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法显求经的历史事件?(法显和玄奘取经有什么区别)

法显求经的历史事件?(法显和玄奘取经有什么区别)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01    点击:  225 次

法显求经的历史事件?

网上有关“法显求经的历史事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法显和玄奘取经有什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历时多年,复泛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经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亚而后返国。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法显的简介

他著有《佛国记》,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义净法师稍晚于玄奘,取道南海去印度求法,经时二十五载,凡历三十余国,寻求律藏,遍礼圣迹。回国后翻译经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撰有《南海寄归传》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法显、义净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称赞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确非过誉。他们为汉族民族争得了荣誉,为灿烂的东方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勋。

法显的生平简介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治市襄垣县***人。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于幼年死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三岁时便把他度为沙弥。嗣因他在家患重病,送到寺院里住就好了,从此他便不大回家。父母死后,便决心出家,二十岁时受比丘戒。

他常慨叹律藏传译未全,立志前往印度寻求。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他约了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一同从长安出发。

当时河西走廊一带,有许多民族割据建国,各自为政,行旅很受影响。法显等经过了迄伏干归割据的范川***今甘肃省榆中县东北***后,隆安四年***400***的夏天在张掖和另一批西行的僧人宝云、智严、慧简、僧绍、僧景等五人相遇。秋间到达敦煌,得到敦煌太守李浩的供给,法显等五人先行,沿着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沙碛地带走了十七天,到达鄯善国。

大概因为前途阻梗难行,他们便转向西北往邬夷,又遇着宝云等。时邬夷诸寺都奉行小乘教,规则严肃,汉僧到此不得共处。法显等***此时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高昌,只余七人同行***得到符公孙供给,又折向西南行,再度在荒漠上走了一个月零五天,约于隆安五年***401***初到达于阗国。慧景、道整随慧达先走,法显等留在那里等著看四月一日至十四日的行像盛会。会后,僧绍去罽宾,法显等经子合国南行入葱岭,在于麾国过夏。山行二十五日,到了和印度接境的竭叉国与慧景等会合,在那里参加了国王举行的五年大施会。

晋元兴元年***402***,法显等度过葱岭,进入北印度境,到了陀历国。又西南行,过新头河,到达乌苌国,即在该地过夏。其后南下经宿呵多、竺刹尸罗、健陀卫到弗楼沙;宝云、僧景随慧达回国,慧应在此国佛钵寺病故,慧景、道整和法显三人,先后往那竭国小住。

元兴二年***403***初,南度小雪山,慧景冻死,法显等到罗夷国过夏。后经过西印跋那国,再度新头河到毗荼国。从此前进入中印摩头罗国,过蒱那河东南行,于元兴三年***404***到达僧伽施国,在龙精舍过夏。又东南行经罽饶夷等六国,到达毗舍离,度恒河,南下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又顺恒河西行,经迦尸国波罗捺城,再西北行到达拘睒弥国,他在这些国家,瞻礼了佛陀遗迹,并听到了关于南印达嚫国的情况和大石山五层伽蓝的传说。

晋义熙元年***405***,他再回到巴连弗邑,在这里住了三年***405—407***,搜求到经律论六部,并学习印度语文,抄写律本,达到他求法的素愿。这时他唯一的同伴道整,乐居印度,法显便独自准备东还流通经律,东下经瞻波国,于义熙四年***408***到达东印多摩梨帝国,在此为了写经和画像,又住两年***408-409***。

义熙五年***409***冬,法显从多摩梨帝国海口搭商人大船西南行,离印度往狮子国。义熙六年***410***,他在狮子国都城观三月出佛牙的盛会,并为继续搜求经律在此住了两年***410—411***,抄得四部,乃准备归国。义熙七年***411***秋,他搭了载客二百余人的大商船泛海东行归国,途遇大风,在海上漂流了九十天,到了南海的耶提婆,在此住了五个月。

义熙八年***412***夏初,他再搭乘大商船,预计五十天航达广州,即在船上安居。不料航行一个多月,又遇暴风雨,船上诸婆罗门认为载沙门不利,商量将法显留在海岛边,幸亏法显从前的施主仗义反对,得免于难。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漂流,终于航抵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省即墨县境***南岸。法显前从长安出发,途经六年,才到印度的中部,在那里逗留了六年,归程经狮子国等地,又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后经过了十五年,游历所经将近三十国,这是以往求法僧人所没有过的经历。法显到达青州的讯息,被太守李嶷听到了,便迎法显到郡城住了一冬一夏。

义熙九年***413***秋间,法显南下赴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他在道场寺会同佛驮跋陀罗及宝云等从事翻译。从前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人,或半途折回,或病死异国,或久留不还,只有法显一人,孜孜不倦,终于完满夙愿,求得经律,又冒了海行的危险回到祖国,翻译流通,这种勇猛精进为法忘身的精神,真足为后人所取法。他在建康约住了四、五年,于译事告一段落之后,又转往荆州辛寺,后在那里逝世。

法显的贡献

法显西行的目的原在寻求戒律,当时北印度佛教律藏的传授, 全凭师师口传,无本可写。他到了中印巴连弗邑摩诃衍僧伽蓝才抄得最完备的《摩诃僧祇众律》***其本传自祇洹精舍***;又抄得《萨婆多众钞律》一部***即《十诵律》***约七千偈,这都是当时所通行的本子。此外还得着《杂阿毗昙心》约六千偈,《方等般泥洹经》约五千偈及《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法显后来又在狮子国***斯里兰卡***抄得《弥沙塞律》,又得着《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经》,都带了回来。这些都是中土旧日所无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其《涅盘》一经,首唱佛性***即如来藏***之说,而又不许阐提成佛,储存经本原来面目,更为可贵。他在建康道场寺和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的有下列五部:《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勘同《鬼问目连经》一卷***。

这些译本,由法显在场共同斟酌,译文都很朴素而传真,别成一格。此外,旧传他还共佛驮跋陀罗译出《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其本早佚,确否待考。至于他带回的《弥沙塞律》,后于刘宋景平元年***423***由罽宾律师佛陀什译出;《杂阿含经》亦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由求那跋陀罗译出。又元嘉十年***433***印度三藏僧伽跋摩补译《杂心论》***原经求那跋摩翻译未毕***,他所依据的也许就是法显从印度抄写带回的梵本。《长阿含经》在法显回国的次年***413***由罽宾婆沙师佛驮耶舍在长安依另一底本译出,法显的抄本埋没未传。

此外,法显还详述西行求法的经历,留下了《历游天竺记传》一卷。此书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为中国古代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它对于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他的记载里,还储存了有关西域诸国的多可贵的古代史地资料。因此,近代有英、法文等译本,极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

法显的精神及意义

法显以老年之躯西行求法,为了使佛法在中土进一步完善与弘扬,特别是当时中土戒律的不完善至使僧众没有一个真正的依凭。法显在长安常住时期,因他一直对戒律严谨而实际生活中又缺少戒律文字,使其在戒律的修持上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同时有感于当时僧众威仪的不严整又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至使其发愿西行求取律本。在法显以前,中国佛教的传入大都是以外来僧众为主体,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不便,由天竺来汉地传法的僧众相对较少,而由西域到汉地的僧众比较多一些,

这就说明早期佛教的传入大都以西域为中介向汉地传入。这样就引起了在传入佛法当中,汉地佛法不是直接由梵语而译而是经过西域的胡语而译,这样在翻译佛典中难免会因语言不通而出现差异。同时,由天竺到汉地直接传入的经本较少,至使许多经本不全而义理不通,法显西行也是因为律本的不全,使其在平常的行持中遇见问题没有合理的律本得以解决,这是支援其西行求法的精神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佛教是由天竺发源的,在天竺有许多佛陀当时修行说法的圣迹,朝礼这些圣迹自然成为每一位佛子的向往,法显作为持律严谨的圣僧,自然以佛为自己的榜样向往佛迹也就成为了他西行的另一精神支柱了。在西行的路上,千险万阻,要经过荒无人烟的大沙漠,要翻过四季积雪的大雪山,没有路标只好以前行者的死骨为标记,没有救援只好眼看同行者在自己怀中死去。 法师乃不惜自己的性命,为的是一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把个人的生死抛之法外,越紫塞,渡沧海,朝圣地,取法卷,为了使佛法在中土得到弘扬而不惜自我牺牲,这种菩萨精神激励了不少西行者,成为一批批西行者求法的精神动力,至使西行路上留下了不少的白骨与孤魂。

的历史事件的人还看

法显和玄奘取经有什么区别

分类: 艺术

问题描述:

最好有一些他的事迹。

解析: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

自小出家志坚贞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迅速增多。西晋时,全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其后更是愈来愈多。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仍即还寺。法显性情纯厚。有一次,他与同学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不抢夺人粮,恐怕来世会更穷。贫道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还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二十岁时,法显受了大戒(和尚进入成年后,为防止身心过失而履行的一种仪式)。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

历尽艰险取经归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太守李浩( 即李 )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了niao夷国(今新疆焉耆)。他们在niao夷国住了两个多月,宝云等人也赶到了。当时,由于niao夷国信奉的是小乘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两大派),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niao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无着落。不得已,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yan 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塔克拉玛大沙漠又名塔里木沙漠(塔里木,在 *** 尔语中,是“进去出不来”的意思),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此。正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又五天,总算平安地走出了这个“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置国(今新疆和田)。于置是当时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们在这里观看了佛教“行像”仪式,住了三个月。接着继续前进,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到那竭国后病了,道整陪他暂住。慧达一个人去到弗楼沙国,与法显他们会面。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达、宝云和僧景在这里了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国,慧应在这里的佛钵寺病死。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却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梵语中是对“大雪山”即喜马拉雅山而言)。此山也是冬夏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地哭着说:“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晋元兴三年( 404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祗洹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 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晋义熙元年(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三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去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舍》、《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今日顾影唯己,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个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凄然下泪。

--------------------------------------------------------------------------------

著书译典后世传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流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晋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作八十二岁。他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它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地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 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法显简介 佛教史上一位卓越的革新人物法显生平

法显和玄奘取经的区别如下:

1. 法显取经:法显以64岁高龄,邀约同道,决心西进,穿过争战不休的陇西高原,越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枯骨为标识”的大沙漠,翻过世界屋脊帕米尔山脉,爬过绝壁上的石梯和悬索。同伴们死的死,走的走,留的留,而他,以坚毅的信,执着的追求,经历中亚、南亚次大陆等30余国,学梵语梵文,漂洋过海,置生死与度外,13年后,只身满载而归。

2. 玄奘取经:玄奘取经时值29岁盛年,且有唐皇诏令,沿途国家接待迎送。玄奘取经为人们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带回并翻译了许多佛教经典。

法显和玄奘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他们的取经经历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4年—422年),后赵平阳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一带)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早在399年, 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约337-424年),东晋僧人。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一带人,一说山西襄垣)。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遂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前往天竺求法。遍历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摩诃阿毗昙》等梵本。后又在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梵本。由海路回国>前后凡14年>游30余国>携带很多梵本佛经>于义熙八年(412年)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秋到达晋都建康。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1卷>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即《高僧法显传》。后圆寂于荆州辛寺。>法显3岁出家。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年)从长安(今西安市)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以西的沙漠到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又横穿尼泊尔南部,至东天竺,在摩竭提国(即摩揭陀)首都巴达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他由东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尔各答西南之德姆卢克)乘商船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中途经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于义熙九年(413年)到达建康(今南京)。义熙十年(414年),他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流传至今的《法显传》。现存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玄奘为何要去印度取经?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字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正文共5119字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取经紶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着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2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70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称得上真理,但是对于教徒信徒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到现在更成了今天学者共有的广泛的疑难,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

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

因为唐僧觉得中国的经文太少,太不全面,要得到大乘佛教,就得去印度。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 ,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曲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溼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余里。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唐僧取经,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若要问一句:“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呢?”恐怕有多数人回答不上来。 大家一般主观臆想的答案是:“为了巨集扬佛法。”也有的朋友会说,唐僧是为了学习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经的。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的。究竟是什么呢?《西游记》第12回有十分明确的标准答案: (太宗)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见,并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他帮唐太宗去取这个经。 也就是说,对这个“经”产生需求关系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仅仅只相当于一个差人、邮递员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务只是负责帮唐太宗送一趟货而已。 前面已经探讨了唐僧同志的身世之谜。现在,我们再来探讨唐僧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凡事总有个原因,唐僧总不会无缘无故的要去取经吧。

话说唐朝开国不久,皇帝唐太宗举办了一次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叫作“水陆法会”。举办这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注意:陈玄奘法师之所以能够成为水陆法会的坛主主持人,是从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选”出来的。海选主持人的条件标准是:“根源”与“德行”。 小说中的玄奘,这个法名是金山寺的老和尚为他取的,他俗姓陈,乳名江流。因为他是唐朝的和尚,所以简称唐僧。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唐朝和尚都可以称作是唐僧,但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是专指陈玄奘的。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大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 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封赏,是因为根源好、德行高这两个条件。 “根源又好”, 这是真的。因为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则是开国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 所以他是标准的高干子弟。

“德行又高”, 从哪儿说起呢 书中说他“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 锡杖卖二千两, 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就连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可见挺贵的。尽管贵, 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唐僧就抖开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个个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叫他上大街去威风一把,就如中状元夸官一般。感动的唐僧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长安城里,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 唐僧直至寺里,僧人们下榻来迎。唐僧便对众僧人感述“圣恩”不已。 太宗皇帝对唐僧如此礼遇,给足了面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难于言表。 最后, 菩萨对太宗皇帝说, 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 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一听,马上就叫法会暂停。水陆法会原本计划是做49天的,现

玄奘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玄奘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以改变当时的中国佛教现状。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储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轨持)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转识成智”,所撰《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 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唐三藏为什么要去取经?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虚幻的佛教人物,不过他经历九九八十一个磨难去西天取经的事情,却有一些事实依据的。唐朝有个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确去西天取过佛经。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有人还称他唐三藏。玄奘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国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劳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游记》里不是说唐僧跟着三个徒弟吗,那些护送玄奘的人虽无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却有着孙悟空的机敏聪慧、猪八戒的善于驮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劳。帕米尔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断,他们被迫在龟兹驻留两个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腾格里峰时,有几个护送随从被冻死在山上。但是这些都没能使玄奘失去信心,历经多次的艰难险阻,他们最终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长安。

玄奘这次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还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其中记载了取经路中各国山川、城邑、物产、风俗,是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史书。从19世纪起,已经被英、法、日本学者陆续翻译、注释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储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唐僧为什么去西天取经

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由于翻译的原因流传着不同的版本,释义也不尽相同,唐僧去西天取经为了求取正果~唐太宗给了唐僧唐三藏的称号

唐僧,意思是来自唐朝的僧人。那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那?按照西游记里的描述,是形势需要。观音来到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最后选定了唐僧;唐僧是个遵纪守法的僧人,自然去向唐朝的皇帝申请护照;当时的唐朝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自然是特别的支援,和唐僧结为金兰,赐其金丝袈裟和金钵、宝马,还为其组织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并派官兵护送。当然,唐僧也没让唐太宗失望,历经十年,吃尽千般辛苦,克服万般困难,终于取回真经。所以,唐僧能前往西天取回真经,和唐朝皇帝唐太宗的大力支援是分不开,或者可以说唐太宗的支援是唐僧取回真经的最主要的原因。不论是通讯行业华为,中兴还是摩托车行业的力帆,在他们的企业当家人决定派出人士去开拓国外市场的时候,他们也像当年的唐太宗派遣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样,根本不知前景如何,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但是,他们还是义无返顾地做了决策,派遣最优秀的员工,去开拓国外市场。唐太宗对唐僧的支援、勉励和支援,对于中国那些志在全球的企业家有什么可以借鉴的那?1 充分地准备。为即将出征的将士做好物质的准备,并做好精神上的鼓舞和鼓励。2 充分地授权,特别是人事权和决策权。唐僧出国在外,私自招聘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以皇帝谕赐的金钵行贿西天的办事人员。3 充分地信任。唐僧取经十余载,路途之险,诱惑之多,能够成功返回的机率很低,当唐太宗始终如一的信任唐僧,相信他能够克服困难, 住诱惑,完成使命。此三点,足以为有志者鉴

唐三藏为什么取经?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虚幻的佛教人物,不过他经历九九八十一个磨难去西天取经的事情,却有一些事实依据的。唐朝有个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确去西天取过佛经。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有人还称他唐三藏。玄奘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有学识的和尚,深刻钻研佛教经论。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在苍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没有路标,光有从前走过的马匹、骆驼留下的粪便,或是一堆堆的尸骨。沙漠里不仅没有水,喉咙还渴得发痛,连眼皮也睁不开,甚至浑身焦躁难以忍受。困难不断,但是并未阻挡玄奘前进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高昌国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个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决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劳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游记》里不是说唐僧跟着三个徒弟吗,那些护送玄奘的人虽无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却有着孙悟空的机敏聪慧、猪八戒的善于驮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劳。帕米尔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断,他们被迫在龟兹驻留两个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腾格里峰时,有几个护送随从被冻死在山上。但是这些都没能使玄奘失去信心,历经多次的艰难险阻,他们最终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贤法师为老师,直接研究佛经原文。5年之后,他游学印度各地,并且演讲佛典,还跟印度学者辩证,讨论佛学理论,名扬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长安。

玄奘这次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子》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还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其中记载了取经路中各国山川、城邑、物产、风俗,是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中亚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史书。从19世纪起,已经被英、法、日本学者陆续翻译、注释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为他送葬,三万多人给他守墓尽哀。他从印度取回的佛经被储存在专门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内。

唐僧取经为何一定要去西天?``

唐僧本是金蝉子转世,西天如来佛祖门下第二大弟子,地位比经常出场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要高。金蝉子既是如来佛祖第二大弟子,为何放着无比崇高尊贵的地位不享,偏偏要转世投胎做凡人呢?做凡人也就罢了,为何又要千辛万苦历尽磨难西天取经呢? 这还要从如来佛祖某一次开坛讲经说起…… 话说这一天,西天如来佛祖莲台高坐,正在给众弟子们讲经说法,下面八菩萨、四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十一大曜、十八伽蓝都在认真听讲,有的还不住笔的做笔记。尤其是二徒弟金蝉子,一边听讲一边不住的点头,似乎对老师如来佛祖的课程感受颇深。如来佛祖对金蝉子挺满意,到底是二弟子,领悟的就是快。再仔细一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金蝉子哪里是在点头,分明是在打瞌睡嘛。如来佛祖当时气就上来了,这还了得,分明是不把为师放在眼里啊!尤其是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也体现不出为师的尊严。罚站、停课、写检讨,这些都太小儿科,神仙最惯用的处罚方式似乎就是贬下凡间。得了,如来佛祖大笔一挥,将二徒弟金蝉子贬下凡间,做了一个肉眼凡胎的俗人。 要说金蝉子投胎的运气也比猪八戒好不到哪去,猪八戒虽错投了猪胎,但法力还在,对于天庭的记忆一点也没有散失。反观金蝉子,虽说投胎到了官宦家庭,但其法力已完全丧失,对于前生的记忆也完全散失。也该着金蝉子倒霉,他投到娘胎里还没生下来,父亲陈光蕊就被贼人暗杀了,母亲殷温娇也被贼人强行霸占。失身贼人,丈夫遇害,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殷温娇想到了死,但是考虑到肚子里的孩子,她忍辱负重活了下去。或许正应了那句诗: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殷夫人。厄运自金蝉子投胎那天起,就笼罩在他生身父母头上。 小唐僧刚一降生,为躲避贼人伤害,母亲殷夫人就把他放在小木板上顺江流下,故而唐僧小名“江流儿”。顺江而下的小唐僧及时被金山寺长老法明和尚收留,江流儿从降生那天起就做了和尚,岂料这和尚一做竟是直到永远。唐僧自小出家在金山寺,直到一十八岁。 说起唐僧出家的金山寺,大家可能不陌生,《水浒传》里有“张顺夜伏金山寺”一段书,《白蛇传》里的金山寺则名气更大,着名的“水漫金山”便事发于此。在中国古典文学小说里,金山寺大约是中华大地众多寺院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古典小说《金瓶梅》、《聊斋志异》、《三言两拍》等都有关于金山寺的记载或描写。少林寺名声鹊起后来居上,大约也沾了不少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现代武侠大师的光。总之金山寺在古代是一座知名度相当高的寺院,这一点没有疑义,金山寺在当时全国的地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在全国大学中的地位。唐僧在金山寺出家一十八年,想必也会学到一些佛家的真东西,这为其后来上京城出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有句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唐僧一家虽历经磨难,但终归落了个大团圆结局。殷温娇、唐僧母子相认,老爸陈光蕊起死回生,并调入中央任职。稍有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当时的封建伦理观念,殷夫人到底还是从容自尽了。 关于唐僧的家世,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唐僧的父亲叫陈光蕊,唐贞观十三年的新科状元;唐僧的奶奶姓张,具体名字不详;唐僧的母亲姓殷名温娇,外公便是当时的宰相殷开山。当然,上面所说仅指小说《西游记》里的唐僧,不作为历史依据。《西游记》是小说,既是小说,那么就不免要虚构一些东西,比如金蝉子这个人,在佛教中几乎没有记载,吴老先生硬生生将其安排成了如来手下第二大弟子。吴老先生是文人,不是专业钻研佛教的学者,故而我们不能通过《西游记》去了解佛教,就好比我们不能拿《三国演义》去了解三国正史一样。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主线便是唐僧取经,那么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呢? 单从《西游记》这本书上分析,唐僧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唐僧取经的故事很像我们人的一生,唐僧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佛理去取经,而我们平凡人为了什么是生活?生活的目的和意思这种事情困扰和寻求答案,生活种种磨难和考验就像取经路上的各种魔难,面对的态度就是们要学习的 慈悲、善良、智慧、忍耐、坚韧不拔、宽恕、礼貌、不埋怨、不放弃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想获得快乐的生活必须要有的,去西天取的了真经,相当于我们通过追求达到幸福美好的生活。他的3个徒弟代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3种毒或者烦恼,它影响我们获得永恒的快乐,孙悟空代表嗔恨,他好生气发火,一发起脾气来什么也不管,失去理智,现实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嗔恨心,为了降服他唐僧念咒,我们呢要熄火要管住自己的脾气,培养自己的慈悲心,用善良的慈悲心来化解仇恨和嗔恨!八戒呢代表贪心,他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睡、他贪心过重,所以要用戒律来严格要求和提醒他,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心,对治的办法就是像唐僧一样布施,他为了取经什么都能舍弃,什么都不在乎,这正是我们学习的,要想得先需舍。用布施的舍心来消除自己的贪心。沙僧呢代表着 愚痴,他在流沙河吃人身上挂着好多骷髅,他不明白事理,他为人没有自己的见解容易听从别人的话,所以唐僧给他取法号 悟净要他懂的清静的正知正见,我们的一生也是要有正知正见,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唐僧最后取得真经,他去掉了身上的3种毒和烦恼,我们也是在生活中要去掉这3中烦恼和痛苦才能达到智慧生活的彼岸。

玄奘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着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这才有了唐僧取经这个千古流传的壮举。

法显赴天竺求法的目的是什么?记录他生平的典籍有哪些?

目的:搜寻佛典;亲从天竺高僧受学;寻求名师来华;巡礼佛迹。

人物:朱士行,法显,宋云、惠生,共计约120人。

法显(约341--约422)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县(今山西临汾县)人。求法目的在于到印度寻求戒律。

法显的求法意义:

A、带回的佛教经论并翻译成汉语,对当时佛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把印度佛教戒律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B法显把印度求法的亲身见闻,写成《佛国记》,为后人研究当时南亚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C贯穿于《佛国记》全书之中的那种“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将,无功业而不成”的思想,更为后来人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法显在思想学术上有哪些成就?

法显(约337~约422)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丘)人。俗姓龚,3岁为沙弥,20岁受比丘戒。因感于当时律典的缺乏,于晋安帝隆安三年,以60岁高龄,徒步经西域和中亚十国抵达天竺求法。至义熙八年(412)才由东印度乘船至狮子国(斯里兰卡)返国,前后共历15年,带回了《摩诃僧祗众律》、《十诵律》、《杂阿毗昙心》、《大般泥洹经》、《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等,这些都是当时中国没有的大小乘的基本要籍。他还和佛驮跋陀罗共译出《摩诃僧祗律》、《僧祗比丘戒本》、《大般泥洹经》等。此外,法显还将他西行求法的经历写成《佛国记》,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的西域古代史地资料,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

关于“法显求经的历史事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300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