这样的祭祖方式更加直接,虽然没有给先祖建立那种非常壮观的祠堂,但是先祖们也可以得到祭拜,有心意就足够了,这就是北方人的习俗。而南方人生活就是比较精致的,他们在古代就会给先祖建造一个既美观又耐久的祠堂建筑,将已经去世的先祖请到那边去供奉,以表示后人对先祖的哀思。
南方原本就是一个生活品质非常高的地方,而北方人生来就比较粗犷,他们直接将祖辈安放在墓地,每到清明节、重阳节,人们都会拿着鲜花、水果、食物去祭拜,这样的祭祖方式也可以表达心意,所以这就是南北之间祭祖习俗的差异。
现在很多村里都没有祠堂,祠堂文化是不是也在慢慢流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祠堂是每个家族祭拜各自祖先的地方,以此来获得祖先的庇佑,当家里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到祠堂里去,但是如今有很多年轻人不明白祠堂的传统,下面就来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1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一、古建筑祠堂的文化意蕴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1.家族里各房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
2.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3.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宾客等文化娱乐和社交应酬活动;
4.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
祠堂多数会有堂号,堂号由族长选定,请族人或外姓高手书丹,制成金字匾额高挂正厅,两侧附挂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节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楹联。祠堂匾额的内容、规格和数量都是全家族的荣耀。
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门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以彰显资本并激励后辈继承和发展。
祠堂是非常严肃之地,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即便是族内的妇女、儿童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到责罚。华丽而庄严的祠堂正是这个家族荣耀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二、祠堂建筑平面布局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间,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
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2. 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3. 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4. 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5. 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
三、祠堂的分类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 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2. 专祠
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
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 宗祠
1 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 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 家祠
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 支祠
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二)按其性质分为八类
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节义祠又可分为忠烈祠、孝子祠、节妇祠、义士祠、祖师祠等许许多多纪念性质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三)祠堂按照其建筑目的分为公祠和私祠:
1. 公祠
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
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如诸葛亮这样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等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的祠堂;
2. 私祠
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萧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赵氏宗祠等。
中国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内涵和形式极其复杂,它有着歌颂英烈先贤、弘扬正气、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重要意义。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2进祠堂的注意事项
1、进门时,女先迈右脚,男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2、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3、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4、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5、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6、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7、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8、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3祠堂有五大功能
1、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
2、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3、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4、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5、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宗祠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闻革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
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祠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在中国人的印象和传统观念当中,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征,觉得要落叶归根,自己在过世之后也一定要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才真正的做到了回归家庭。在很多的影视剧当中都有着对于祠堂这一种文化建筑的描写,但是在现在,祠堂几乎是很难再看到踪迹了。现在很多的农村都已经没有祠堂了,祠堂文化确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慢慢的流逝,对于祠堂文化,我们还是要重视起来的。
一、文化建筑历史文化并不仅仅是通过文本这种形式流传下来的,有很多的建筑形式,它们本身所代表的就是一种文化,比如说像祠堂,祠堂所代表的祠堂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很多的影视剧当中,祠堂都会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出现,在祠堂当中放的就是自己这一个大家族当中所有祖先的牌位,所以祠堂也是一个气氛非常庄严,肃穆的地方。
二、祠堂文化祠堂本身就具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含义,因为在中国人的脑海当中,落叶归根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一个人不管漂泊在外有多远,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都是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的,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里,回归自己的根,如果在去世之后,那么他的牌位也会被放到自己家族当中的祠堂里面,所以祠堂也就成了根文化的一种高度凝聚的象征,进而也就衍生出了一种相对应的词堂文化。
三、重视和发扬现在祠堂文化几乎已经快要销声匿迹了,在现在的农村当中也很难能够再看到有大规模的祠堂了,除去大规模的祠堂之外,一些小小的祠堂也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不得不让人开始担忧祠堂文化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现在随着外来思想的一些冲击,很多的传统文化似乎都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地位,开始变得微不足道,国人还是要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些尊重和敬畏的。
一类是正面表达上述四种心理感受的符号,如见于各类祠堂中的楹联、匾额。另一类则是反面体现祠堂象征意义的符号,就是把违反宗族规范的族人赶出祠堂,让不守规则者出局的禁令。
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祠堂是每个家族祭拜各自祖先的地方,以此来获得祖先的庇佑,当家里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到祠堂里去,但是如今有很多年轻人不明白祠堂的传统,下面就来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1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一、古建筑祠堂的文化意蕴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1家族里各房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
2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3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宾客等文化娱乐和社交应酬活动;
4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
祠堂多数会有堂号,堂号由族长选定,请族人或外姓高手书丹,制成金字匾额高挂正厅,两侧附挂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节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楹联。祠堂匾额的内容、规格和数量都是全家族的荣耀。
堂内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玉容和牌位,有的祠堂门前还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以彰显资本并激励后辈继承和发展。
祠堂是非常严肃之地,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即便是族内的妇女、儿童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到责罚。华丽而庄严的祠堂正是这个家族荣耀和兴旺发达的象征。
二、祠堂建筑平面布局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间,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
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
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2 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3 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4 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5 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
三、祠堂的分类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 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
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山西太原的"晋祠"、成都的"武侯祠"、杭州的"武穆祠"以及苏州的"五百贤祠"等。
2 专祠
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
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如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就在四川成都、河南南阳、北京等地都有,并至今得以保存。
3 宗祠
1 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2 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3 家祠
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祭祀的范围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4 支祠
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
(二)按其性质分为八类
墓祠、寺院祠、书院祠、园林祠、会馆祠、忠孝节义祠、名宦乡贤祠、祭祀祠等,其中,忠孝节义祠又可分为忠烈祠、孝子祠、节妇祠、义士祠、祖师祠等许许多多纪念性质的祠堂建筑。不同的祠堂有着不同的意义,为人们寄托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三)祠堂按照其建筑目的分为公祠和私祠:
1 公祠
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
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如诸葛亮这样的名人,往往很多地方都为他建立祠堂,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等地方都建有诸葛亮的祠堂;
2 私祠
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萧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赵氏宗祠等。
中国的祠堂是祭祀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内涵和形式极其复杂,它有着歌颂英烈先贤、弘扬正气、强化家族意识、延续家族血脉、维系家族团结等重要意义。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2进祠堂的注意事项
1、进门时,女先迈右脚,男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2、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3、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4、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5、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6、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7、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8、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古代的祠堂是什么意思3祠堂有五大功能
1、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
2、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3、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
4、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
5、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宗祠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虽然在闻革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
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关于“祠堂文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798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 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
-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