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李叔同的《送别》的解释是什么(李叔同送别全诗及翻译是什么?)

李叔同的《送别》的解释是什么(李叔同送别全诗及翻译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6-17    点击:  475 次

李叔同的《送别》的解释是什么

网上有关“李叔同的《送别》的解释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叔同送别全诗及翻译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

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李叔同送别全诗及翻译是什么?

《送别歌》

作者:李叔同

全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译文: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二十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1970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分别都广为流传直到今如今,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原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白话翻译: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

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送别》诗意

送别是中国诗歌中传唱不衰的主题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文辞隽永,曲调悠远,很多中国人都会唱**《城南旧事》更是以这首歌穿起童年的回忆轻轻吟唱,心中的诗意便与旋律一同飘荡开来……

与友人相别,在悠悠长亭之外,漫漫古道之边柳永曾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也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国人情意绵长,送人总是不舍分别,就设下一座座亭子来延长停驻的时光,一个长亭,其中就绾结了无数离情更妙的是,不仅在长亭外,还在古道边,久远的时间弥漫氤氲,道路就因为岁月而平添沧桑“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有了古道的衬托,更显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悲壮长亭与古道,都有些苍凉,气氛太过萧索,于是就有了“芳草碧连天”,为离别点缀几分生气虽是用笔清淡,离愁别绪却更添一重,隐隐中透出一些“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意味整个第一句,极易使人想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化用得妙,天衣无缝 第二句更是温婉之至、悠远之至晚风拂柳,尽显柔软气韵,再借上一缕笛声,真是要“念之断人肠”了笛声是渺远时空的象征,细若游丝,却能拨动人的心弦,“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就是明证笛声来自何方是远山外的夕阳,还是夕阳下的远山作者没有明说,但丝毫不减悠远的韵致“山外山”虽只提到两重山,浮现在读者眼前的,又何尝不是万水千山“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啊在这里,不得不说说中国诗中的意象罗列和情景跳接意象罗列,最典型的就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没有词语加以衔接,那景象却如在眼前一样真切,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学的漫长积累与流变中,有些意象已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不需要多做阐释,自然会产生共鸣,这是创作者与体悟者共同完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而情景跳接,温庭筠算是个中高手,他的十四首《菩萨蛮》,多用这种手法比如他的一首词中,“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写的是闺房内景,然而马上跳接外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由于景中有情,所以并不突兀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景物铺垫罢,人情自然上来天涯海角,知交零落,没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没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安慰,有的只是伤感和寥落没有知交,也就没有知音,一个人的被认同感就会减弱,当“过尽千帆皆不是”,陪伴自己的,就只能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了还是借酒浇愁吧,酒中有泪,于是浑浊,尽余欢只是日后无尽忧愁的前奏,这一别之后的夜晚,梦也是漠漠的清寒写情的部分,有看破红尘之感,李叔同化身弘一法师,给了我们答案 纵观这整首词,可以发现《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子,摘录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哪里在梦也难寻觅

李叔同的这首词,深得中国古典文化风韵,因而回味悠长,诗意的送别,永远是“动人心处情无限”

关于“李叔同的《送别》的解释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720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