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意思(包公断案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

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意思(包公断案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26    点击:  130 次

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包公断案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铁面无私。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铁面无私,因为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铁面无私用来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秉公执法。包公断案铁面无私是一句逻辑推理式的歇后语,在生活中运用广泛,比如:班主任了解了自己儿子和同学的矛盾后,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的批评了自己的儿子。

包公断案歇后语的下一句是什么

包公断案的下一句是铁面无私。这是一句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铁面无私。根据查询中国文学网显示,包拯是北宋名臣,为人廉洁公正,铁面无,因此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铁面无私。歇后语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包公断案的歇后语 包公简介

1、包公断案的歇后语: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2、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人理不认人。

根据查询百度文库显示,包公断案歇后语: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包公办案——铁面无私;包拯的告示--开诚布公;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包公搽粉——表面一层;包拯升堂——尽管直说。意思是:包公断案一样公正严明,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徇私枉法,认理不认亲。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中国北宋政治家。包拯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身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

包公断案一一歇后语

包公断案的歇后语是: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包拯为官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断案如神,体恤民众,被人们称为“包青天”。

其他歇后语:

1、发出去的信——收不回了;

2、蚊子叮象——碰到大头;

3、送走客人才来做午饭——吝啬鬼;

4、蚊虫叮牛角——无济于事;

5、虫子掉在糨糊盆里——动弹不得;

6、扁担没扎——两头打;

7、竹刺扎着猴屁股——坐立不安;

8、利刀砍黄鳝——一刀两断。

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包公断案下一句歇后语是:铁面无私。包拯是北宋人,28岁考取进士,步入仕途。曾当过知县、州官、府尹,出使过契丹,还在财政、监察部门担任要职,官至宰辅。因为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而铁面无私是指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近义词:明镜高悬、大公无私。反义词:结党营私。

关于包公歇后语精选

1、白脸媳妇当包公——清官

2、包公折包勉——正人先正己

3、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4、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5、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6、开封府里的包公——铁面无私

7、包公河的藕——无丝,无私

8、包青天断案——冇得倾

9、包公打銮驾——公事公办

10、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11、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关于“包公断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523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