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杨贵妃荔枝(杨贵妃娘娘是如何吃上新鲜荔枝的?)

杨贵妃荔枝(杨贵妃娘娘是如何吃上新鲜荔枝的?)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18    点击:  370 次

杨贵妃荔枝

网上有关“杨贵妃荔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杨贵妃娘娘是如何吃上新鲜荔枝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不容易保存,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唐代,靠飞马从南方传送荔枝到长安是多么的困难 。但是为了讨好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还是令人骑上快马,从岭南七天七夜,以接力的方式,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到长安,以供杨贵妃享用。在荔枝传送的途中,差官和马匹常常会累死,他们的千辛万苦只是为了换得杨贵妃的一笑,而人们不知道送的是荔枝,还以为是紧急公文呢。

杨贵妃爱荔枝的原因

随着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这个问题终于真相大白。

 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高力士墓是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考古结果发现,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潘州(今广东茂名一带)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详述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这就说明,若没有高力士的力荐,杨贵妃绝不会对岭南荔枝如此垂青。专家们于是得出结论:“贵妃喜荔枝,缘起高力士”。

杨贵妃娘娘是如何吃上新鲜荔枝的?

吃的是妃子笑品种。妃子笑,四川叫铊提,台湾称绿荷包。该种荔枝个头大、个粒饱满、果皮呈淡红色、皮薄、口味甘甜、核小、肉呈白蜡色、肉厚。果实呈圆形或卵圆形,单个重量约23.5~31.5克。

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什么品种

妃子笑名称来源于题目叫《过华清池》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因杨贵妃而得名。

在古代北方地区,荔枝是稀罕品种,被当作进献的珍贵?贡品?,只有皇亲贵族才有机会吃到新鲜荔枝。

荔枝,又被称为离支、荔子等,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水果,原产于华南地区,栽培种植开始于战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杨贵妃喜欢吃荔枝的历史传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诗人杜牧为我们讲述一段关于唐玄宗、杨贵妃与荔枝之间的故事。

荔枝是一种产于中国南方的水果,在今天的广东、福建一带广泛种植。大约在两汉时期,荔枝由岭南传入四川,在四川的合江、涪陵一带培育出了比较优质的品种。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另一位唐代诗人白居易做过这样的总结: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

公元701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韦氏集团,李隆基因此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储君。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对于这样一个盛世,诗人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杨贵妃的父亲杨玄琰曾经做过蜀州司户,杨贵妃的童年时代便是在四川度过的。由于川南一代盛产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因此,她对于荔枝就有着特殊的嗜好。根据《新唐书后妃传》的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作为大唐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而作为重要物资运输的邮驿也十分发达。唐朝最盛时全国有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专门从事驿务的员工共有20000多人,其中驿夫17000人。这个数量虽然赶不上我们今天快递小哥的数量,但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古代,也足以令人吃惊了。

唐朝的邮驿甚至设有专门的邮驿通道,传送速度可达每天五百里。荔枝从川南采摘下来,需要放入竹筒内,以封泥封口进行保鲜。由川南至长安的道路大约在1000公里左右,按照邮驿每天五百里的速度,四天时间便可到达长安。这样就能保证贵妃娘娘能够吃上新鲜的荔枝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说

很久以前,高州泗水滩底因旱无雨,荔树枯萎,百姓们急得痛哭流涕。一天,八仙踏着祥云赴瑶池为王母祝寿,往下一望,见人世间的老百姓扶着荔树痛哭悲伤苦不堪言,便停住云头,深表同情。老百姓们霎时见祥云遍布上空,便拜求八仙垂怜,拯救荔树。八仙在寿筵上奏请王母,便派南海观世音带花露水到滩底遍洒,把枯萎的荔树救活。从此,滩底一带荔树岁岁翠绿,年年果满枝头、品质特优。

00朝廷高力士回乡省亲,闻滩底村荔枝是果中珍品,欲进贡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博取龙颜凤脸的喜悦。但苦于路途遥远,难保其鲜,急得高力士长吁短叹。在滩底河边,他看见远处长有象农家烟囱般的大麻竹,突然心生一计,何不将大麻竹砍下为数段,凿孔将荔枝放进去,再密封,既可远运又可保其鲜艳。

00当夜,高力士即命随从依计行事。翌日拂晓,驮有伪装麻竹袋的一骑先行,驮着贡荔麻竹袋的一骑后行。一个驿站又一个驿站,不断更人换马,跑得飞快,尘土飞扬,唯恐贡荔迟送上京会变质。快到京城,叛匪安禄山部十多人即将前骑拦截住,要将贡品留下,否则,刀下无情。经过一番搏斗,前骑佯败,将驮着的十多个麻竹筒抛弃下马,扬长而去。后骑知情,便绕道进京。此时,望穿秋水的杨贵妃见一骑远道飞奔而来,知是贡荔送到,嫣然一笑。此一笑后来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入知是荔枝来。”便是描写这一情景的。



唐朝长安的杨贵妃是怎么吃到新鲜荔枝的?

最近也是荔枝上市的季节。校易搜吃一些真的很好,但吃完后,我觉得很生气。这时校易搜开始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听说唐朝的杨贵妃也喜欢吃荔枝,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古代唐朝的都城在长安,也就是现在陕西的西安。如果你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你会发现荔枝不可能在安种植,所以当时的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杨贵妃一定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有诗句为证:“长安回首绣桩,千门开在山顶。红尘里骑着公主笑,没人知道是荔枝。“这首诗是晚唐着名诗人杜牧写的,充分说明杨贵妃真的吃过荔枝。作为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宠妃,这荔枝一定是新鲜的,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鲜的荔枝是如何到达西安的。

实际上,唐朝的首都是长安。古代的长安不是现在的北京,而是陕西的西安,而中国西部地区不产荔枝。岭南的荔枝要是运到长安,早就烂了,更别说新鲜了。事实上,杨贵妃的要求更高。她想吃四川的荔枝,也就是现在的成都。幸好不是盛产荔枝的岭南地区。其实杨贵妃很喜欢怀旧,记得自己的童年。然后也有网友说,古时候蜀地其实有点西,但是真的有荔枝吃吗?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李昭写的古书《国史补》:“贵妃生于蜀国,爱吃荔枝,所以年年飞”,所以杨贵妃吃的荔枝真的是蜀国的。

现在我们知道杨贵妃吃的荔枝是蜀国的,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蜀国和长安的距离大约是712公里。开车要8到9个多小时,坐火车好像要近12个小时。当然飞机会快很多,一个小时多一点。但是在古代,大家都知道蜀中有句话叫难于上青天,所以古代没有这个东西。

如果你熟悉唐朝的朋友,会发现唐朝其实是有驿站的。唐代驿站马匹要求的官方速度是一天180里左右,更可怕的变态水平要求是500里。唐朝在陆地上有1297个驿站,涉及近2亿人口。可见唐朝的驿站有多发达。然而,如此发达的驿站,在712km的距离面前,却显得缺钱。如果不算古道曲径,用最快的马跑712km,那就是712x2/500=2284,也就是说要跑将近三天。

看到这个数据我很震惊。每天跑500里的马和人肯定会死,所以杨贵妃还是有点狠心。

那么,荔枝三天新鲜吗?理论上一天会变色,两天会有气味,三天会有味道,四五天就会失去颜色和香味,所以三天后的荔枝是进不了杨贵妃的贵族口的。

但其实古人比我们现代人聪明很多倍。当时他们已经发明了一些很常见的保鲜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密封。据古籍记载,杨贵妃吃的荔枝保鲜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竹筒里加点水,密封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鲜盒,不透气。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真的不难,所以杨贵妃吃到荔枝也不难。难就难在几匹快马马夫精疲力尽。这不是校易搜说的,而是事实。那么到底有多累呢?校易搜没有计算它。太可怕了。

所以,古代人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吃,但这种享受只有帝王才有,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在诗歌中探索。

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哪里的?

古来为朝廷进贡荔枝的产地,向有岭南和涪州(位今重庆之东北)两说,根据史学家保鲜啊什么的啊推测,公认是近邻长安的蜀地涪州飞驿到京,比较合理可行,岭南则保鲜有问题,杨贵妃幼年生活于蜀地,《国史补》称其“生于蜀,好食荔枝”。则她幼时就喜爱的水果更可能是本地所产,进一步考证是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乐温县,此地北上唐京,距离约二千里左右,仅是岭南至长安路途的一半。当地方志记载,“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所以这是一条最为可能而合理的运送荔枝路线。

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什么品种

吃的是妃子笑品种。妃子笑,四川叫铊提,台湾称绿荷包。该种荔枝个头大、个粒饱满、果皮呈淡红色、皮薄、口味甘甜、核小、肉呈白蜡色、肉厚。果实呈圆形或卵圆形,单个重量约235~315克。

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什么品种

妃子笑名称来源于题目叫《过华清池》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因杨贵妃而得名。

在古代北方地区,荔枝是稀罕品种,被当作进献的珍贵贡品,只有皇亲贵族才有机会吃到新鲜荔枝。

荔枝,又被称为离支、荔子等,是我国南方着名的水果,原产于华南地区,栽培种植开始于战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杨贵妃荔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186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