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什么是正义,解读《理想国》第2卷(《理想国》读书笔记第二卷)

什么是正义,解读《理想国》第2卷(《理想国》读书笔记第二卷)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24    点击:  185 次

什么是正义,解读《理想国》第2卷

网上有关“什么是正义,解读《理想国》第2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理想国》读书笔记第二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爱学习的飞哥

‖?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

上次给大家解读了第一卷,我们的苏哥分别回应了当时社会流行四种错误的正义观,但是他并没有使在场的人真正信服,到了第二卷,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分别站了出来,向苏格拉底提出了挑战。

我个人认为格劳孔的挑战非常精彩,无论在思想、逻辑还是文学角度看,堪称一绝。下面我重点说说他是怎样提出他的观点的:

1、格劳孔的三种善

首先,格劳孔划分了三种善(一种伦理术语,意思是好的东西)。他认为 第一种善 是之所以我们选择它是因为它自身的好而不是出于其后果。怎么理解,比如说去音乐会,我们选择听音乐是由于音乐本身这件事是一件乐事,所以我们选择了它。

第二种善 是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自身的好,也是由于其后果。比如,知识,健康就属于这种善。

第三种善 是我们选择它是因为它的结果好,而不是由于其自身好,比如我们为了减肥,是因为看重减肥的后果,而不是因为减肥这件事是乐事。

格提出了三种善后,问苏格拉底: 正义如果是一种善,那是哪一种善 ? 苏明确表示是第二种,我们选择正义,是因为欲求自身,也由于欲求其结果。

但是 格却认为,社会上的人都认为是第三种,即把追求正义不是因为正义自身,而是因为行正义可以得到好处,如声名等。

然后我们看到格针对第三种善发表很长的讲话,这个讲话很精彩,我们来看看他的意思。

格的讲话有三部分:

A、提出社会契约论的雏形。 格认为要说明正义,必须了解其产生。由于人都是自私的,为什么自私的人愿意接受一套道德系统并生活其中?为什么理性的人选择一套正义的秩序,而不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不正义秩序呢(这与罗尔斯分析问题有点相同,罗尔斯也认为正义是一种善,只要制度侵犯这种善,无论它多么完美,都要改正。罗尔斯是当代最伟大政治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格认为,虽然行不正义往往会受益,但是由于人自身的能力非常有限,人在交往中既能尝到做不正义之事带来的甜头,也尝过别人实行不正义导致自己尝到苦头,而且苦头永远比甜头要多得多。两种后果体验之后,人们觉得有必要大家订立一种契约或者法律,既不得不正义之惠,也不吃不正义之亏。

这样,正义就意味着遵守法律。大家还记得第一卷种色拉叙马库斯的观点吗?他认为正义是强权的利益,人们遵从法律实际统治者受益。但是对于格劳孔来说,这里的遵守法律更多表现为弱者的利益。因为人们只有遵守法律,才能避免不正义的带来的恶果。

格劳孔的社会契约论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霍布斯、卢梭、洛克,甚至是罗尔斯。所以社会契约论一直以来是西方的传统。本人认为社会契约论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比我们中国,我们从来不会有社会契约论的内容,所以,我们不会追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政权是怎么来的,最终的结果只是解释天赋君权,把政权神秘化,甚至“庙堂”是不可触摸的。其结果不过是一个专制的社会吧。西方人会追问社会、政权产生的根源,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一个共和、民主的社会。这是我认为社会契约论最大的意义。

B、拥有超人的能力的人,必然作恶。 格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行不正义的事不被受罚,那么就没有人行正义。所以,人们行正义是因为其结果,而不是正义自身。然后他说了一个故事说明这个观点。

他说:有一个牧羊人叫盖奇斯,某天他得到一枚戒指,这枚戒指拥有巨大的能力,只要戒指往内转就会让人变成隐身人,盖拥有这个戒指后,做了很多坏事,因为没有人可以惩罚他,他甚至杀了国王,自己当上了国王。

对于格来说,当你拥有一枚这样的戒指,不管你是正义的人还是不正义的人,都会行不正义的事。所以,对于拥有超能力的人,不管他是否是好人,结果都是作恶的,道德没有约束力。

C、正义并不吸引人,人们选择正义是因为其结果。 格劳孔给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假设行正义和不行正义的后果都消除掉后,我们再去比较。如果把后果去掉,那么我们还是行正义只有一个可能,那是正义本身是值得追求的(可欲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正义的人做了很多坏事,由于不考虑结果,即他从来不被抓住,那么他就会从行不正义中获得最大的好处。所以,只有是正常的人,都会选择不正义的生活。人们选择正义,不是因为正义吸引人,而是其结果。

当格劳孔讲完这三个观点后,阿德曼托斯补充说:做父亲的告诉儿子,做人必须正义。但是这种告诫并不是赞扬正义本身,而是为了得到正义的好名声,有了好名声,就能得到各种好处。诗人歌颂正义和善恶报应,但人们只看到不义之徒享尽荣华富贵,他只需要拿出一部分钱做慈善,就可以有一个好名声。

阿德曼认为苏格拉底这么聪明,雅典最有智慧的人,肯定又给他一个答案:正义和不正义本身到底是什么?他们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的提出,无论是谁,都是难以回答的,假如是你,你想想你可以怎么回答?那么对于当时最有智慧的人,我们且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回答的。

苏哥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这个问题不容易谈,需要敏锐的目光。如果我们观察一个小的物体比较费劲,那么我们先观察大的。所以,我们的柏拉图笔锋一转,从 个人正义立马转到了城邦正义 上去了。

苏先考察城邦的正义,然后再在个人身上考察,这叫先由大见小。

在其余的第二卷,苏格拉底给我们详细分析了一个城邦的来源,即有哪些人组成,他着重考察了一个护卫者的教育问题。

之所以要建立城邦,是因为每个人不能但靠自己达到自足,人们生活有多种需求,但由于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都只适合一种工作,所以人们必须相互合作,相互交换,共同生活。于是,城邦就出现人的分工(注意,分工理论从这里开始的),商人、艺术家,护卫者(军人)等。军人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勇敢正直,受到严格训练,他们和狗的品质一样,对敌人凶猛,对朋友和善。那么军人需要接受什么教育呢?苏认为,军人要先教他们音乐,培养正义感,然后叫他们体操,培养其勇敢品行。对待文学,主张文学要经过审查,消除文学上的虚伪和对神的不尊重,以免毒害军人的优良品性。

对于苏格拉底的关于分工(每个人根据天性只适合一种工作),训练军人等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某种专制主义的影子,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应该那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每一时代的人都有历史的局限,就算是像苏格拉底这么智慧的人。就好像我们今天的人对待同性恋,认为是灭绝人性,必须加以禁止,但很难说,一百年,两百年,甚至一千年后,那时的人们可能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权利,他们也用他们那时眼光来苛责我们,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很冤枉呢?

好了,今天的解读就在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认真读读原文(尤其格劳孔那一段,就算当作语文来读,也是很精彩)。不管你是否有兴趣,读下去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呢。祝大家晚安!

近期热文:

关于心情,请看: 小憩

关于工作,请看: 没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该怎么办?

关于就业,请看: 我要不要考公务员?

关于毕业,请看: 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关于选择,请看: 你知道你为什么要考研吗?

关于坚持,请看: 我终于知道有些人为什么坚持不了

《理想国》读书笔记第二卷

吾生九大情愫:“对自然的敬畏;对真理的探究;对自由的向往;对苦难的同情;对挚爱的渴求;对正义的颂扬;对善良的崇尚;对贪腐的憎恨;对邪恶的抨击。”语句出自梁缺(之永)《穷通刍论》。

格劳孔将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只要它本身而不要它的后果,例如欢乐和无害的娱乐;第二种既为了它本身,又为了它的结果,比如明白事理、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属于一种善吗?)第三种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随之而来的利益。一般人将正义归入第三种,其论证思路如下:1、正义的起源。一般人们认为做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但遭受不正义所得到的害还要多于不做正义事所得的利,于是人们决定订立一种契约保证既不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不正义之亏。对于这种契约的遵守就是正义。2、 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惩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 3、做正义事的人并非出自本心,而是因为没有本事作恶。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人会放弃非正义,毕竟非正义带来的所带来的好处是没有人愿意拒绝的。而且做不正义之事就像掌握一门技术,他可以把坏事做的一丝不漏。而且 不正义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仁义道德,肚子里男盗女娼。 4、人们所颂扬的正义其实不是正义本身,而只是颂扬来自正义的好名声,颂扬从这个好名声的得到的一系列好处。(这或许是小人的一些偏见呢?)5、 节制和正义固然美,但是艰苦。纵欲和不正义愉快,容易。 的确如此,节制和正义是要人们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耗费的不仅是体力,还包括精神。

苏格拉底对其的反驳主要是以城邦的正义着手,由大见小,类比出个人的正义。首先城邦为了生存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求,需要掌握各种技能的专门人才。但是在这里,每个人都只能掌握一门技艺。 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 但是作为守卫者工作最大,不仅需要身体方面的素质,还需要心灵上的品性。心灵上的秉性除了刚烈之外,还要智慧。这些品质的实现要靠教育完成,这种教育是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所教授的东西都是好的、善的东西,其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条原则是: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把诗人被惩罚者的生活形容的悲惨,说是神要他们这么做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诗人这样说:坏人日子难过是因为他们该受惩罚。神是为了他们好,才惩罚他们的。 一条原则是在故事或诗歌当中,神不是变形的魔术师,在言行方面,他们也不会用言行引导我们走上歧途。总之,在他那里,教育过程中提到的神都发挥的正面的好的作用。

第二卷大概就讲到这里,还没类比到个人正义。第三卷待续。。。

1、 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产生的又多又好。

很少有人能实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那样的感觉似乎也从来没有体验过,但我想那种感觉应该就像我在某一本书中读到一个与我产生共鸣的观点,或者在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突然顿悟之后,还想继续读下去的那种冲动吧。

2、 事物处于最好状况下,最不容易受到别的事物所改变或影响。

看到这句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否极泰来。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发展到一个极致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变化。这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变化,还是我理解的有偏差?不过对于文中所提到的 最勇敢、最智慧的心灵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的影响所干扰或改变 这点我是比较赞同的。因为人如果正真认识了某个东西,就会真正的践行他。但凡在半路改道或误入歧途的,都是对事物认识不全面,不完整的表现。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例,如果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就不会虚度光阴,将自己的大好年华耗费在一些无聊无用的事情上。



《理想国》入门解读完稿,目录请大家过目

《理想国》是柏拉图借助于苏格拉底之口来展示对城邦的构建的设想。柏拉图的时代,面临城邦危机,城邦在走下坡路,于是城邦中涌现出诸多对于正义的解释,让原本一神论的城邦结合体而发生蜕变。在此情况下,柏拉图借助于苏格拉底对城邦中非正义的城邦观念进行解构,在反驳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正义理念。解构与建构存在两种意思,一层是针对正义而言,一层是针对城邦而言。其实这两层含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致性,其具体如下。

整体把握要点: 《理想国》一书中几个看点

整体把握对话形式: 《理想国》对话形式中的人情世故

第一章:解构正义

但凡对于正义要提出自己的概念,就需要先对现实世界存在的理念进行梳理。柏拉图借助于苏格拉底之口对现实的正义加以梳理,包括经济正义、战争正义、强者正义等。现实生活中对此等不正义的正义理念的推崇,源自于现实生活中,但凡持有真正正义的人总是会吃尽苦头,最终堕落到现实不正义的深渊中,认为赚钱才是最正义的。而在这过程中,为了防止由于我们因为真正正义而受到委屈和不他人不正义得到好处而损害自己利益,于是我们相互妥协订立契约。然而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生活,满嘴的仁义道德才是理想之境界。此等都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正义,而对于此,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一步一步进行解读与反驳。

序言: 《理想国》序:信仰缺失,国之不幸

第一节: 《理想国》1:如果人情不能加以计算,正义该如何是好?

第二节: 《理想国》2:战争的正义与“联友抗敌的正义”

第三节: 《理想国》3:人民只剩下名义,强者的利益才是正义?

第四节: 《理想国》4:正义的人吃尽苦头,我又为何要正义?

第五节: 《理想国》5:赚钱才是最正义

第六节: 《理想国》6:为何我们愿意妥协?

第七节: 《理想国》7: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第八节: 《理想国》8:满嘴仁义道德,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第二章:建构正义1护卫者

既然现实生活中存在种种不正义的正义观点都被消解,那么柏拉图必须建构自己的正义理念。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对正义城邦加以构建。在这里,他并没有和普通人一样对于事物只是瞎批判而不构建。在他这里,破而后立。对城邦进行排兵布阵,由于城邦与城邦之间可能存在土地之间的战争纠纷,而引发对于城邦的护卫者进行梳理。护卫者需要从幼年开始进行故事、音乐和体育的教育,柏拉图不教你人生而平等,而是这都是苏格拉底试图让大家相信:“人应该各安其位和各司其职”。在这样的安排里,城邦中的护卫者并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作为国之重器,没有私人财产,而是为城邦的幸福不顾一切。

第一节: 《理想国》9:我行我上,你站着看

第二节: 《理想国》10:失去时机,就会前功尽弃

第三节: 《理想国》11:护主的狗,温和而不失凶狠

第四节: 《理想国》12:用故事铸造心灵,对歌颂严格审查

第五节: 《理想国》13:人生而不平等,只是一个谎言

第六节: 《理想国》14:为培养军人,音乐也要所有讲究

第七节: 《理想国》15:为备战而进行的训练,少了乐趣

第八节: 《理想国》16:你没有任何财产,却需要为国家奉献一切

第九节: 《理想国》17:保卫城邦的利器,怎么能有幸福呢?

第三章:建构正义2儿童妇女

建构城邦的目的在于使得城邦能够长治久安,单纯的护卫者保护还不能解决城邦永恒的问题。城邦必须要出生新生的婴儿,这个城邦也要有妇女。在这里,柏拉图借助于苏格拉底之口,展现出城邦的妇女有和男人一样的能力,男女差别只是在生理上而已。对于妇女,要物尽其中。在性行为上也要严格要求,对于后代,统治者要精心加以选择。城邦中的人都是兄弟,城邦中的孩子应该感受战争的气氛,为以后成为城邦守护者铺平道路。

第一节: 《理想国》18:我怕迷失真理,在最不应该摔跤的地方跌倒

第二节: 《理想国》19:赤身裸体,也要和你做得一样好

第三节: 《理想国》20:男女之间差别,唯一不过是生理上

第四节: 《理想国》21:性行为不可杂乱无章,选种必须严格

第五节: 《理想国》22:好的城邦里面,大家都是兄弟

第六节: 《理想国》23:给孩子装上翅膀,让他们展翅翱翔

第四章:建构正义3哲学家

建构城邦不能少了统治者,而这位统治者在柏拉图看来,是哲学家。哲学家在城邦中得以诞生就非常艰难,这样的城邦并非是幻想,而是柏拉图拿出来当标准的。虽然哲学家的遭遇很惨,但是责任让他得以脱颖而出,拿下哲学家之位。对于哲学家本人成为王者也需要很多条件,比如蔑视权威,记忆和灵魂都要求严格。但这就是标准,与其他城邦比起来,灵魂上得以安宁才是最正义的。而这一切实现的终极前提,都依赖于两个字:相信。

第一节: 《理想国》24:有个爱你的人不容易,你为何不去好好珍惜?

第二节: 《理想国》25:哲人当政,正义城邦就是幻想?

第三节: 《理想国》26:哲学家,他的特性是什么?

第四节: 《理想国》27:哲学家如此悲惨,又何以坚持?

第五节: 《理想国》28:拿下哲学家之位,大众如何信服?

第六节: 《理想国》29:藐视权威,才能守住国家

第七节: 《理想国》30:灵魂转向,哲学家培养之学

第八节: 《理想国》31:哲人王城邦,才是最标准的城邦?

第九节: 《理想国》32:哲人王城邦得以实现的终极前提在于?

附录:

文末附录在写《理想国》过程当中的一些感悟和思考,还请大家批判指正。

1 《理想国》与《君主论》内核一致:人性无药可医

2 《理想国》:正义的谎言,怎么可能?

3 《理想国》:真理难求,真爱难寻

4 《理想国》:破而后立,才是问题的关键

5 《理想国》:内心的正义

6 《理想国》:还没写完的读书笔记

7 你不懂人性,因为你没读过这几本书

《理想国》正义VS不正义—看苏格拉底追踪正义的源头(上)

主要人物:

苏格拉底(Socrates),大智者

克法洛斯(Cephalus),简称老克,小玻的父亲

玻勒马霍斯(Polemarchus),简称小玻,老克的儿子

西蒙尼德(Simonides),希腊抒情诗人

色拉叙马霍斯(Thrasymachus),简称色拉,诡辩派哲学家

阿里斯(Ariston),简称老阿,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父亲

格劳孔(Glaucon),简称小孔,阿里斯大儿子

阿德曼托斯(Adeimantus),简称阿德曼,阿里斯小儿子

1

柏拉图(Plato)所着的理想国(The Republic)开篇第一卷由老克跟苏格拉底的闲聊开始,老克讲述了自己拥有万贯家财的好处,此生问心无愧,无需因钱财而行不义之事,无需为亏钱神的祭品、人的债务而惴惴不安,有资格安享晚年的幸福,随即苏格拉底展开了对“正义”的讨论。

卷一先是由苏格拉底跟小玻对“何为正义”展开辩论,随即色拉插入辩论,辩论转至两个问题:一、正义与不正义的利弊问题”,二、“正义者是否比不正义这者过得幸福”,苏格拉底情不自禁探索了一番,最后证明正义优于不正义。但是由于辩论的方向岔开了,对于“何为正义“的问题,第一卷中的讨论没有给出结论。

2

卷二前半部分格劳孔加入辩论,格拉孔先是陈诉了自己的三个论述:第一,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和起源;第二,把正义付诸行动的人都不是心甘情愿的,徒有其名,不是因为正义本身的善而去做的,而是为了正义之名给他带来的利益而去做的,我们的教育也并不是歌颂正义本身,而是歌颂来自正义的好名声,所以好多人只是假借正义之名,谋己私利,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这类人反而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而绝对的正义者反而什么都得不到,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第三,不正义之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要好的多。

接着格劳孔抛出以下三个问题要苏格拉底证明论述:一,正义高于不正义;二、正义和不正义究竟是什么;三、正义对正义者,不正义对不正义者各起了什么广泛深入的作用,使得前者成其为善,后者成其为恶。苏格拉底接受挑战,试图进一步探讨正义,保卫正义,切入的角度是从一个更大的尺度去探讨正义,由大见小,先从城邦的正义去探讨正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3

卷二下半部分开始从城邦成长的路径追寻正义与不正义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苏格拉底认为之所以需要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需要不同的东西,而在城邦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人供应和交换着不同的物品和服务,于是让我们的生活得以维系,但是随着我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需要的服务和物品更加丰富,于是需要发展扩大城邦,支撑更为舒适便捷的生活,在既定资源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便出现了为争夺资源爆发的个人间冲突,甚至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于是苏格拉底认为这便是战争的起源:争夺有限的资源。

那么既然战争出现,为了守卫城邦的安宁与利益,便需要军队,于是也就需要挑选有天赋的人群守护城邦,而这样的城市卫者,便需要两个品质:首先,肉体上的强健,其次,心灵上的意气风发。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则勇敢果决,那么这样的人应该是既温和,又刚烈,这两个秉性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如犬类动物就具备以气味区分敌友以区别对待,对生人怒吠,对熟人温和,这是对智慧有真正爱好的表现,而智慧则恰恰是调和温和且刚烈这两种相反秉性之物,智慧让人分辨敌友,知善恶,因此护卫者的天性基础则必须是爱好智慧,温和,刚烈,敏捷,有力的品质结合而成。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教导出具备这种品质的护卫者呢,苏格拉底认为讨论这个话题有助于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在城邦中是怎样产生的,于是开始了一番新的探讨,得出结论这种教育应该是:武以强健体魄,文以陶冶心灵。

具体实践层面则是对心灵的塑造应当先与肉体的塑造,心灵塑造最重要的时期是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此阶段可塑性最强,但是又缺乏辨别能力,需要把关者,存善去恶,正确引导,所以对于儿童听到的故事应当有着最为严苛的审查机制,容不得半点污染他们心灵的故事,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应该听到的是优美高尚的故事。

于是苏格拉底对现今流行于世的故事开始加以批判,批判的角度是话故事中对诸神与英雄本性的诸多曲解。提出好故事要遵行以下两个标准:第一 ,故事中神降灾难于人世,也当避免把痛苦说成是神的旨意,而当是说成神是为了时受惩罚的人从惩罚中得益,因为神的本质应当是实在的善,善者是无害的,无害的东西不会作恶,不作恶的东西不会成为坏事的原因,因此善不会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事的原因而不是坏事的原因。第二,所有跟神用谎言引导人们走上歧途的故事都是不符合标准的,神在言行方面都是单一的、真实的,他不会改变自己,也不会白日送兆,夜间入梦,这些是欺骗世人的。这是因为:首先,因为神和一切属于神的事物,无论如何都肯定是处于不能再好的状态下,神即使要变,则只能是变坏,而没有哪一个神愿意把自己变坏一点,神没有改变的初衷,所以关于神幻化的故事都是骗人的。其次,真的谎言是遭神和人深恶痛绝的,神没有说谎的动机,心灵和神性都与虚伪无缘,所有跟神用谎言引导人们走上歧途的故事都是不符合标准的。

第二卷下半部分苏格拉底从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城市卫者的角度,对何为好的教育进行了一番探讨,提出了对于教育儿童,塑造心灵的故事应当符合的标准,第二卷在此戛然而止。

对不正义源头的追踪仍在下一卷进行中

读《人民公敌》——正义和选择

《理想国》第二卷,格劳孔为了说明正义是本质不好结果好的善,塑造了两个形象。易卜生则以剧本继续雕琢,一个是行不正义之事却有“社会支柱”之名的卡斯滕们,另一个则是行正义之事而有“人民公敌”之名的医生斯多芒克。

不同于《社会支柱》多重线索的安排,《人民公敌》这个剧本发展非常明晰。围绕浴场污染问题的三方角力,或者不该说角力,因为正义完败。

医生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要求揭露问题,进行改造,报纸不行,就发传单,传单不许,则进行演说,一直战斗。

市长代表了执政当局的利益,不仅事关名誉,更要拿出资金和时间改造浴场,将这个问题推向非此即彼的解决途径上。

报社编辑和印刷厂老板则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多数派”的领袖。他们原本想将医生眼里纯粹的正义事业缠绕上政治因素,对执政当局大肆攻讦,趁机掌握权力。可是当市长决定将改造费用用税收的形式转嫁给小资产阶级时,他们立刻转投市长,发文怒斥医生。

剧本的高潮是医生试图发表“浴场门”的说明,唤起群众的理性。可整个演讲都被牢牢把控着,医生甚至被剥夺了话语权力——他们要取消这场演讲;实际情况则是说了也没用,因为群众选择不听。台下的人给资本家的代表市长欢呼,大声赞同小资产阶级的代表霍夫斯达和阿斯拉克森,给医生的只有反对和嘘声。他们当中有“多数派”的市民,有不明就里的工人,还有高喊“我也有投票权”的醉汉,颇为讽刺不是吗?

医生愤怒了! “真理和自由最大的敌人就是结实的多数派“,”多数派建立了害人的基础,阻止社会向前”。他高声呼喊,站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对立面,被大会宣布为“人民公敌”。

人民公敌,这也是易卜生的外号。他的《玩偶之家》《群鬼》发表之后,饱受攻讦,但他用同名的这样一部戏剧展现自己的内心。不妥协的医生,天真的医生,就是他自身的化身。他批驳的对象,有只维护自身利益的资本家,也有马克思所说“软弱的小资产阶级”,更多的则是自诩掌握自由和真理的多数派。

批评之后,戏剧带来的应当是思考——“正义”和“选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有许多人帮助的人应该是站在对的一边的。可当一个人站在对的一边的时候,他成为了人民公敌。那么,是正义错了吗?易卜生的思考延续到了《野鸭》。格尔瑞斯是与医生十分相似的类型,他心中有“理想的要求”,并且一直未曾妥协。他天真地相信他可以拯救雅尔马,大多数中的一员。可是他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只有伤害。《野鸭》中还有另外一位医生,瑞凌医生,他为社会开除了药方——幻想。只要有幻想每个人都可以生活下去,不见了《人民公敌》最后一幕医生昂扬的斗志。《理想国》中关于正义的辩论,苏格拉底说服了格劳孔,但是这样的胜利只是论辩的胜利,或者正义是善只存在于理想国度中?

另外一个是选择,戏剧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看清整个事件经过之后,多数派的你会如何选择?

假如你选择做医生的对手,那毋庸多言。

假如你选择做医生的队友,你会有一场孤单的战斗。你有妻子儿女家庭,你有重重顾虑,对手不会有,因为他们知道正义的人不会将矛头指向旁人。虽然你更理智更聪明,然而你依然有很大可能落败,家中玻璃被砸,房东要求搬家,家人失去工作,孩子不能上学……

你,会如何选择?

理想国正义的理解

理想国正义的理解: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着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理想国》一书的对话形式让我联想到《论语》,二者都是老师与旁人对话,探讨高深的思想,而后将对话编纂成书。但《理想国》看似是苏格拉底与哲学家们、思想家们的辩论,实则是柏拉图借此道出自己对“理想国”的构想。全书从开篇“正义是什么”一直讨论到文末,中途从未有停顿,所以这很可能不是真实的贯穿始终的对话,只是表达观念的一种形式。

理想国,顾名思义,是理想中的国家。这个国家处处都是完美的,都是被构建好的。好比书中的国民人格品性、国民思想、国民人生规划、国家政治制度等等。

有关国民人格品性的是在此书开篇,苏格拉底之问:“正义是什么”,书中用很长的篇幅慢慢引出问题的答案。在了解对话中哲学家们的思想之后,我理解的行为正义是一种正向的输出,即所作所为对社会有好处,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文中数人对于正义的定义都比较狭隘。有人说“有债照还”是正义,但万一是把武器还给之前精神正常而现在神志不清醒的人呢?还有人说“强者的利益”是正义,但强者(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出了差错该如何是好?”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定义过于准确,特指了某件事。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特指的言论必定会面对“过于片面”的问题。正义不能用一两个特定的行为来定义,它的表现为行为发出后的效应如何,是好的则为正义,恶的则非正义。正义有时是种苦事。的确像文中所说,正义的事有些做来勉强,因为有时候正义是要“舍己为人”的。

备注:

正义

[ zhèng yì ]

1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伸张~。主持~。

2属性词。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的事业。~的战争。

3(语言文字上)正当的或正确的意义。也用于书名,如《史记正义》。

关于《理想国》的几个问题? 解释一下Thrasymachus的两个观点?

他认为,正义即智慧,勇敢于节制。其实很简单,问心无愧即为正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正气,其实世界文化是共通的,他的理论同儒家的养气有异曲同工之秒。而他借助神话说明问题,是因为神话本身就是广大群众美好心愿的高度概括。苏格拉底的时代是一个荒蛮的时代,而我们现在要读,必须跳出书本身的局限,站在历史于世界的角度看待问题。现在看来,《理想国》的意义不在于有多么深刻于先进的思想,而在于它开创的先河,如同荷马史诗于伊索预言一样,如果是近代作品,完全是三流水准,而当时却是人们思想的灯塔。对现代人而言,可以说它们的历史性于象征性远大于实际意义。比如《理想国》中提到男女有同样受教育的权利,现代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可是放在当时,绝对是惊世骇俗之言。社会在进步,当时只有先知才明白的道理如今连小孩都懂,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它的历史性于象征性远大于实际内容。所以,书中的一些东西不必深究,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如果要研究,我劝你还是把精力放在近代哲学身上

关于“什么是正义,解读《理想国》第2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505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