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无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无我是什么意思)

无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无我是什么意思)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7    点击:  471 次

无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网上有关“无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无我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无我的真正含义如下:

“我”意指主观。“无我”意思是人要从客观角度看待自己、一切事物。人与其它客观物质不一样,人是有意识的,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意思能力扩大化,“无我”观点告诉人们,人类办事、想问题,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简介

《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意思是世间的种种情态,都是附着于“我”而生,有“我”这个主体在,就有分别,比如你和我的区别,我和他的区别,一有分别,各种情态便产生了,喜怒哀乐、能言善辩。

但庄子说,这种对立概念中的“我”只是“假我”,并非“真我”,所以要破除对立。《庄子·逍遥游》也说过:“至人无己”,“无己”就是“无我”,这是庄子心目中圣人的境界。

无我是什么意思

佛教用语。没有私见的意思。谓所有的存在现象,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自我主宰的实体。不执着自我,没有成见

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

无我境界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把“我”这个妄想破除了。

只有通达无我,才能成佛;无我是佛菩萨的境界,不能作为自己行事的前提,而应该作为修行的目标。正因为众生没有证得“无我”,所以才需要修行。

佛法讲的无我自我消融,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问题,也没有考虑到外在环境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样的赞叹、荣誉、肯定,完全不考虑我的立场,就只是无怨无悔地无条件付出,这种做事时认真投入,事后却如船过水无痕般的态度,才既我的境界。以下是众法师对“无我”的解释。

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无我分为两类:1、人无我(人空)。认为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灵魂);2、法无我(法空)。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

佛教的无我学说,主要为反对婆罗门教的有我论而提出的。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认为“梵”是无所不在的唯一本质,宇宙间的最高主宰,自我(灵魂)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而这种自我,其量广大,边际难测。只有亲证梵我同一,才能达到真正解脱的目的。因此,原始佛教为了反对这种有我理论,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个命题,被称为三法印。在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各派对此也曾引起了许多争论。



如何理解“无我”?

什么是无我?

什么叫无我?就是说世间成物都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实体或者自性的我。佛法中,无我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就是人无我,法无我。一方面什么是人无我(人空)?是从有情众生体来说。我,依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组成。因缘的离散则为五蕴灭了。无实体存在。另一个方面,什么是法无我(法空)?法无我是从世间万法来说的,就是一切法由因缘生。又从因缘而灭。就是没有实体的存在。由此可见,人无我谓我空,法无我谓法空。人是有色法,名法构成的。世间没有永恒的我,也没有灵魂组成的人,这些极其微妙的色,我不过是无数细胞于流变不息的心,组成了一个暂住的存在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善与恶的种子。实际上。有我也好,无我也好,都不要执着于我的相的存在,法的存在,《金刚经》的核心就是离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金刚经》对无我的最好诠释。一切有为法,似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乃是人为的符号,或者是一个代名词而己。

讲无我之前,先讲个故事。

唐代有个人叫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曾和他的老师一起反对过佛教。后来朝廷派他去湖南当太守,就是现在省长这个级别的封疆大吏,可见此人还是很有水平的。到了湖南上任以后,李翱听说此处有一位禅宗祖师药山禅师,名气很大,便登门去拜访。

到了山上的庙里,这位老和尚坐在太阳下看佛经,李太守站在后面,老和尚头都不回,故意不理睬他。李翱个性急躁,见站了半天没人搭理,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走前讲了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这时老和尚回头对他说:太守,你何必“贵耳而贱目”呢?老和尚的意思是,太守你何必把耳朵看得这么宝贵,看不起眼睛呢?李翱听后心中一动,赶紧向老和尚请教。药山禅师没有讲话,手向上一指天,向下一指旁边的水瓶,就完事了。李翱顿悟,当即就写了一首着名的悟道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林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

云在青天水在瓶。

后来,药山禅师又对李翱说了一句诗: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嘱咐他下山以后依此修持。

过了差不多两百年的时间,宋朝的一位大官张商英悟道以后,在禅宗的书里看到了这段记载,认为李翱当时并未悟道,他也写了一首诗:

云在青天水在瓶,

眼光随指落深坑。

溪花不耐风霜苦,

说甚深深海底行。

张商英的诗很高明,批评李翱没有证道。因为“云在青天水在瓶”,只是一般人的境界,把这个当成学佛的最高境界,以为万里无云、神清气朗、念头空了,就可以得道了。张商英则认为这就是个笑话,是“眼光随指落深坑”,而且这个坑还很深,跳进去不一定出的来。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大家,佛教的思想山重水复,意境深远,绝不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的。

言归正传,无我,就是没有我。辣么问题来了:佛说无我,谁在轮回?一环套一环,这么追问下去,老和尚也脑瓜疼,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下次再讨论。

今天说的无我其实有两重意思:一个是世俗谛的无我,世俗谛就是指世间法和人们的价值观。这个无我承认有个我。人每天都要吃饭,要是没有我,饭都喂狗了吗?要是无我,你让我无谁呢?所以,我们姑且认为我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我从出生开始就知道有个我,就有了我见、我执、我爱、我慢等等各种意识和爱恨情仇,也给这个我带来了短暂的幸福与无尽的烦恼。因此,佛祖说,你们天天想着这个我,多累心呀,烦恼从哪来的?不就是因为有个我嘛。你们可以认为我是存在的,但是把这个我产生的执着、意识、思想都放下,你就快乐了,这个无我之我,才是人的本来面目。这是第一层意思的无我。

第二个无我是圣义谛的无我,圣义谛是出世法,是般若智慧,今天就不细说了,因为我也整不明白。在出世法,佛认为我是不存在的,是虚幻的,没有真实的物体,仅是错误的感觉。佛法认为世间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常态和永恒不变的东西。缘起之时,山河立现,缘灭之时,瓦解冰消。人也是这样,依五蕴而假立,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有时间再慢慢讲。因缘起缘灭五蕴随之聚散而终无实体可得。各位想想,人体细胞每天都在生灭,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还是一个人吗?

无论是世俗谛还是圣义谛,无论是五蕴无我还是真如无我,佛都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不执着于我,但也不执着于空。解空破执可以降服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涅槃果,可见认识无我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有人说佛法太深奥,经书又看不明白,你说的更听不懂。我告诉大家,佛法在悟,书上写的那些名词我也不明白,只有和尚们没事干,才天天鼓捣经文,解释来解释去。真正的佛法充满了智慧,一点不枯燥,尤其是禅宗,更是活泼有趣。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迦叶一字未说,却得到佛祖真传,比费半天吐沫解释无我强多了吧。

关于“无我”,大多人会想到与 佛教 相关的内容。这个问题的范围实在广泛,提到这两个字自是各有感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深受其扰,很久一段时间笔者也陷入其中思索而不能挣脱。最近在读与具身认知相关的书籍,便从这一方面切入来简单谈谈所思所感。

在谈“无我”之前,想先谈谈 “无常” 。经验是无常的,我们所体验的经历,所拥有的回忆甚至是正在活着的当下是无常的。 “无常”不仅仅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树叶飘零、美人迟暮、英雄末路(传统上称为粗无常),而是个人心智活动无所不在的无常,每时每刻新的经验生起又消逝,就好像我们的意识变迁的急流。 而这样的变迁,这样的生起又幻灭的不仅仅是我们知觉的对象,还包含 知觉者 。也就是说连我们这个意识的主体都是不稳定的,始终在变。经验的对象、经验者、经验没有一个立足的平台。以上这个真实的 无家园的体验就是“无我”。

生活中每一刻我们都在体验着进行着,我们正在听、看、闻、思考,我们高兴、恐惧。我能感受到我正在被我自己的情绪控制着,别人表扬我会骄傲,批评使我沮丧。那么这个波动着的看起来如此恒常却又如此脆弱,如此熟悉又飘忽的自我是什么呢?这个中心是什么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相信我们的同一性:我们有人格、记忆和回忆。所有这些似乎都凝结在一种连贯的视点中,凝在一个中心,以此为基点我们面向世界。

可以说以上的明晰心态便是 “我执” 。我们想要在变化无常中抓住一个恒常的根以此来确证自己是活着的,是存在的。若没有这样的同一性我们就会焦虑,会虚幻,会陷入无目的的自毁。这样的执着、焦虑、渴望便是 “苦” 。习俗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固定的自我存在而理所当然。其实这样的“自我感”是不存在的。

如何解决这样“无根基”式的困境, 如何学会在无常、无我的现实生活中去生活? 也许我们总是仰望梦想,祈求在外部世界坐落自己的丰碑,留下存在过的痕迹,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自我的最根本的、最踏实的存在——身体被视而不见。身体是一个“牢固”的存在,是唯一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有人会问,身体就是我们的自我吗?身体就不会改变吗?会的,在人之中生理性的身体是最为脆弱、孤独、不稳定的,它的损坏常常发生。然而身体又是稳定的,我们生气、沮丧,体验着人情冷暖,而这些感觉的落脚点就是身体。思维、意识、心智的发生、漫游,最终都渴望回到同一的身体。

既然经验着的我们和我们正经验的对象是“无常”的,抓住过去或是理解未来都无法让我们在当下获得踏实的稳定感,唯一的方法是觉知当下。注意当下我们具身的情景,对正在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知觉体验进行自我意识的反思,感受着变化流也接受着变化流从而渐渐进入静心的佳境。这样的正念/觉知打破俗世的我执而真切珍惜、体验当下自我的存在。

的确,我们总是误解佛教中的一些观念,或是洋洋自得于领悟了它的精髓。无论是信奉或是漠视,不可否认佛教正在渐渐救赎着人的生存困境,以独特有力的进路穿破凡尘的迷雾。

“我”意指主观。“无我”说得是人的 社会 性、客观性,意思是人要从客观角度、 社会 角度看待自己、一切事物。人与其它客观物质不一样,人是有意识的,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意思能力扩大化,“无我”观点告诉人们,人类办事、想问题,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无我”是一个佛教术语。

指对于“我”的否定,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与“无常”,“苦”同为五蕴的三共相(共同特征)。

“无我”有二层意思。

一方面 ,可以解释为:没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中称为“我空”);

另一方面 ,可以解释为:这不是我,也称为“非我”。

这两种含义间的争论,成为佛教各宗派间的重要课题。

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即所谓“我”)的存在,分为两类:

人无我

是说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

法无我

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

性空幻有

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 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主张法无我。

因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

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

“非我”是四谛十六行相之一(见于《阿毘达磨六足论集异门论》)。

佛教主张蕴、处、界,皆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无我,反对施设(波罗摄提)我。

释迦牟尼教导弟子,观察五蕴的无常、苦,以了解五蕴非我、非我所;观察十二处非我、非我所;观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等。

提出非我,主要在于去除命即是身、命异身异、色等五蕴是我等有身见。

(注:单纯讨论命即是身、命异身异等本体论问题,若无益于修行,则被归为无记,不作回答。)

如何体证“无我”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

内心中去除对“我”的执着,以“无我”为目标进行修行精进;为人处事之时,不用考虑外界对“我”是如何的赞叹、荣誉、肯定,抑或是鄙薄、羞辱、无视,只作无怨无悔的付出。

风息青山在,船过水无痕。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无我”的境界。

这个真的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好问题,我字心头站生活是苦难,我们把自己看的太重,从不去体量别人这是我在做怪,比如人体是住所,我心是魔,无心是佛,又好向人生病是魔你要是老认为我生得病不轻你就会痛的越来越厉害,如果你试想随它去吧,学会跟疾病沟通。我觉得真的会好很多,比如,这几日我的亲身体验吧,我暗自对它说,你不过是住在我身体里的疾病如果我不好受,你也开不了心不如我们和平共处,我把命交给你你好好的住在哪里不烦不恼不折腾我们都能过得很好,否则我死了你也玩完了它好向真的听明白了一样,让我好了很多直到今天为止几乎没有生病的感觉啦,所以我们不要有一点事就把我放在心上,真的是很累的活法,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悟而已!

你证得法空我空,就通达无我无为了。

无我,即无无我;无为,即无所不为。

你问的无我,是哪方面的?

那我关于修练方面的作以回答,入静了,感觉不到呼吸。老子曰:我若无身何患之有。身体有痛疼不适,是感觉不了无我状态,因为痛苦刺着你的心入不了静,不能进入清静无我状态。

到了无我状态,身体长年积累的病痛全愈了,才能入静。接下来无它。无它指万物全无,如房子衣物什么的,甚至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无我无它只有息息尚存,就是寿世补元状态。很少有人做德道。

人若无我心身轻,逍遥人间自如宾。见喜亦喜悲不盈,贫富无界亦如影。

何谓无我?何谓天人合一?

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我,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

世人认为:“一个大活人,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你居然说无我?那么,此刻的彼此,是什么?”

一、知我

我是谁?什么是我?此刻这个活生生的人是我吗?是我,但这只是一个暂时存在的我,只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现象,并非生命的本质!而佛学所说的无我,指的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质。

什么是我?就此生而言,从最初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婴儿、幼儿,直到少年的我,青年的我,中年的我,老年的我,死亡的我,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如果看得更远一些,从前世的我,至今生的我,经历过无数次的生生世世,生生死死,或为男人,或为女人,或为飞禽,或为走兽,一直在不断地生灭。躯体如房屋,灵魂似住客,每一次生死轮回,都似迁了新居,换了容颜,请问:哪个是我?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将100年压缩成一瞬间,那么,所谓的我,所谓的生生世世,只不过是刹那、刹那间不断生灭的幻象。所以,世人所执着的这具肉体,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生命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我。

二、忘我

在禅定打坐的过程中,杂念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清静。如同阴霾渐渐消散,心性显现的力量越来越强,这时,肉体存在的感觉在渐渐淡化。

打坐之初,明显感觉到躯体的存在,随着修行的进步,入静之后,躯体似乎变得越来越虚拟化,有时觉得躯体象一具影子,有时感觉不到手脚的存在,再到后来,似乎躯干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头部还有一点淡淡的轮廓;再进一步,由静入定之后,常常意识上有知觉的存在,但整个躯体存在的感觉都消失了。

这时的我,是心的一种觉知状态,虽然有觉知,却没有了躯体与环境之间的界线。臀下的坐垫,脚下的地板都消失了,是空的。觉知的意识与虚空融为一体,万缘俱灭,一觉独存。忘掉了躯体之我的存在,意念之我则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很淡很淡,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一念不生,此为忘我。

三、无我

由静入定,虽然忘我,虽然内心极为清净,虽然我执的感觉已大为淡化,但本质上,心还停留于意识或阿赖耶识上,并未开悟,并未明心见性。需要积资净障,发菩提心,而后就有可能明心见性,见到自已的本来面目,洞澈宇宙及生命的本源与真相。

初步开悟是怎样一种体验?据过来人讲,各种体验很多,每次都不一定相同。有几点最明显:1、我执消除之后,如同空中飘浮的肥皂泡破灭了,心空一体,内外无别。2、外境所谓的各种实物,感觉都是空无的、虚幻的,肢体似乎可以轻松穿过桌面、电脑、墙壁等一切物体。3、所有的一切事物,比如人,动物,建筑,花草树木等,统统与自已都是一体的。没有你我他她它,只有“我们”。宇宙万象,一切外境都是心的化现,每一个众生其实是另一个自已!因此,对一切都充满了亲切感,充满了关爱悲悯,自已与人、与自然、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无二无别。

无我的含义

无我是佛陀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无常、苦、无我”[1]; 什么是“共相”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

内观四念处、凡是集法都是灭法、修四圣谛:

此乃觉的集、此乃觉的住、此乃觉的灭;

此乃受的集、此乃受的住、此乃受的灭;

此乃思的集,此乃思的住,此乃思的灭;

此是色的集,此是色的住,此是色的灭;

此是行的集,此是行的住,此是行的灭。

破心中的欲望五蕴欲、情欲,(宇宙世界)色欲,无色欲,和我执。

佛教讲的无我是什么意思

无我,佛在小乘藏教里说三十七道品,其中有四个道品,就是四念处,(四念处之一)就是观法无我。法,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抽像的心念和具体的事物。

一切事物当中都无「我」,一切法无「我」,让我们正念观察,桌子这一法没有「我」,碗这一法没有「我」,表这一法也没有「我」,从根本上来说,没有「我」。

那么身心这一法也没有「我」。因为众生在迷,于本来无我的一切法中妄计为「我」,就是妄想计度,认为有我,所以举体都是生死。

因为「我」妄立了,有「我」了,就得有为「我」服务的这一切,就是我所。「我」建立了,就得建立我所,这一切都是我所有,都是虚妄建立。

佛说一切法无我。譬如说我们的身心,众生都约这个虚妄的身心计我,说这个身心就是我,我就是这个身心;说这个身心就是我之所在,我之全体。其实这个身心也没有我可得,都是众生的妄计。

我们先说我们的色身六根吧: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这六根就是色身,色身就是六根,六根是色身的别相,色身是六根的总相。

我们从头顶到脚底就是色身,它是六根的总相,眼、耳、鼻、舌、身、意,是色身的别相。我们人的正报身心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

精神就指有情众生都含有灵知之性,就指我们心--妄心说的,我们善性的发心、恶性的发心和不善不恶性的发心,心有这三种形式,属于精神;物质就是地、水、火、风四大,所以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

那么这二者是个什么关系呢?就是身心不二。心以四大而住,四大为这个心所执持,互相的关系就这样。

比如说色身六根得到神识执持,就是得到这个心的执持,所以色身六根有增上作用:眼能观色,耳能听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触,意识能分别。

如果我们的神识若离开这个色身了,那么色身六根就像一滩泥似地倒下去了,眼也不能看了,耳也不能听了,鼻也不能闻了,舌也不能尝了,身也不能触了,意识也不能分别了,就成为纯物质的了。

那么,我们这个色身,先讲这个四大:地、水、火、风,是以这四种物质组成的,地以坚为性;风以动为性;火以暖为性;水以湿为性。四大各有它的体性。

地以坚为性,我们这个色身从头顶到脚骨,筋骨皮肉,属于地,它以坚硬为性,因为有地大这种物质在我们的色身之内,我们才能够行、住、坐、卧,这个色身才能够挺立。

如果没有地大,这个色身就会堆下来,就像一滩泥似的,就不称其为色身了。这是地大。

火以暖为性,如果色身没有火,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就不能进行,血液就会冰冷,凝固成块,就不能够周运,吃进的食物也不能消化吸收,不能维持生命,所以必须得有火大。

水以湿为性,光有地,地就是土,如果没有水和它相和合,那么它就散了,就起不到地的作用,所以必须有水。水以湿为性,有水滋润这个色身,血液、关节、脉胳,要不这个色身就枯干了。

风以动为性,这个色身有风,就是我们这口气,从头顶到脚底,五脏、关节、脉胳都充满风,所以我们才能够运转,施为运动。

如果关节里没有风,手就不能伸,不能屈,走路、工作都不能进行了。就是我说的这个话,也得有内风鼓舌,才能发出声音,如果没有气,声音也出不来了,这是风的作用。

那么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和合,就成为我们现在这个色身,是属于物质方面。这个色身是纯物质的地、水、火、风,谁来执持它呢?

就是由神识来执持它,就是身随念轮,我让它说话,那么心让口说话,随善的因缘就说种种善话;随恶的因缘就说种种恶话,随不善不恶因缘说种种不善不恶话。

我让它手举起来,它就举起来;让它放下,它就放下。所以色身的一切行为造作,都随着心念转,这就叫身随念轮。心是主宰,这就是四大色身和心的关系,妄身和妄心的关系。

你比如说,这个风大,世间不叫风,佛教上叫风,管色身的这种物质叫风。揽外四大为内四大,这个风与外四大的风无二无别。

世间不叫风,叫气,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说有这口气能见闻觉知,能施为运动,应用无穷,能上天,能入海;如果这口气断了,就像一滩泥倒下了,什么也不能做了。

这是世间的话。我们佛法不叫气,叫风,这个风是构成我们色身四种物质中的一种。风以动为性,从头顶到脚底,整个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整个筋骨、脉络、血液里面都充满风。

比如说我跟大家说话,大家的耳根所以能够听到我的声音,就是因为我有内风鼓舌,才能发出声音,如果没有内风的作用,那么我的声音发不出来,大家就不能听我说什么话,分别我话的意义。

另外,关节所以能够动作,就是因为关节都有风,风以动为性,所以让它伸它就伸,让它屈它就屈,让它放下它就放下,这都是风的作用。

我所以能转身,能够行住坐卧,见闻觉知,施为运动,应用无穷,都是风的作用。没有风,连身都不能掉转。

所以临命终时,风刀割解,这个关节里有风,临命终时最苦了,像刀割关节一样,把关节鼓破了,风才能出去。所以风以动为性,是组成我们这个色身的一种物质,四大之一。

那么临命终时,说这个人死了,这个人没气了,整个从头顶到脚底,五脏、脉络、筋骨,风都扩散出去了。

扩散出去以后一种物质散失了,我们这减少了,没了,外面的风增加了,就是由内四大返回外四大。

佛在经里说,风是命根,风若散失了,没气了,人的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人就像一滩泥倒下去了,什么都不能做了,成为纯物。这就是风的作用。

另外,色身有火,一般都是37℃,这个火跟炉中的火无二无别了,以暖为性。如果色身达不到37℃,没有暖性,那么心、肝、脾、肺、肾的功能活动都不能进行。

没有风五脏活动都不能进行,血液不能循环,因为风以动为性,能发动五脏进行功能活动,血液进行循环,维持生命。

同样火也起这个作用,如果我们的色身冰冷了,血液凝固不能循环了,心、肝、脾、肺、肾没有温度了,那么它就不能进行功能活动了。

就像石油似的,你把它热化了以后,有了温度了,它才能通过管道流向远方。要不然血液凝固不能循环了,冰冷了,人就不能维持生命了。我们吃进的食物也不能消化吸收了。所以得有火。

可是我们临命终时,不但风没了,这口气没了,这个人的身体也冰凉了,这就是我们的火扩散出去了。这两种物质散失了吧。这时候,我们的血液水份一埋到地里,就分解了,渗到地里,流到江河湖泊里去了。

没有血液水份不行的,色身就会枯乾,像枯木一样,那能生活吗?这是三种物质,另外,身体筋骨和头发埋的时间长了,就变成有机肥料了,一拣那骨头,时间长了,几十年,一拿就碎了,时间长了和土一样。

所以我们这个色身份解以后,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地归地。所以佛说:四大非我,了不可得。身中四大各有其名,皆无我者,我既皆无,其如幻耳。

所以佛说:色身无我,我无色身。那么哪个风是我生生世世那个色身的风呢?哪个水是我生生世世那个色身的水呢?了不可得,虚妄不实。就色身这一法,没有我,我也没有色身。

如果色身是我的话,就应该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应该永远存在,真实是我,可是这个色身是无常的,刹那地在变化,在散失,坏烂。

所以说,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这四种物质体性不一样,如果说地大是我,那么水大又是谁呢?

如果说水大是我,那么火大又是谁呢?如果说地、水、火、风四大都是我,应该有四个我,但是地、水、火、风体性不一样,所以也不成立。所以佛说色身无我,我无色身。

那么这个心呢?心也是无常的,心无我,我无心。

所说这个心,眼睛看见桌子了,随即产生这一念心,说这是桌子,如果说这一念心是我,(应该)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我永远是这一念心,可是现在这一念心没了,我现在又是跟大家讲话的心,那讲话的心和这是桌子的心,体性不一样。一会儿讲完话,我又去走路,又是走路的心,体性不一样。

如果说桌子这一念心是我,那讲话的一念心又是谁呢?

如果说走路、讲话、桌子这一念心都是我,就得有三个我,但是体性不一样,也不成立。所以心无我,我无心;身无我,我无身,身心这一法尚且无我,我尚且不有,那么身心之外这一切又依谁而得建立呢?所以都是虚妄不实。

众生都是妄想执着这个身心,都约身心计我,说最亲近,最了解,最挚爱的,因为有了这个我了嘛,所以一切都得为我服务,一切应当归我所有,所以互相之间引起心上的纷争、斗乱、危害,甚至互相杀伐,造成天灾人祸,导致无边的生死。

我们了达身心无我了,那么身心之外的一切更是虚妄不实,了不可得,所以我们就会于一切法得解脱。

观法无我,一切法无我,身心也是法,也是一种事物,桌子也是法,不但身心没有我,桌子这一法也没有我。说身心是我,桌子是我所有,都是众生的妄想计度。

在我们不生不灭的本觉佛性上,既没有这个妄心、妄身,也没有这虚妄不实的桌子。我们的本觉佛性,因为佛是在菩提树下悟明证得本觉佛性而究竟成佛的,所以称为菩提道。

我们的本觉佛性离一切相,既没有烦恼相,也没有菩提相。所以佛是对烦恼说菩提,方便接引,烦恼菩提由心想生,我们不攀缘烦恼,烦恼也不可得;不攀缘菩提,菩提也不可得。

所以妄心若歇,无法可空,唯是一心。烦恼即菩提,烦恼菩提本平等,不可得,唯是一心。所以烦恼体性是空寂的,菩提体性也是空寂的,都是假名。我们但不妄想执着烦恼,也不妄想执着菩提,那么妄心歇处即菩提,就是本来心。

我们妄想执着烦恼,去断烦恼,这本身又是烦恼;妄想执着菩提,生了种种妄心,这也是烦恼;我们但不妄想执着,烦恼即菩提,烦恼菩提本平等,不可得,唯是一心。就是发明一心的意思。

一切法无我,身心这一法尚且没有我,身心之外那更是梦幻泡影;身心尚且不成立,那么身心之外这一切更是无所依据。

人们都是在妄想执着这个身心,认为这个身心是我,我之所在,我之全体,所以对它种种憎爱取舍,妄想执着这个身心,对它有所住着,生了很多妄心;纷繁之事扰乱心神,不得安宁,烦恼。

从根本上来说,身心也无我,无我我所,众生于无我的一切法中妄计为我。妄想计度,就是攀缘、妄想、执着,本来没有我,妄想地认为就是我,是这么来的。

如果身心真的有我的话,它应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我应该永远存在,这个身心不会失掉。

这个心是无常的,一会儿吃饭的心,一会儿走路的心,一会儿又是写字的心,无常。所以佛说观身不净,观身是苦,它是苦的体、罪恶的体、生死的体。所以人们都是妄想执着性。

现在我们学佛法,就是利用他帮助我们行道,对它不要强行主宰,也不种种滋养它,也不种种损坏它,随其自然,这样我们就于身心得解脱。从根本上来说,身心本来无我。

无论我们怎样妄想执着它,为它巧施设计,使手段,甚至斗乱危害,但是也没有一物可得,只能在这一法上建立罪业,将来循业受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身心也得留在世间,由内四大返回到外四大。揽外四大而成为内四大。我们的色身现在就当体即空,不是死了以后才空。人死了以后,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地归地。那么我那个体上哪去得呀?不可得。

不是说死了以后才空不可得,就是现在、目前,当体即空,无我无所。解脱就是当体,不是死了以后。当体我们认识以后就不妄想执着它,我们就能在这一法上脱罪出苦

什么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请不要复制,那些我看不懂。

1“无我”:没有自私自利之心,为服务大家而做事。

2“无人”:没有远近、亲疏;一切人平等平等。

3“无众生”:没有众生种类差别,人畜草木一样慈悲对待。

4“无寿者”:没有长寿、年幼的区别,不欺老骗幼,一样平等,尊众生为父母、为佛菩萨。

5建议看宣化上人的金刚经解说。 供参考

关于“无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084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