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曾国藩冰鉴(曾国藩《冰鉴·十二·人有四态,皆根其情》译文与赏析)

曾国藩冰鉴(曾国藩《冰鉴·十二·人有四态,皆根其情》译文与赏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6-16    点击:  289 次

曾国藩冰鉴

网上有关“曾国藩冰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曾国藩《冰鉴·十二·人有四态,皆根其情》译文与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二十二 科名中人,以黄为主

原文

科名中人(1),以黄为主,此正色也。黄云盖顶,必掇(2)大魁(3);黄翅入鬓,进身(4)不远;印堂**,富贵逼人;明堂(5)素净,明年及第。他如眼角霞鲜,决(6)利小考(7);印堂垂紫,动获小利,红晕中分,定产佳儿;两颧红润,骨肉发迹(8)。由此推之,足见一斑矣。

注释

(1)科名中人:指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前途的人。

(2)掇:拾取,这里指,摘取,夺取的意思。

(3)大魁:状元。

(4)进身:指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

(5)明堂:鼻子。

(6)决:必然,肯定。

(7)小考:旧制,童生应府县及学政之考试。

(8)发迹:指立功显名,发家致富。

译文

对于追求科名的士人来说,面部气色应该以**为主,因为**是正色,吉色。如果有一道**的彩云覆盖在他头顶,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然会在殿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如果两颧部位各有一片**向外扩展,如两只翅膀直插双鬓,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已经为期不远;如果命宫印堂呈**,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很快就会获得既能够致富又能够做官的机会;如果明堂部位即鼻子白润而净洁,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能科考入第。其他面部气色,如眼角即鱼尾部位红紫二色充盈,其状似绚丽的云霞,那么可以肯定,这位童子参加小考,必然能够顺利考中;命宫印堂,有一片紫色发动,向上注入山根之间,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经常会获得一些钱财之利;如果两眼下方各有一片红晕,而且被鼻梁居中分隔开来从而互不连接,那么可以肯定,此人定会喜得一个宝贝儿子;如果两额部位红润光泽,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的亲人必然能够立功显名,发家致富。由此推而广之,足可以窥见面部气色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

解读

在中国古代,**历来被尊为正色,也是吉祥之色,所以有黄云盖顶,必高中状元,黄翅入鬓,必加官晋爵,印堂**,定大富大贵的说法。人们常说“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说明面色是人内心的心理活动表现于外的一种无声的语言,“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来自内心的喜悦表现在外,则会面色红润,眼角霞鲜,其实,如果我们总能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工作的话,就会有不断的惊喜出现。

典例阐幽

刚廉清正,善于决策

心底无私,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其气色凛然,令奸佞小人望而生畏,不敢胡为。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祖辈居住在太原太古昌平乡,后移居冯翊,最后迁至下邽。

寇准生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立战功,遂以官职为姓。曾祖父寇斌,祖父寇延良,都饶有学识,因遭逢乱世,均未出仕。父亲寇湘博古通今,擅长书法、作画,在诗词文章方面也很有名望,曾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招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奇功,封为三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准生于地位显赫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熏陶、教育。由于天赋极高,又兼刻苦攻读,年纪轻轻便脱颖而出。寇准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并能辨别其中异同,剖析问题也颇为精妙。

太平兴国五年,年仅十九岁的寇准来京都汴梁应试,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因为宋太宗多喜录用中年人,有人便劝寇准多报几岁年龄。寇准却严肃地说:“我正思进取,岂可欺蒙国君!”结果,寇准凭借经纶满腹,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

寇准在任成安知县期间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禁止巧立名目加额摊派,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每当收税和征役时,他都不许衙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而在县衙张贴告示,上面写清楚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百姓见此,便主动前来缴税和服役。

寇准还奖励耕织,鼓励垦荒,致使成安县境田野悉辟,百姓安居,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因他政绩卓越,数年间屡屡升迁。

宋太宗在位之际,时常诏命群臣直言进谏。一次,寇准上朝,恰逢众官建言与契丹议和。他听过之后,当即提出异议说:契丹屡屡犯我边境,只应加派劲兵驻守,不可与之议和。他亟陈厉害,说得十分在理。因此,寇准受到太宗的赏识,即被擢升为枢密院直学士。

宋太宗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常常征求寇准的意见,他也常常能直言陈述。一次,寇准奏事,因言语不和,惹得太宗发怒,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扯住衣角,让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至事情解决之后才罢休。太宗息怒后,细思寇准忠直之举,甚是嘉许。说道:“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

淳化二年,天大旱,又蝗灾。宋太宗召集群臣,议论施政得失。大臣多推说“天意,”敷衍搪塞。寇准却借题发挥说:“《尚书洪范》有言,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行与影、音与响一样。大旱的征兆,似是谴责刑罚不当。”太宗一听,满脸怒气,起身退朝。

稍过一会,宋太宗稍稍心平气和,又传见寇准,问道:“卿言刑罚不当,究竟有何根据?”寇准说:“愿把中书省、枢密院二府长官召来,我当面评议得失。”

宋太宗立即召唤二府长官王沔等人。寇准面对机要大臣,严词斥责道:“此前不久,祖吉、王淮枉法受贿。祖吉赃少,竟被判死刑;王淮监守自盗,侵吞国家财产多至千万,却因是参知政事王沔之弟,只受杖刑,事后照样为官。这不是执法不公吗?”太宗当即质问王沔有无此事,王沔连连叩头谢罪。太宗怒斥,大煞了二府的邪气。

从此,宋太宗更认为寇准忠正廉直,可以委以大任,先后授任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等职。不久,又把通天犀制的两条珍贵玉带赐给寇准一条。

寇准以其忠正、机智、善断大事而名垂史册,蜚声后世。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他一生胸怀大志,极想为国多出一点力,多做一点贡献,然而却屡进屡退,最后客死于偏远的雷州,使胸中抱负付之流水。究其原因,北宋社会黑暗、腐败、统治者昏庸软弱,使清正之人难容于邪枉之徒;其次,则在于他处事不谙刚柔相济之道,尚缺深沉和大度。后者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修养。

明主贤臣,英雄相惜

古人云:黄云盖顶,高中状元,**入鬓,加官晋爵,跻身仕途,并能官运亨通,是古代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古往今来,辅明君,大展胸中抱负的又有几人,像孔明与刘备这样的明君贤臣,惺惺相惜确实让人羡慕不已。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他出生于琅琊,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就一直尽心辅佐刘备父子兴复汉室,开国创业,功勋卓着。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有群雄袁氏兄弟、公孙瓒、吕布、陶谦等在混战中陆续灭亡;刘表、刘璋虽没有灭亡,却也没有了前途。另一些有远见,有卓识的人则脱颖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另有孙权。对于曹、孙诸葛亮有能力到那里谋得较好的职位,可他不去,宁可“不求闻达于诸侯”。

例如对曹操。曹操是个能人,精通谋略。行军用兵,大略依照孙子兵法,因事设奇,谲敌制胜,用兵如神。他割据的起点不高,论名气和实力,都无法与袁绍抗衡,最后却是他灭了袁绍。曹操眼光远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积谷,仓库充实,又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处四战之地的兖州,周围分布着吕布、袁术等五大割据势力,从未受到联合的包围,反而把对手各个击破。他以劣势的兵力,官渡一战,把袁绍打得望风而逃,从此天下无人能敌,眼看就要统一北方。也许是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滥杀无辜,也许是看穿了曹操的野心,诸葛亮没有投奔曹操。

至于江东,这个政权久经考验,拥有长江天险,得到一方民心,拥有大批人才,兄长诸葛瑾便在那里效力。然而诸葛亮没有投奔江东。晋人讲一个传闻,说诸葛亮为刘备出使江东期间,张昭建议孙权留下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说道:“孙将军可谓人主,不过我观察他的气度,能重视亮而不能尽用亮,所以不留。”史家裴松之以为,诸葛亮君臣的际遇,可谓世间罕见,谁能离间?连关羽都不肯背主,何况诸葛亮呢!裴松之没有反驳孙权“不能尽用亮”。诸葛亮也许早在隆中就预料孙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东吴吧!

还有刘璋,割据长江上游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岭在北,三峡在东,大雪山、夹金山在西面,蛮障之地在南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末太常刘焉来牧此州,既避世乱,又雄踞一方。刘焉死后,二子刘璋据州自保,没有大作为。对于行将被灭的刘璋,诸葛亮怎么能看在眼里。

没有合适的就继续等待观察。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常败将军,眼前寄人篱下,此人远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到他这一代败落了。刘备学于名儒卢植,但是不喜欢读书,只爱狗马,音乐和华丽的衣服。天下大乱,他趁机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徐州牧,又丢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密谋杀曹操,夺了曹操徐州,后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转而投靠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败后,刘备在北方再无容身之处,南下投奔刘表。

刘备屡败屡战,有股硬汉子气概,从不服输,胸襟开阔,宽仁大度,礼贤下士,善于团结部下,部下同他结为兄弟。关羽被曹操所俘,大受优待,仍然伺机离开曹操,返回处境不佳的故主身边。仅此,就可见刘备笼络人心能做到何等程度。因此对士人号召力很大,为海内所畏惧,以至于曹操也对他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袁绍之辈,不足挂齿。”

这可是诸葛亮寻找的“主”,不过要试探考察。恰好这时,刘备也产生了网罗名士的强烈愿望。他在荆州寄居多年,内心很不平静。

与此同时,以司马徽为首的襄阳在野派也实行着精心策划的计划。第一步,因势利导,由司马徽和徐庶出面,向刘备介绍诸葛亮。于是刘备从新野出发,取道襄阳,奔赴隆中乡间拜访孔明,不料扑了个空,主人不在家。第二次,竟然同上次一样,二百来里路,还是白跑一趟。要不要去第三次呢?刘备认为干大事以人为本,既然需要人才,获得众人一致推荐,三次前去显得心更诚,必能打动对方。建安十二年十月,隆冬天气。诸葛亮住在茅草搭建的房子里,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出面相见,刘备见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长身玉立,和蔼可亲的面孔,掩不住瞳中的英气,一看便知有见识。刘备四十七,海内无不敬仰,态度却越发的谦恭。他屏退闲人,在刺骨的寒气中促膝长谈,开口道:“汉室衰微,奸臣盗权,主上蒙难。我不量自己的德和力,打算伸张正义,只是智慧浅,方法少,屡遭失败,败落到今天的地步。但志向仍没有放弃,你认为这个大计将怎么制定?”推心置腹,一片赤诚,虚心求教。

诸葛亮胸有成竹,把经过通前彻后思索的东西,和盘托出,提出转弱为强的对策。他总结群雄混战的历史经验,预测未来形势,阐明刘备统一战争的阶段方针。这便是闻名于世的《隆中对》,产生于草庐,也称《草庐对》,包含丰富的战略智慧。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显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了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然而这正是诸葛亮之所以为卧龙的道理。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以兴微续断为己任这一层不说,去了能受重任,一展平生管乐之抱负。舍刘备其谁?刘备不以自己一介布衣,一名青年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就很感激了。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显然,诸葛亮把领导者的素质看得比势力更重要,把未来看的比当前重要。这是他明智而不同常人的根本之所在。

刘备得遇贤臣,诸葛亮得遇明君,正是有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以及诸葛亮的稳坐隆中,只待明主,才会有后来君臣二人在政治舞台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手足深情,血脉相通

咸丰十一年八月,安庆陷落,曾国荃为首功,然后回老家招兵买马。第二年,即是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荃带着新招募的湘军,加上原来的老兵,共两万两千多人,甩掉后方,孤军深入,冒死进驻雨花台,开始包围南京。

曾国藩得到这一消息大吃一惊,立即就给曾国荃写信,要他赶紧撤退。又给诸将写信说:“我的弟弟轻踏死地,必难幸免,各位务必统治全军,不要跟着送死。”

南京是太平天国的都城,经过数年的经营,已经是城高墙厚,防御坚固,周长九十六里。曾国藩本打算三路进攻,另外两军还没有来,曾国荃以区区两万人,还有三分之一是新兵,还有部分的降卒,竟想围困南京城,很多人都为他担心。曾国藩更害怕他全军覆没,三河之役,就是因为主将李续宾不听劝告,孤军深入,被太平军包围,别的湘军来不及救援,致使六千精锐全部被歼灭。

不单是曾国藩,就连洪秀全也大感意外,“从未准备彼等能突如其来如此迅速”,因此在一日之内,连发三道诏旨,要求李秀成赶紧回来救援。李秀成认为,湘军刚刚攻克安庆,兵强气盛,不如两年之后,等其师老力竭,再回兵南京,与之决战,所以没有及时回来救援。洪秀全一再催促,连“国法难容”都说出来了,李秀成才决定回去。

这一拖就拖了四个月,正好给了曾国荃充足的时间,他这一支部队后来增加到了五万人,围困南京长达两年两月之久,最终攻破南京城。

按照曾国藩的扎营规定,城高壕深,立定脚跟,二十天就够了,由于李秀成的延误,曾国荃可以从容的修筑长壕营垒。

百里长壕,如果分兵把守,等于没守。南京城虽然很大,最要紧的地方也不过数处。曾国荃一改先前的办法,这次不固守长壕,而是在长壕之内,要曾国荃各营分别修筑营垒,各营垒又自筑壕沟,最紧要和次要的地方,派精兵把守,其余各处派劣兵把守,也可以将就支持。营垒修好之后,画成地图,送给曾国藩看。

看到地图,曾国藩说:“各营布置妥当,唯有一处我不放心。”原来营垒前后有两条河,地图上没有标明河水深浅宽窄,如果河水太浅,敌人徒步过河,营垒前后受敌,要曾国荃加倍小心。

当李秀成带着十三王及二十万大军,匆匆赶来到城郊时,湘军已经是深壕高墙,营垒坚固,严阵以待。

太平军用西洋落地开花大炮,集中火力,猛烈轰击,其声惊天动地,又里应外合,反复冲锋,攻击长壕。湘军以排炮阻击,依托墙壕,百般阻截。太平军连续攻击十五个昼夜。湘军也个个不怕死,裸立墙头,放排枪,扔火球,全不畏缩。

太平军攻到外壕前,齐声呐喊,背负稻草,准备填平壕沟,要朝墙上扑来。曾国荃急了,亲自出来指挥,枪子打中了他的脸,血流进脖子里,他就简单的包扎下,又站在墙头上,军心遂稳。太平军前仆后继,死者相叠,不肯退却。

太平军挖了两个地道,轰隆两声巨响,轰塌了营墙几十丈,土块石头满地都是,其中还有湘军的断臂残腿。太平军抢将上来,潮涌而入,连贯不绝。曾国荃早有准备,稳稳地守住战壕,待尘土落定,烟雾一散,湘军就胡哨连天蜂拥而上,一半抛掷火球,一半施放枪炮,并力抢险,用了六个小时,才把缺口堵上,就在这个缺口内外,太平军死伤数千,湘军也伤亡无数。

太平军冒着大雨,连夜开挖地道,想再次轰塌高墙。曾国荃与诸将商议,审查动静,掘地相向。两军在地道中相遇,乱刀交错,互相砍杀,或者放毒烟,灌污水,打破了太平军的地道攻势,太平军也想把长江水引过来,淹没湘军,还想攻占江心洲,断了湘军的粮道,都被阻止了。太平军连营百余里,最近的营帐距离湘军墙壕不过二十丈,日日夜夜攻击,都被长壕,沟墙阻挡,无法打破湘军的营垒。

这场攻防战持续了四十天,又艰苦,又惨烈,活下来的兵勇,个个面无血色,只剩下皮包骨头,“军兴以来,未有如此之苦战也”。李秀成看打不下来,只好带着大队人马走了,此后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援救行动,失去了营救南京的最佳时机。曾国藩让曾国荃撤,但曾国荃不听,杨载福也不听,问左宗棠,也不愿意撤。偏偏赞成的人更多,他们都批评指责曾国荃,说他不是能够攻克南京的人。曾国藩一时没了主意,决定亲自去看看,再作打算。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查看雨花台大营的壕沟和墙子,也看了附近几个县的营垒墙壕,觉得湘军营盘坚固,各部协调配合,终于打消了撤军的想法。正是靠着这壕沟和墙子,还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曾国荃把南京城包围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攻克了南京城。

反复厮杀了四十六天,曾国藩人在安庆,一点也不轻松,天天绕屋彷徨,没有主意,说自己心已用烂,胆已惊碎,再也经不起什么大患。曾国荃受伤他也有心灵感应。昨天想到曾国荃受伤,今天就接到报信,说曾国荃受了枪伤,幸好不太严重。曾国藩遂在日记中说“足见天伦血脉感触,息息相通”。

曾国藩《冰鉴·十二·人有四态,皆根其情》译文与赏析

《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冰鉴》与《挺经》皆是曾国藩吐尽毕生的心血于临终前写成的“压案之作”。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曾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该书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深受读者青睐。

《冰鉴》刚柔原文及译文

十二 人有四态,皆根其情

原文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1)。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坐止自如(2),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3),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根其情,不由矫枉(4)。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注释

(1)周旋态:主要指智者工于交际和善于折中的情态。

(2)坐止自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中机:心机。

(4)皆根其情,不由矫枉:根,来自,根源。情,内心的真情。不由,不让人随意处置。枉,弯曲。矫枉,故意做作。

译文

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周到的周旋态。如小鸟依依,情致婉转,娇柔亲切,这就是弱态;衣着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言谈举止不加以约束,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来自于内心的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不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强干豪雄,日后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反之,即委婉柔弱又曲意谄媚,狂放不羁而又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不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不强干豪雄,这些人日后都会沦为无用的废物。情态变化不定,难于准确把握,不过只要看到其大致情形,能成才或沦为废物,也能看出个二三成。

解读

具弱态之人,性情温柔和善,平易近人,往往又爱多愁善感,“细数窗前雨滴”,缺乏阳刚果敢之气,有优柔寡断之嫌。具狂态之人,往往恃才傲物,放荡不羁,自律性差,待人处世不能把握好分寸。具疏懒态之人,眼光犀利,虽满腹经纶,但怠慢懒散,倨傲不恭。具周旋态之人,灵巧机警,待人接物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但其城府极深,近似狡诈。四种情态各有所长,这四种特征在一个人的身上多少都有体现,要善于从细小处观察。

典例阐幽

东郭垂,观态识人

人一生要经历坎坷漫长的路程,大致说来有四个时期: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老年时期。这就如同一株树,初生之时,色薄气雅,以稚气为主;生长之时,色明气勃;到茂盛之时,色丰而艳;及其老时,色朴而实。人与草木俱为天地之物,而人更集天地之灵气,少年之时,色纯而雅;青年之时,色光而洁;壮年之时,色丰而盛;老年之时,色朴而实,这就是人一生几个阶段气色变化的大致规律。人的一生不可能有恒定不变的气色,以此为准绳,就能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照,可免于陷入机械论的错误中去。

一般来讲,仁慈厚道之人,有温和柔顺之色;勇敢顽强之人,有激奋刚毅之色;睿智慧哲之人,有明朗豁达之色。

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后回后宫。卫姬一望见国君,就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您一定是要讨伐卫国。”

第二天,桓公上朝,谦和地对待管仲。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公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此知道。”

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桓公叹息说:“白天来王宫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来做工,而且不可找别人顶替。

不久,东郭垂到来,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他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臆测,所以小民私自猜测。”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

他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要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要用兵的脸色。君王叹息时所说的都与莒有关,君王所指的也是莒国的方位。小民猜测,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国唯有莒国,所以才敢说这种话。”

忍辱负重,功成身退

范雎,字叔,魏国人。他一心想在魏王手下谋一份差事,但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实在无法筹集活动费用,只好先到魏国中大夫须贾手下做事。

有一次,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一起去了。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才干,又能言善辩,就暗地里使人去见范雎,要送他一份厚礼,但是范雎坚决推辞了。须贾知道了这件事,怀疑范雎私通齐国,否则,齐襄王不可能暗地里给他那么重的礼物。

回到魏国后,须贾把这件事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听后,怒不可遏,叫人严刑拷问范雎,打得他差点断了气,肋骨被打断了,牙齿也掉了好几颗。范雎装出已经死了的样子,魏齐叫人用破席子把他包起来丢到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大宴宾客,宾客喝醉了酒,都往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天黑以后,范雎从昏迷中醒来,发现只有一个士兵守着他,他恳求士兵放了他,说以后有机会一定重重酬谢他。那人看着也不忍心,就偷偷地放了范雎。然后向魏齐报告说范雎已经死了。

后来,魏齐觉得不对劲,又派人到处找范雎。魏国人郑平安得知这个消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走了。为了躲避魏齐的追捕,范雎改名张禄。那时候,秦国使者王稽正在魏国,他得知范雎的才能,就偷偷把他带到了秦国。进入秦国境内后,车到了湖邑,看到远处有一队人马从西边奔驰而来。范雎就问是谁,得知是秦相穰侯后,因为知道穰侯讨厌说客,他就决定躲在车里不出来。过了一会,穰侯来了,问有没有带回诸侯的说客,回答说没有,穰侯就告辞走了。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很有智谋,处理事情疑心重重,他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了搜查,他肯定还会再来搜查的。”于是,范雎就跳下车从小路往前走。走了大约十多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有发现人才回去。

到了咸阳后,王稽向秦王推荐范雎,但是秦昭王并不相信他的话,让范雎住在旅店里,每天吃简陋的饭菜。就这样,范雎等待秦昭王接见一等就是一年多。当时,秦昭王已经在位三十六年,向南打到了楚国的鄢郢;向东打败了齐闵王;还有几次围困了三晋的军队。他最讨厌天下辩士,从来不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过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范雎抓住一次机会。他向秦昭王上了一道奏章,秦昭王一见非常高兴,就向王稽道歉,在离宫接见范雎。范雎进离宫时,在半路上见秦昭王坐着车子来了,他故意装作不知道,也不躲避。宦官大声吆喝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大声乱说:“秦国还有大王吗?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秦昭王听到范雎的话,急忙请他到离宫,屏退左右,单独和范雎谈话。秦昭王对范雎说:“先生有什么话要向我赐教呢?”范雎应到:“嗯嗯。”就这样请了三次,范雎就是不说话。秦昭王跪着说:“先生真的不肯教寡人吗?”范雎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和忧虑,秦昭王立即说:“我诚心向您请教。不管牵扯到谁,上至太后,下到朝廷百官,您只管毫无保留的说,不要怀疑我的诚意。”

范雎说:“秦国土地广阔,地势险要,拥兵百万,个个骁勇善战,要统治诸侯,本来是非常容易的事,可是十五年来却没有什么成就,这时因为穰侯没有忠心为秦国出谋划策,而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秦昭王问:“您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呢?”这时范雎发现周围有很多人偷听,他就不敢提太后专权的事,先谈到穰侯对诸侯的外交策略,一边注意观察秦昭王的表情说:“穰侯要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这并不是良策。齐国离秦国那么远,中间又隔着韩国和魏国,就算您出兵一举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有办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认为您最好的办法是远交近攻,先与齐国建立同盟,让离得远的齐国暂时稳定,再攻打一些临近秦国的国家。这样打下一寸是一寸,打下一尺是一尺,就能慢慢扩大秦国的领土。把韩、魏两国兼并后,齐国也就保不住了。”秦昭王点头称是说:“秦国如果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原,就全靠您远交近攻的策略了。”当下秦昭王封范雎为客卿,并听从他的计划,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

过了几年,秦昭王越来越信任范雎,又接受他的建议,不让太后参政,撤了穰侯相国一职,把穰侯、高陵君、华阳君以及泾阳君赶出国都。随后,又任命范雎为相国,把应城封给他,封号应侯。范雎当了秦国相国后,秦国人仍称他为张禄。而魏国人对此一无所知,以为范雎早死了。魏王听到秦国要向东攻打魏国的消息,非常害怕。魏相魏齐听说秦国的相国是魏国人,就让须贾到秦国求和。

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就换了一身破烂的衣服,步行到客馆去见他。须贾一见范雎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范叔原来没有死啊!”范雎说:“是啊”。须贾又问:“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范雎说:“我给别人当个使唤的人。”须贾见他落魄成这样,非常可怜他,就拿出了自己的一件粗丝袍子送给他,又留他一起吃饭。须贾随口说:“秦国的相国张禄,你知道吗?听说秦王很器重他,我想求见他,但是没有人给我引见。”范雎说:“我主人和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求见他,我带您去吧!”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坏了,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我从不出门。”范雎说:“不碍事,我可以替您向我主人借四匹马拉的大车。”

范雎回去弄来了马车,又亲自给须贾驾车,直接去秦国的相府。被府中人看见了,认识范雎的人都马上避开。须贾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奇怪。到了相府门口,范雎对须贾说:“您稍等一会,我去禀告相国。”须贾在门口等了很久,一直不见有人来传唤,就问守门人说:“范叔进去这么长时间不出来,是为什么?”守门人觉得很奇怪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坐车进来的那个人。”守门人说:“那就是我们的宰相啊!”须贾一听,才知道张禄就是范雎,吓出了一身的冷汗。于是,他袒露肩膀,跪在地上前进,请守门人向范雎请罪。范雎派人挂上大幅帐幕召了很多侍从,才叫须贾进来相见。须贾一见范雎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得罪了相国,请把我治罪。”范雎问:“你的罪状有多少?”须贾连忙说:“我的罪不计其数。”范雎说:“你有三条罪:你认为我出卖了魏国,在魏齐面前进谗言,这是第一条罪;魏齐把我扔到厕所里侮辱我你不阻止他,这时第二条罪;你喝醉了酒在我身上撒尿这是第三条罪。但是,你今天见了我,给我了这件袍子,总算还有点人情味,所以我饶你不死。”

随后,范雎向秦昭王报告了事情的原委,决定不接受魏国的求和,责令须贾回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大摆宴席,宴请所有诸侯来使,酒菜非常丰盛,却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前面放了一些草豆搅拌的饲料,让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边夹着,像喂马一样喂给他吃。又责令他说:“给我传个话给魏王,赶紧把魏齐的头送来!否则,我要血洗大梁。”

须贾回到魏国后,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赵国,躲在平原君家里。秦昭王知道后,就找借口把平原君召到秦国,软禁了他。赵王迫于秦王的压力,想交出魏齐。魏齐又逃到大梁,想借信陵君的力量逃到楚国,在得知信陵君不肯见他的消息后,一怒之下拔剑自刎了。范雎散发家里的财产,报答所有曾帮过他度过困境的人,就是给过他一顿饭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仇小怨他都必定会报复。

公元前259年,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计策,用反间计使赵国受骗,在长平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侯白起闹矛盾,就设计杀了白起,推荐郑平安领兵伐赵。结果,郑平安带着两万人投降了赵国,按照秦国的法令,被举荐的人犯了罪,举荐人也要以同样的罪名治罪。这样范雎也应该被逮捕。秦昭王为了安抚范雎,不许别人提郑平安的事,而赏赐给范雎的礼物一天比一天丰厚。又过了两年,范雎推荐做河东太守的王稽,勾结诸侯,犯法被处死。为此,范雎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

有个叫蔡泽的人了解到这种情况,就从燕国投奔秦国,劝说范雎功成身退,享受余生,免得像商鞅、吴起、白起、文种一样,虽然功高盖世,却最终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范雎认为他说的对。几天后,范雎上朝,向秦昭王推荐蔡泽。秦昭王与蔡泽谈话后很喜欢他,就封他为客卿。范雎就趁机借口有病,请求交还相印。虽然秦昭王极力挽留,但是范雎还是以病重为由辞掉了相国一职。

狐假虎威,藐视王权

唐高宗时奸臣李义府善于伪装自己,他虽奸佞,但在外表上却给人一种颇为柔顺,谦恭的感觉,与人说话总面带微笑,而把阴险狡诈和偏私嫉妒深藏于心。凡遇不顺其心者,皆加以中伤陷害。这样口蜜腹剑之人,更带有欺骗性,也更具有危险性。久而久之,朝野上下皆看清了他的真实嘴脸,称他“笑中刀”,因其阴柔而害人,故又称他为“人猫”。

李义府因得宠于高宗与武后,攘取威柄,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洛州有一女子因罪被关押在大理寺。李义府见其貌美,让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其释放,他要纳其为妾。大理寺卿段宝玄闻听此讯,立即向高宗奏明此事。高宗便命给事中刘仁轨,大理寺卿张伦审问,弄清事情真伪。李义府黔驴技穷,为了防止事情败露,便逼令毕正义自缢狱中。高宗内心明白,却装糊涂,不问其罪。侍卿史王义方明知道弹劾李义府会祸及自身甚至连累其母,但是在其母的坚决支持下,便挺身而出,上奏:“李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正义自杀,亦由畏李义府威,不由上出,渐不可长,请更加勘当!”并且当廷大声斥责李义府,李义府左顾右盼,若无其事,王义方再三斥责,李义府见高宗沉默不语,只好退下。王义方当廷宣读了弹劾李义府的奏章。高宗本想息事宁人,没想到王义方竟然揪住不放。高宗十分恼火,不但不问李义府的滥杀之罪,反而说王义方损毁大臣名誉,言辞不逊,将其贬到外州做司户。

奸佞之人大多都是贪得无厌之辈,结党营私之流。李义府也不例外。得宠的李义府,将其诸子甚至婴儿都封为官。如此荣宠豪贵,李义府仍不满足。唯贿是利,他与其妻、其母及诸子卖官鬻爵,门庭若市,足见他贪婪之至。同时李义府不惜使用各种手段培植亲信,网罗党羽,其势倾动朝野。

李义府如此得意忘形,胡作非为,自然惹起一些朝臣的不满。中书令杜正伦,乃一朝元老重臣,对李义府的所作所为深为厌倦;李义府依仗得宠,也不把杜正伦放在眼里,杜正伦便暗地与中书侍郎李有益商量,想方设法搜集李义府的罪证,然后将其除掉。不料,李义府得到消息,便来个恶人先告状,想反诬杜正伦。于是,二人在高宗面前争论不休,相互指责。高宗虽然宠幸李义府,无奈杜正伦乃太宗朝忠臣,又言之有理,然而高宗不想只处罚李义府,便各打五十大板,对双方都做了处罚;贬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为普州刺史。当时朝中舆论支持杜正伦,而武后偏袒李义府。高宗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是对杜正伦的惩罚。因为李义府本该惩处,贬为刺史就算是高抬贵手了;而杜正伦刚正的进谏弹劾佞臣,理应受赏,却也遭贬,岂不是黑白颠倒。事实也正是如此,杜正伦死在了横州,而李义府一年不到又官复原职。

显庆四年(659)八月高宗任命李义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余官封不变。这期间,朝廷内部发生了一次变故。长孙无忌因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深为武后所怨。武后想伺机陷害长孙无忌。经过一番的谋划,许敬忠诬告国舅长孙无忌乃今之奸雄,意欲谋反。于是高宗就将其舅父长孙无忌流放黔州,其子驸马都尉长孙冲等被除名,流放岭南,同时还斩杀了贬在外地的韩援,刘爽等受牵连的大臣十几个,就连中立不言的燕公于志宁也贬为荣州刺史。这是武后势力对唐朝元老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从此,朝权进一步被宫中势力所控制。经过这次变故,李义府重入朝廷也就更加的胆大妄为了。

李义府既以显贵,总觉得自己的家族世代未能列入《氏族录》是一大遗憾。应予更改,他的这一想法与武后不谋而合。因为武后家族也未能列入。于是李义府和许敬忠奏改《姓氏录》,有武后在高宗面前鼓动,自然准奏。新订的《氏族录》更名为《姓氏录》。李义府借此机会,终于跻身于名门望族了。

李义府跻身《姓氏录》,他又觉得祖先的坟墓实在寒酸,有失体面。于是李义府将其祖父改葬于永康陵旁。李义府大兴土木,示意附近各县都派人参加修建。三原县县令李孝节趁机竭力讨好李义府,私下征集众多丁夫,车牛昼夜不停的输土修筑。见三原县县令那么大张旗鼓,附近七个县的县令唯恐自己稍有怠慢得罪了李义府,都纷纷效仿李孝节。高陵县县令张敬业一向忠厚老实,迫于压力,终日劳累,活活累死在工地上。助役的有七县之多不说,就连王公以下的各级官员也都争先恐后的为其送礼,赠送安葬所需品。送葬那天高宗下诏令“御史节哭”。送葬的车马以及祭奠供帐之物,绵延七十里,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成为唐朝王公大臣未曾见过的豪华葬礼,这就是李义府贪得无厌,剥夺百姓的充分的体现,又是他权倾朝野的一次炫耀和示威。为祖父迁坟,竟有这般举动——上有高宗下诏,中至公卿送礼,下至县令供役,达此行为的能有几人?可以说,李义府的迁坟之举,既是想光宗耀祖,更是玩弄阴谋诡计的暴露。

李义府越得势就越加的钻营奸佞之道,不仅仅自己肆无忌惮,专以卖官为事。久而久之,高宗也觉得他的作为未免有些过火。劝他说,“听说你的儿子,女婿违法行事,多有过失,我已为你多加掩饰,你应该少为之。”可以说作为一国之君,这番话说得已经很客气了。然而李义府自恃有武后撑腰,揣摩众臣没有敢进谏其罪的,就勃然变色,慢慢地问:“是谁向陛下说的。”高宗说“何必问我。是你自己所为嘛!”李义府无言以对,但并未向高宗谢罪,只是慢慢退去,惹得高宗大为不悦。

恃才傲物,灾祸将至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期文学家,以学识渊博而着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所杀。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极善揣摩、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曹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曹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给大臣分吃了。大臣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杨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嬉笑,而心头却很讨厌杨修。

曹操多猜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做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第三子曹植,酷爱杨修之才,经常邀请杨修谈论古今,彻夜不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欲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密请吴质到内府商议。因为怕有人有所察觉,于是把吴质藏于竹筐之中,只说里面是绢匹,运到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直接跑来告诉曹操。曹操叫人在曹丕府内检查。曹丕慌忙告诉吴质。吴质说:“没关系,你明天真的装绢匹运进来,来迷惑他。”曹丕按他说,装着绢匹进入府中,使者搜查,果然是绢匹,回报曹操。于是曹操怀疑杨修陷害曹丕,就更加讨厌他了。

曹操想要试曹丕、曹植两人的才干。一天,叫他们俩各自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不要放他们俩出去。曹丕先到,门吏阻止,曹丕只好退回。曹植听说了,就问杨修怎么办。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住,竟斩之可也。”于是曹植按照他说的,到了城门口,门吏阻止。曹植呵斥说:“我奉王命,谁敢阻挡!”于是立斩门吏。曹操认为曹植更有才干。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杨修又曾经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只要曹操有问,曹植就依条回答。曹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曹植,曹植便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是怀疑。后来曹丕暗中买通曹植左右,偷来答教向曹操告密。曹操见了勃然大怒说:“匹夫安敢欺我!”心中暗下杀杨修之心。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所谓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装。于是军寨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去的事情的。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传唤杨修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曹操大怒:“你怎么敢造谣生事,乱我军心!”便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曹操杀了杨修,假装对夏侯惇发怒,要把夏侯惇斩首。众臣上书保奏才免夏侯惇一死,曹操斥退夏侯惇并下令第二天进兵。

第二天,曹操兵从斜谷地界的路口出来,忽然见一支军队挡住了去路,为首的大将是魏延。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曹操。曹操命令庞德出战。魏延和庞德正打得激烈的时候,曹操营寨内突然有大火出现。有士兵来报说是马超偷袭了中寨和后寨。曹操拔剑在手上说,“各位将士有后退的斩首!”众多将军奋力向前冲杀,魏延假装战败逃走。曹操于是指挥军队回头攻打马超,曹操自己骑马站在高处,看着两军对战。忽然又一支军队冲到曹操的面前,大喊:“魏延在此!”说着搭弓上箭,射中了曹操。曹操从马上翻身落下。魏延扔下弓箭拿起刀,催赶着战马冲到山坡来杀曹操。这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将军,大喊:“不得伤害我的主公!”一看,发现是庞德。庞德奋力向前,击退魏延,护送着曹操撤退。

马超已经败退了。曹操身上带着伤回到了营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两个门牙,马上命令军医救治。这时(曹操)才想起杨修的话,马上把杨修的尸身收回厚葬,随后下令撤军。

杨修虽聪明绝顶,但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说话不分主次,虽然事情都如他预见,但不知道用智慧保护自己!最后落了个冤死的下场。

为什么成大局者都喜欢研究拜读《冰鉴》?

刚柔

 作者:曾国藩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 ,此其较然易见者。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 "。内奸者 ,功名可期 。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有九八矣。

译文

 已经鉴识神骨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是五行生克的道理,道家叫做"先天种子",不足的增补它 ,有余的消泄它,使之刚柔平衡,五行如谐,盈虚损益与人的命运相通,这是在对比中就能很容易发现的信息。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仇关系 ,这种关系称为"合",而"合"又有顺合与逆合之分,如木生火、水生木,金生水,土生金,火生土,这辗转相生就是顺合。顺合之相中多会致富,但是却不会得贵,即便偶然得贵,也总是浮浮沉沉、升升降降,难于保持永久。金仇火,有时火与金又相辅相成,如金无火炼不成器的道理一样,类而推之,水与土等等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这就是逆合,这种逆合之相非常高贵。然而在上述的逆合之相中,如果是金形人带有火形之相,便非常高贵,相反,如果是火形人带有金形之相,那么年龄到了30 岁就会死亡;如果是水形人带有土形之相,便会非常高贵,相反,如果是土形人带有水形之相,那么就会一辈子孤寡无依;如果是木形人带有金形之相,便会非常高贵,相反,如果是金形人带有木形之相,那么就会有刀剑之灾,杀身之祸。至于除此之外的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都是杂凑的模式,不能归入文人的正宗理论。

 前面所说的五行,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是所谓"外刚柔"。除了外刚柔之外,还有内刚柔 。内刚柔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激动或平静的情绪和有时深、有时浅的心机或城府。遇到令人高兴的事清,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 ,其气质接近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昂扬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愚蠢"。遇到事情 ,初一考虑,看起来想得似乎很肤浅,然而一转念,想得又非常深入和精细。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 ,其气质接近于"奸诈"。凡属内藏奸诈的人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既粗鲁又愚蠢的人,刚柔皆能支配其心,使他们乐天知命,因此其寿命往往超过常人。纯奸的人--即大奸大诈者,其心能反过来支配刚柔,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内心气质也粗鲁的人,只是一味地刚,做起事未必定要半途而废。--以上这一点 ,也就是"内刚柔",往往被忽视,而且一般人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病。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而致用更可取。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慧,慧则明,明则放,放而心安,安则静,静通道。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冰鉴》

《冰鉴》是怎样一本书?

《冰鉴》,是我们国家识别人才的第一本奇书,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为我们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曾国藩的“曾氏”用人法,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

正是因为曾国藩熟谙相人识人用人的方法,使他在咸丰过世、肃顺倒台的时候,不但没有受牵连,反而升为两广总督;没有使一向亲满排汉的清朝廷削弱他的兵权;没有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步入“兔死狗烹”的后尘。并且,成为清代文臣封武侯(勇毅侯)的第一人。

识别人才的三个层次

无论你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要了解一个人,看透一个人,甚至看穿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学习了《冰鉴》,看明白一个人就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了解一个人,一共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一个人的识人能力。

第一个层次就是明白这个人是谁?也就是知道这人性别、年龄、相貌、简单经历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第一阶段的识别人。

第二个层次就是了解这个人的气质,就是他的言谈举止。这属于这个人能力的范围,我们平常人了解需要和这个人一起交往甚至一起共事才能够了解。

第三个层次就是看到这个人内心世界是善还是恶,比如你培养了一个人,到最后反而是害你的人,这种人你完全可以早点儿看明白他。学了《冰鉴》一眼就可以看透一个人。

成大局者一定要学《冰鉴》

曾国藩相术秘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寿夭看脚踵。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学习《冰鉴》的作用

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

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

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

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喜欢记得关注本号)

原文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二见全,大物也;得一亦贵。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刚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阴骘纹见于阴雨阴雨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子贵;杂路不在此格。

注释

(1)科名,古代读书人科举考中后取得的功名。

(2)阴骘,这里指积善积阴功。

(3)大物,不同一般的人物、人才。

(4)格,格局、模式。

译文

人的形貌有清、古、奇、秀的分别,这四种形貌看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必须通过科名星和阴骘纹去辨别。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这段时间也可随时看见。阴骘纹和科名星这两样都俱备的话,将来会成为大人物。能够得到其中一样,也会富贵。科名星显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有时会出现,有时又隐藏不现,形状有时像钢针,有时如小球,是一种红光紫气,在喝酒之后和发怒时容易看见。阴骘纹出现在眼角之处,遇到阴天或下雨天便能看见,像三股叉的样子,在人快要睡着的时候最容易看见。有科名星者,少年时就会发达荣耀。有阴骘纹者,发迹的时间要晚一些。两者都没有的话,前程就别问了。另外,阴骘纹若现于咽喉部位,主人喜得贵子。若阴骘纹出现在其他部位,则不能这样断定,也就是不一定会得贵子。

解读

与人观相,除了常见的格局,也就是我们按常理可以判断的容貌外,也会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初见是一种认识,深度了解又是另一种情形。今人把相学等视为封建迷信,不足信,其实这是犯了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错误。现代科学用实证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是无法用科学实证的。人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认识人的命运,没有宗教的精神,没有前生今世因果的概念,很多是讲不通的。《神相铁关刀》有“相前世因果秘诀”:凡是人形貌清奇古朴,气质清高性格善良,言语有根据讲道理,有山林的乐趣,此为前世修行之人。形貌古怪,举止阴险毒辣,言语涉及*邪,心中有杀伐之气,此类人前世为精灵。形貌潇洒,举动风雅,性聪慧气质温和,有修炼之心,此类人前世为神仙。形貌秀丽,举动严肃,心性机灵聪明,有虹霓之志,此类人前世为星君曜官。形貌奇异,举动急速,性聪慧于俏丽,属于好色贪*之人,这是前世花妖托生,必定没有厚福的相格。所以多会夭折,为人不贞。俗话说红颜薄命,就是指这一类人。既然今世的面相是由前世的行为所致,那么今生的行为是否会在面相上体现出来呢?这就是本章所讲的问题。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这里的“清、古、奇、秀”之说,多为学习者疏忽,直接理解为相貌的清秀、古朴、奇伟、秀致,一带而过。《太乙照胆经》对这四种形貌根据历史人物进行解读,将人的形貌分为四类,这种分别和我们常见的相书有不同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我们在观相的时候,有真也有假。要看精、气、神。

清,指形貌清奇。(形神)这种人的面相和神情给人一种清而不浊的感觉,其五官清晰,仪表非凡,其举止优雅,气质清新超凡脱俗,这样的容貌一般在文人和艺术家身上比较多见。与之相反的假“清”,这种人寒酸刻薄,故作斯文,开口引经据典,舞文弄墨,因其内心龌龊,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一副自以为是的面孔。当今社会这样文人或艺术家很多,一见你便是表现自己如何被达官显贵的认可,便说自己的一篇文章、一副画、一副字能卖多少钱。

古,形貌古朴。这种古相之人,是指那些形神敦厚朴实的人,比如神足的学识渊博之士和神不足的劳动者。神足之“古”,风度自然,其见多识广,才高八斗。这种人出仕则为社会名流,能兼济天下;处世则是名宿隐士,独守其贞,穷则独善其身之人。孔子的相就属于“古”,形容他“面如蒙魌(q,古同“”,古代驱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与之相反的假“古”,这种人言谈举止让人感觉是学富五车,甚至因为胸藏才华不合时局,其举止甚至令人费解,思维怪异,故作深沉,心浮气躁。

奇,也称“怪”,形状奇特、怪异。这种人的面相比较奇特少见,不同于一般人。其形貌怪异,异于常人。这种人的某一部分长得怪怪的,比如眼睛非常细小,眼眶又异常突兀,显得眼窝深陷,一副怪相。再比如有的人嘴唇肥厚,还往外翻。从另一角度看,有怪相的人必定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所以常说人不可貌相。苏小妹前额凸出,典型怪相,却是个奇才之女。奇相之人,进可以出将入相,退可以超凡入圣,文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安邦定国之功。比如纪晓岚、刘罗锅。与之相反的假“奇”之人,其喜欢装模作样,走路大摇大摆,表情不可一世。

秀,神情秀美。神秀之人,气质和祥,眉清目秀,眉宇间有怡人的神采。这种人一见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但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美丽。如像女人一样秀美的男人,给人清秀清新之感。清秀之人多从事演艺、技艺类职业。与之相反的假“秀”,其人浓妆艳抹,描眉画眼,故作矜持,雄性雌声,我们经常见的二姨子男人。

有了这四种特点的人,成功的人必定要神清气足,否则就不能为好相。具有“清、古、奇、秀”形貌特点的人,凡是得其真者,必定在事业上大展宏图,若分辨其成就,本章提出了“科名星”与“阴骘纹”,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辨别的。“科名星”是先天的,一个人是否能取得功名或者有多大的作为,实际上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的道理,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命运就是这样。“阴骘纹”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修行和积德行善而形成的,这就告诉我们命运在努力的前提下还是可以改变的。为了理解“科名星”与“阴骘纹”,我们先通过《太乙照胆经》了解一下“学堂”的概念。

学堂,面相上分为看堂、诵堂和听堂。眼为看堂,口为诵堂,耳为听堂。这里指做学问要通过眼睛看,口诵,耳朵听。另外还有天中骨、左颧骨和右颧骨为三辅学堂,给三学堂助力。一个人三学堂都生得好,其人是个读书天才,能挣得功名。如果学堂有一处生得好,也能显贵。若没有一处生得好,一生只能劳劳碌碌,没有成就。对于三学堂的具体要求,学者可参阅传统相书。通过学堂判断一个人成就的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局。又将面部细分为十二学堂,分为上四局、中四局、下四局。此处我们仅介绍上四局:文贵、禄贵、聪贵、天印。

文贵学堂,是看一个人的眼睛。眼睛要生得秀美而修长,黑珠黑得深邃,眼白白净,眼波流转。再加上眼下卧蚕处有肉微微隆起,这样的眼睛有神气,光彩透现,眼下卧蚕更是福气和贵气的象征。其人会文章盖世,声誉高贵。

禄贵学堂,是看人的耳朵。耳朵要色泽白里透红,耳形圆厚,不能尖小或者缺口,耳朵柔软,耳垂丰厚。具有这种耳朵的人,一生衣食无忧,官运平顺,财禄丰厚,其富贵非常人可比。

聪贵学堂,是看耳门前二分处。这一部位主管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必须平满,润泽而清明,不能凹陷或者有纹痕。若这里还透出一种类似珍珠的莹润光泽,则其人有先天禀赋,能取得名闻天下之贵。

天印学堂,是看人的眉心印堂。这一处宜宽阔,一般会有一二指宽,若有三指宽更好。印堂必须平满如镜,没有纹痕,毫毛不杂乱,没有昏暗的气色。如果有异光,或者中间有纹并且有异气,代表此人在文章创作上很有成就,必定会名满天下。

这个“天印学堂”所出现的异光或者异气,就是本章所说的“科名星”。科名,是古代读书人科举考中后取得的功名,分为生员(俗称秀才)、举人与进士三级,分别是通过童试、乡试、会试三级科举考试而取得的。这里用星来冠名,是说“科名星”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阴骘纹,又称阴德纹,是人后天在面部出现的纹路。人心里所想,然后付诸于行动,其轨迹必然通过脸上的纹路留下痕迹,因此人的面部所有纹路都是有含义的,也就是你的所作所为的符号记录。广义上说,人的面部纹路都是阴骘纹。《水镜神相》归纳为三十六阴骘部位,如双眼、天中、天庭、天门、天府、山根、年寿、准头、法令、地阁、眉角、命门;天仓、印堂等。本章所说的阴骘纹,特指泪堂部位的纹路,又称卧蚕。因卧蚕为子女宫,子女的多寡及贤肖与否要看此处,古人有为儿孙积德行善的说法,所以此处指阴德纹最明显的地方。

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古人认为,人的青年期从十三岁开始,壮年期至三十九岁为界限。科名星在这段时间能“随时而见”,是强调科名星是天生的和主年少时的荣辱。这句话是说: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看见。

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九岁至四十六岁,是一个人的成熟阶段,见识增加了,修养更深了,因此,会有阴骘纹的出现,这是其一。其二,就是阴骘纹是后天靠积德修道而成以及它主“迟发”。所以,十九岁与四十六岁,相对科名星的十三岁与三十九岁要晚一些。这句话是说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看到。

二者全,大物也。二者,指的是科名星和阴骘纹。大物,不同一般的人物、人才。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同时具有科名星和阴骘纹的话,那么,将来此人必定不是一般的人物。

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科名星是一种光气,常出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这个部位,有时能显现,有时又隐藏起来而看不见。它有时像钢针,有时像小球,在饮酒之后和发怒之时,容易看见(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气血冲动,所以易见)。

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假寐,指似睡非睡的状态。因阴骘纹细小,只有在皮肤松弛时,才容易看见,所以说“阴雨”和“假寐”时易见。这句话是说阴骘纹出现在眼角这部位,形状如三股叉,遇阴雨天或人似睡非睡时容易看见。

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科名星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所以主“早荣”。而阴骘纹是靠后天人的修养、行善、积德所养成,所以到一定年纪才出现,主“迟发”。这句话是说,有科名星的人在年轻时就会发达荣耀,有阴骘纹的人发达的时间要迟一些。

杂路不在此格。杂路,指阴骘纹不在咽喉部位,而在其他部位。格,格局、模式。此格,指的是“见于喉间”、“主生贵子”。这句话是说:阴骘纹如果生在其他部位,则不属于“生贵子”这个格局,也就是不一定会生贵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号)



如何理解曾国藩的《冰鉴》

《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冰鉴》与《挺经》皆是曾国藩吐尽毕生的心血于临终前写成的“压案之作”。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曾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该书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深受读者青睐。

为什么成大局者都喜欢研究拜读《冰鉴》?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学而致用更可取。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慧,慧则明,明则放,放而心安,安则静,静通道。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冰鉴》

《冰鉴》是怎样一本书?

《冰鉴》,是我们国家识别人才的第一本奇书,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为我们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曾国藩的“曾氏”用人法,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

正是因为曾国藩熟谙相人识人用人的方法,使他在咸丰过世、肃顺倒台的时候,不但没有受牵连,反而升为两广总督;没有使一向亲满排汉的清朝廷削弱他的兵权;没有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步入“兔死狗烹”的后尘。并且,成为清代文臣封武侯(勇毅侯)的第一人。

识别人才的三个层次

无论你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要了解一个人,看透一个人,甚至看穿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学习了《冰鉴》,看明白一个人就是相对简单的事情。了解一个人,一共有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一个人的识人能力。

第一个层次就是明白这个人是谁?也就是知道这人性别、年龄、相貌、简单经历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完成第一阶段的识别人。

第二个层次就是了解这个人的气质,就是他的言谈举止。这属于这个人能力的范围,我们平常人了解需要和这个人一起交往甚至一起共事才能够了解。

第三个层次就是看到这个人内心世界是善还是恶,比如你培养了一个人,到最后反而是害你的人,这种人你完全可以早点儿看明白他。学了《冰鉴》一眼就可以看透一个人。

成大局者一定要学《冰鉴》

曾国藩相术秘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寿夭看脚踵。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学习《冰鉴》的作用

反躬自省者读之,可以知运命!

心系天下者读之,可以成大局!

淡然自处者读之,可以明清浊!

游戏人间者读之,可以正进退。

(喜欢记得关注本号)

原文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二见全,大物也;得一亦贵。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刚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阴骘纹见于阴雨阴雨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子贵;杂路不在此格。

注释

(1)科名,古代读书人科举考中后取得的功名。

(2)阴骘,这里指积善积阴功。

(3)大物,不同一般的人物、人才。

(4)格,格局、模式。

译文

人的形貌有清、古、奇、秀的分别,这四种形貌看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必须通过科名星和阴骘纹去辨别。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这段时间也可随时看见。阴骘纹和科名星这两样都俱备的话,将来会成为大人物。能够得到其中一样,也会富贵。科名星显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有时会出现,有时又隐藏不现,形状有时像钢针,有时如小球,是一种红光紫气,在喝酒之后和发怒时容易看见。阴骘纹出现在眼角之处,遇到阴天或下雨天便能看见,像三股叉的样子,在人快要睡着的时候最容易看见。有科名星者,少年时就会发达荣耀。有阴骘纹者,发迹的时间要晚一些。两者都没有的话,前程就别问了。另外,阴骘纹若现于咽喉部位,主人喜得贵子。若阴骘纹出现在其他部位,则不能这样断定,也就是不一定会得贵子。

解读

与人观相,除了常见的格局,也就是我们按常理可以判断的容貌外,也会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初见是一种认识,深度了解又是另一种情形。今人把相学等视为封建迷信,不足信,其实这是犯了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错误。现代科学用实证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是无法用科学实证的。人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认识人的命运,没有宗教的精神,没有前生今世因果的概念,很多是讲不通的。《神相铁关刀》有“相前世因果秘诀”:凡是人形貌清奇古朴,气质清高性格善良,言语有根据讲道理,有山林的乐趣,此为前世修行之人。形貌古怪,举止阴险毒辣,言语涉及*邪,心中有杀伐之气,此类人前世为精灵。形貌潇洒,举动风雅,性聪慧气质温和,有修炼之心,此类人前世为神仙。形貌秀丽,举动严肃,心性机灵聪明,有虹霓之志,此类人前世为星君曜官。形貌奇异,举动急速,性聪慧于俏丽,属于好色贪*之人,这是前世花妖托生,必定没有厚福的相格。所以多会夭折,为人不贞。俗话说红颜薄命,就是指这一类人。既然今世的面相是由前世的行为所致,那么今生的行为是否会在面相上体现出来呢?这就是本章所讲的问题。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这里的“清、古、奇、秀”之说,多为学习者疏忽,直接理解为相貌的清秀、古朴、奇伟、秀致,一带而过。《太乙照胆经》对这四种形貌根据历史人物进行解读,将人的形貌分为四类,这种分别和我们常见的相书有不同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我们在观相的时候,有真也有假。要看精、气、神。

清,指形貌清奇。(形神)这种人的面相和神情给人一种清而不浊的感觉,其五官清晰,仪表非凡,其举止优雅,气质清新超凡脱俗,这样的容貌一般在文人和艺术家身上比较多见。与之相反的假“清”,这种人寒酸刻薄,故作斯文,开口引经据典,舞文弄墨,因其内心龌龊,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一副自以为是的面孔。当今社会这样文人或艺术家很多,一见你便是表现自己如何被达官显贵的认可,便说自己的一篇文章、一副画、一副字能卖多少钱。

古,形貌古朴。这种古相之人,是指那些形神敦厚朴实的人,比如神足的学识渊博之士和神不足的劳动者。神足之“古”,风度自然,其见多识广,才高八斗。这种人出仕则为社会名流,能兼济天下;处世则是名宿隐士,独守其贞,穷则独善其身之人。孔子的相就属于“古”,形容他“面如蒙魌(q,古同“”,古代驱疫鬼时扮神的人所戴的面具。)”。与之相反的假“古”,这种人言谈举止让人感觉是学富五车,甚至因为胸藏才华不合时局,其举止甚至令人费解,思维怪异,故作深沉,心浮气躁。

奇,也称“怪”,形状奇特、怪异。这种人的面相比较奇特少见,不同于一般人。其形貌怪异,异于常人。这种人的某一部分长得怪怪的,比如眼睛非常细小,眼眶又异常突兀,显得眼窝深陷,一副怪相。再比如有的人嘴唇肥厚,还往外翻。从另一角度看,有怪相的人必定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所以常说人不可貌相。苏小妹前额凸出,典型怪相,却是个奇才之女。奇相之人,进可以出将入相,退可以超凡入圣,文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安邦定国之功。比如纪晓岚、刘罗锅。与之相反的假“奇”之人,其喜欢装模作样,走路大摇大摆,表情不可一世。

秀,神情秀美。神秀之人,气质和祥,眉清目秀,眉宇间有怡人的神采。这种人一见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但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美丽。如像女人一样秀美的男人,给人清秀清新之感。清秀之人多从事演艺、技艺类职业。与之相反的假“秀”,其人浓妆艳抹,描眉画眼,故作矜持,雄性雌声,我们经常见的二姨子男人。

有了这四种特点的人,成功的人必定要神清气足,否则就不能为好相。具有“清、古、奇、秀”形貌特点的人,凡是得其真者,必定在事业上大展宏图,若分辨其成就,本章提出了“科名星”与“阴骘纹”,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辨别的。“科名星”是先天的,一个人是否能取得功名或者有多大的作为,实际上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的道理,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命运就是这样。“阴骘纹”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修行和积德行善而形成的,这就告诉我们命运在努力的前提下还是可以改变的。为了理解“科名星”与“阴骘纹”,我们先通过《太乙照胆经》了解一下“学堂”的概念。

学堂,面相上分为看堂、诵堂和听堂。眼为看堂,口为诵堂,耳为听堂。这里指做学问要通过眼睛看,口诵,耳朵听。另外还有天中骨、左颧骨和右颧骨为三辅学堂,给三学堂助力。一个人三学堂都生得好,其人是个读书天才,能挣得功名。如果学堂有一处生得好,也能显贵。若没有一处生得好,一生只能劳劳碌碌,没有成就。对于三学堂的具体要求,学者可参阅传统相书。通过学堂判断一个人成就的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局。又将面部细分为十二学堂,分为上四局、中四局、下四局。此处我们仅介绍上四局:文贵、禄贵、聪贵、天印。

文贵学堂,是看一个人的眼睛。眼睛要生得秀美而修长,黑珠黑得深邃,眼白白净,眼波流转。再加上眼下卧蚕处有肉微微隆起,这样的眼睛有神气,光彩透现,眼下卧蚕更是福气和贵气的象征。其人会文章盖世,声誉高贵。

禄贵学堂,是看人的耳朵。耳朵要色泽白里透红,耳形圆厚,不能尖小或者缺口,耳朵柔软,耳垂丰厚。具有这种耳朵的人,一生衣食无忧,官运平顺,财禄丰厚,其富贵非常人可比。

聪贵学堂,是看耳门前二分处。这一部位主管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因此必须平满,润泽而清明,不能凹陷或者有纹痕。若这里还透出一种类似珍珠的莹润光泽,则其人有先天禀赋,能取得名闻天下之贵。

天印学堂,是看人的眉心印堂。这一处宜宽阔,一般会有一二指宽,若有三指宽更好。印堂必须平满如镜,没有纹痕,毫毛不杂乱,没有昏暗的气色。如果有异光,或者中间有纹并且有异气,代表此人在文章创作上很有成就,必定会名满天下。

这个“天印学堂”所出现的异光或者异气,就是本章所说的“科名星”。科名,是古代读书人科举考中后取得的功名,分为生员(俗称秀才)、举人与进士三级,分别是通过童试、乡试、会试三级科举考试而取得的。这里用星来冠名,是说“科名星”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阴骘纹,又称阴德纹,是人后天在面部出现的纹路。人心里所想,然后付诸于行动,其轨迹必然通过脸上的纹路留下痕迹,因此人的面部所有纹路都是有含义的,也就是你的所作所为的符号记录。广义上说,人的面部纹路都是阴骘纹。《水镜神相》归纳为三十六阴骘部位,如双眼、天中、天庭、天门、天府、山根、年寿、准头、法令、地阁、眉角、命门;天仓、印堂等。本章所说的阴骘纹,特指泪堂部位的纹路,又称卧蚕。因卧蚕为子女宫,子女的多寡及贤肖与否要看此处,古人有为儿孙积德行善的说法,所以此处指阴德纹最明显的地方。

科名星,十三岁至三十九岁随时而见。古人认为,人的青年期从十三岁开始,壮年期至三十九岁为界限。科名星在这段时间能“随时而见”,是强调科名星是天生的和主年少时的荣辱。这句话是说: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看见。

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九岁至四十六岁,是一个人的成熟阶段,见识增加了,修养更深了,因此,会有阴骘纹的出现,这是其一。其二,就是阴骘纹是后天靠积德修道而成以及它主“迟发”。所以,十九岁与四十六岁,相对科名星的十三岁与三十九岁要晚一些。这句话是说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看到。

二者全,大物也。二者,指的是科名星和阴骘纹。大物,不同一般的人物、人才。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同时具有科名星和阴骘纹的话,那么,将来此人必定不是一般的人物。

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发怒时易见。科名星是一种光气,常出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这个部位,有时能显现,有时又隐藏起来而看不见。它有时像钢针,有时像小球,在饮酒之后和发怒之时,容易看见(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气血冲动,所以易见)。

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假寐,指似睡非睡的状态。因阴骘纹细小,只有在皮肤松弛时,才容易看见,所以说“阴雨”和“假寐”时易见。这句话是说阴骘纹出现在眼角这部位,形状如三股叉,遇阴雨天或人似睡非睡时容易看见。

得科名星者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科名星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所以主“早荣”。而阴骘纹是靠后天人的修养、行善、积德所养成,所以到一定年纪才出现,主“迟发”。这句话是说,有科名星的人在年轻时就会发达荣耀,有阴骘纹的人发达的时间要迟一些。

杂路不在此格。杂路,指阴骘纹不在咽喉部位,而在其他部位。格,格局、模式。此格,指的是“见于喉间”、“主生贵子”。这句话是说:阴骘纹如果生在其他部位,则不属于“生贵子”这个格局,也就是不一定会生贵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号)

关于“曾国藩冰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709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