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关于刘少奇人物事迹简介:国民经济(陈国星个人资料简介,陈星个人资料)

关于刘少奇人物事迹简介:国民经济(陈国星个人资料简介,陈星个人资料)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6-07    点击:  481 次

关于刘少奇人物事迹简介:国民经济

网上有关“关于刘少奇人物事迹简介:国民经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国星个人资料简介,陈星个人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去南方视察,刘少奇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为了研究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刘少奇于3月下旬在中南海西楼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他在会上提出,当前国民经济是处在一种很不平常的时期,即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的措施。会议同意陈云在会上作的《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讲话,并决定成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由陈云出任组长,统一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196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召集工作会议,确定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案。会议在刘少奇主持下,讨论通过《中央财经小组关于讨论1962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下决心对国民经济作大刀阔斧的调整。会上确定了几项重大举措:(1)坚决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在1961年已经下放1000万城市人口的基础上,1962年再下放1200万人。(2)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1962年基本建设投资由384亿元减为67亿元,施工项目减少2/3以上。(3)缩短工业战线,关、停、并、转一大批企业。1962年绝大多数重工业生产指标比原计划分别降低5%~20%。(4)调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增加农业生产和日用品生产,保证市场供应。会后,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全面铺开,并且很快见效。当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复苏,农业生产比上年增长6.2%,刹住了3年连续下跌的势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消灭了连续4年的赤字。

1963年7月,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准备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的调整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但在农村等方面仍没有恢复到历史水平,还要花很大的力量解决吃穿用问题,必须用一段时间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当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确认了这一方针,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调整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推迟3年开始。

从196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5年初,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

陈国星个人资料简介,陈星个人资料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人。时任中共中央局委员、全国铁路工会总书记的王荷波参与组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由于叛徒出卖,起义惨遭失败。中共驻国民党党团副书记杨匏安公开呼吁惩治杀人凶手,罢免蒋介石的职务。当时,在国民党党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员面临诸多诱惑,党内也不断出现投敌叛变等情况,因此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人深感创设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势在必行。王荷波、杨匏安、何梦兰等人开始为监督机构的创立而四处奔走,积极筹备。同年4月下旬,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由王荷波、杨匏安等10名同志为委员的中央监察委员会。随后,王荷波、杨匏安相继奔赴新的战场,继续革命。

1927年10月,王荷波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杨匏安也于1931年惨遭敌人杀害。中央监察委员会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10名委员和候补委员都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先后有8名成员为革命英勇牺牲,却无一人叛党投敌,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党旗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我姓陈,什么陈怎么介绍?

1.陈国星(Guoxing Chen),1956年5月18日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京**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

2. 1987年,执导个人第一部作品《山魂霹雳》,获得广电部**局的表扬及铁道部的特殊表彰。

3.1988年,独立执导爱情剧《城市的脚步》。

4.1992年,执导喜剧片《临时爸爸》和爱情片《离婚大战》。

5.1994年,执导剧情片《一家两制》,该片获得1994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6.1995年,凭借传记片《孔繁森》获得第16届**“金鸡奖”特别奖。

7.1996年,执导故事片《黑眼睛》,该片获得第18届中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8.1998年,拍摄50周年献礼片《横空出世》。

9. 2001年,拍摄剧情片《聊聊》。

10.2005年,为了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执导历史片《风起云涌》。

11.2007年,拍摄爱情片《大工匠》。

12.该片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 。

13.2010年,执导传记片《第一书记》,该片获得第14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14.2011年,和王小列联合执导灾难片《冰雪11天》,该片获得北京国际**节国内展映单元中国新片提名。

15.2015年,执导传记片《邓小ping登黄山》。

我姓陈,耳东陈,陈胜的陈。

历史上陈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西汉名相陈平;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唐朝诗人陈陶;南宋思想家陈亮;明朝画家陈洪绶;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老陈云,元帅陈毅,数学家陈景润,历史学家陈寅恪、陈述、陈垣等等。

简介。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在2018年排名第5位,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1、杨开慧

杨开慧, 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人!”

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2、夏明翰

夏明翰(1900-1928)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县人,中共党员。1920年秋,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夏明翰来到长沙,结识了毛泽东。1921年冬,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

入党后,在长沙从事工人运动,参与领导了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1924年,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负责农委工作。他十分注意培养农运干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为湖南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

1926年2月,被党调往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长沙马日事变后的严重白色恐怖中,1927年6月,受党派遣回湖南任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同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参与发动秋收起义。

1928年初,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协助省委书记郭亮参与省委领导工作。由于叛徒出卖,同年3月18日被敌人逮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敌人押送到汉口余记里刑场。

当敌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遂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英勇就义,年仅28岁。

3、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应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

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很戳其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状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性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忙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

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的珠河县处死“示众”。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

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职责,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正因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这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期望不好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

4、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际,被国民政府军统于渣滓洞监狱所杀并毁尸。

5、王德三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 。云南祥云人。先后就读于大理中学、昆明成德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1926年春赴广州到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同年冬兼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留守处政治训练班主任。

1928年夏赴苏联莫斯科,6、7月出席中国***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曾被选入大会组织、宣传、军事等委员会并在大会上发言。

成立中共云南省委,被选为省委书记。他是云南农民武装起义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因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12月31日于昆明英勇就义。

奉献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奉献的人物事迹: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着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诺贝尔的永恒奉献: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

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4、达尔文心系造福事人类:达尔文的后半生体弱多病,仍然坚持实验和着书。他曾说:对于科学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病逝。他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曾不断地追随科学,并且把我的一生,献给了科学,我相信我这样倚靠是正确的,所以不会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使人类得到直接的好处。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达尔文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

5、两弹元勋——邓稼先:18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历史风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关于“关于刘少奇人物事迹简介:国民经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633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