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烽火台的介绍(古代传递峰火)
-
关于烽火台的介绍
网上有关“关于烽火台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传递峰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烽火台(the Beacon Tower)
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古代传递峰火
烽燧也被称为“烽火台”、“烽台”、“烟墩”或“烟火台”。
烽燧是我国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如有敌情,春秋时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时白天燃烟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克孜尔尕哈峰燧的历史烽燧
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观望远方的作用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居延烽燧遗址发掘中获得的《塞上蓬火品约》,把汉代建武初年长城的蓬火制度记录得相当清楚,该汉简讲当时的蓬火品约由都尉府一级的军事机关发布,只对所属候官塞有约束力,品约因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号和总的准则却大体相同。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蓬草,有学者认为是草编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表(树梢,有学者认为是布帛旗帜)、鼓、烟、苣火(用苇杆扎成的火炬)、积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举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为界限,凡不满一千人只燔一积薪;超过一千人燔二积薪;若一千人以上攻亭障时,则燔三积薪。积薪之外,还附有举蓬、举表、举苣火的不同规定;并因敌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间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体的规定。如果匈奴人入塞围困亭障,已来不及下亭障燔薪时,白天则举亭上蓬或加一烟,夜间举“离合苣火”。
“离合苣火”是处于“虏守亭障”的紧急而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信号,即几把苣火一会儿分离,一会儿又合拢。如果被围逼的亭障不能发出燔积薪的信号,距离最近的另一座烽燧应按规定照常举蓬燔薪,把信号准确传递出去。《塞上蓬火品约》还规定,如果发现所报的信号有误,则应立即“下蓬灭火”,取消所发的信号,并写成书面报告,迅速传报都尉府。若天气恶劣,或亭燧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应立即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有的汉简还记录了某烽燧的守备器物和生活用品,其中有报警物布蓬、布表、苣、积薪、鼓;建筑器物椎,瞄准器械“深目”,防御武器弩、枪、羊头石等。并表明当时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长)管理的。候官统候史,候史管燧长,负有保管装备,修葺建筑物、管理“天田”,巡视检查与及时汇报的职责,候官则向都尉负责。为了保证烽火制度的严格执行,汉代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汉代西北烽燧的建筑形式据今考古发掘发现,它主要的建筑物有一个高台望楼(亭),作为观望敌情、传递消息之用。望楼(烽火台)一般呈方锥体,高达10米以上,上有住房建筑,有的望楼下面或旁边有戍卒居住的小城(有称作障或坞的),障、坞一般呈方形,边长都在10米以上,障、坞墙都较厚,一般在2至4米乃至7米左右,障、坞的四周埋有称为“虎落”的小木桩,一些大的障、坞内还有羊马圈、仓库、武器库等建筑。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在注释《后汉书》时讲:“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文中的桔皋指可以引物上下的高架子,兜零指笼子。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对当时的烽火台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迥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二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圆屋覆之。屋迳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开觑贼孔,及安视火筒。置旗一口、鼓一面、弩两张、抛石、垒木、停水瓮、干粮、麻蕴、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一烽六人:五人为烽子,递如更刻,观视动静,一人烽率,知文书、符牒、转牒。”
宋代曾公亮等人编撰的《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古代烽式制度更为详细,大要分为烽燧的设置、烽火的种类,放烽火的程度,放烽火的方法、烽火报警规律、传警、密号、更番法等九类。其主要内容有:
“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峰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三烽燧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围筑城障。”
“凡置烽火,置帅一个,副一人。每烽置子九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九人,分更刻望视。一个人掌牒符,并二年一代。”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间火合四具,台上插橛,拟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险地狭不及二十五步,但取应火分明,不限远近。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以下,四面各间一丈二尺。而上则渐锐渐狭。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着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坞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关闭。每岁秋冬前期采蒿茎叶,叶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放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所委积处以掘堑环之,防野烧延燎。近边者,亦量给弓弩。”
“凡白日放烟,夜则放火,须先看筒里至实不错,然后相应时采火炬就坞炉灶口里,焚?k成烟,出外应灭讫。别提五尺火炬安著土台橛上。烟相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闭。二筒烟时,二人开闭。三筒烟时,三人开闭。若昼日阴晦雾起,望烟不见,原放之所即差脚力速告前烽,雾开之处依式放烟。若有一烽承两道以上烽者,用骑一人发驿,报烽来之处。若烽与驿相连者,即差驿马”。
“凡贼入境,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烟尘,欲知南入,放烽两炬。若余寇贼五百人以上不满三千人亦放两炬,番贼五百骑以上,不满千骑,审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寇贼三千骑以上,亦放烽三炬。若番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放烽四炬,若余贼一万人以上亦放四炬。其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县止。两炬以上者并至京。原放烟、火处州、县、镇即录状驰驿奏闻。若依式放炬至京城迄贼回者,放烽一炬报平安。凡放烽告贼(犯)者,三应三灭,报平安者两应两灭。”
到了明代,随着对长城防御工程的高度重视和火器的大量应用,烽火台的建筑和式制也有改进,明朝曾规定:“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很多烽火台改由砖包砌,更显坚固,台距也缩短,有的墩旁开井,墩四周有围墙。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按黄洪毗上疏提议:“乞敕兵部咨行宣大山西巡抚衙门委官相勘,各路建设墩台连属内地,使东西毕达。有军处,每墩拨军五名住居,其下架炮传烽,无军处佥居民五名,免其差役,有警时给以口粮,一体传报。其墩须高广其制,上盖平房二间,周以女墙,置以军器、炮药。真保等府一体建设。”明代《深沟儿墩碑》碑文记有:“墩军五名口:丁□妻王氏,丁海妻刘氏,李良妻陶氏,刘通妻董氏,马名妻石氏。火器:钩头炮一个,线枪一杆,火药火线全。器械:军每人弓一张,刀一把,箭三十支,军旗一面,梆铃一副,软梯一架,柴碓五座,烟皂五座,擂石二十碓。家俱:锅五口,缸五只,碗十个,十双,鸡犬狼粪全。嘉靖十年十月二十一日立。”深沟儿堡在甘肃省高台县境内,将墩军及妻子姓名、火器、器械、家俱等都刻在石碑上,是为了防其逃跑及日后如数验收,从此也可见当时的墩军是苦役。明代传报军情除放烽、烟之外,还加上放炮,且点火放烟时还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传讯方法明成化二年(1466年)有法令规定:“令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而在有的防区还有自订的传报方法,如宣府镇上西路各台夜则悬灯。悬灯的长竿分为三等,竿上悬灯均染成红色,以数量不等作为军情缓急、敌数众寡的区分。在管理上,该法令也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传报得宜克敌者,准奇功。违者处以军法。”
烽火台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有敌台的地方,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蓟镇总兵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讲:“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戚继光还制定了传烽之法,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守台官兵背诵熟记。经过严格训练,负责传烽的守军能以烽火准确传递军情,而且迅速,一般三个时辰就可传遍整个蓟镇防线。
这个烽燧为汉代所建,为新疆境内保持最好的古代烽燧。烽燧高约16米,上下齐宽,在顶部有部分木头裸露于外面,从构造上看有树枝,木楔和夹杂的沙土。两千年前的东西,到今天依然可以看见当时仅靠双手劳作的人们的手艺是如此地精湛。
它巍然耸立在这里,不说一句话,不给任何人任何东西,它已经老了,只让你看它几眼就行了。这样多好哈。谁也别想再掌握它,站在它的上面。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烽燧离库车县城不远,在城北12公里处的库车河边,烽燧的四周是一片比较平坦的黄土地,高约16米的烽燧便显得特别突出。烽燧底部是一个长方形,东西底长6米,南北底宽4米,自下而上逐渐收缩,主体由黄土夯筑,每层黄土厚约15米,上部以胡杨等木柱为骨架,黄土与木柱间隙1米,顶部以土坯垒砌。因为烽燧所处地是一个风口,烽燧南面已被风吹出凹槽,远远望去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两个并肩站立的哨兵。
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
烽燧背倚却勒塔格山,面朝库车绿洲,深居盐水沟谷,远远望去,几乎被高低起伏的**、红色的沟壑埋没,但及至穿越戈壁黄沙抵达它近处的小片平地时,才赫然望见这座千年的古老军垒。
万里长城的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火分别有什么作用?
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火台在万里长城中各自的作用如下:
1 关隘:关隘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多建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2 城墙: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大都随山势而筑,非常险要。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58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
3 楼台:楼台凸出于墙外,或用来放哨,或用来藏兵,称为哨台或藏兵台。
4 烽火:烽火台是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为情报传递系统,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古代边防报警有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总之,万里长城的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火各自的作用是:关隘起到集中防御的作用,城墙是长城的主体,楼台凸出于墙外或用来放哨或用来藏兵,而烽火则是传递消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手段。
烽火台的烽火台
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和伊吾、楼兰并称西域之门户,是控扼古代东西交通大动脉的锁钥。它东通敦煌,向北、西、西南和南连接西域全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中央政府经营西域,必是交通先行。吐鲁番地区的交通经两汉、魏晋开发奠基,到了唐代则建立了比西域其他地区更为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比较完备的馆驿制度,成为当时整个西域地区交通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在唐代,交通路线和军事防御是必不可分的,只要在重要的交通路线附近是一定会有军事设施的,有些地方是馆驿与烽燧并置的。吐鲁番这些非常重要的交通路线的客观的历史载体就是耸立在吐鲁番大地上的座座烽燧。
据文物普查统计资料,吐鲁番盆地共有军事交通类遗址62 处,占吐鲁番文物遗址的近 32% ,其中烽燧遗址 42 处,驿站9 处,戍堡 7 处,军屯 4 处,是吐鲁番文物遗存的一大类型。这些遗址大多分布在盆地的冲洪积扇区,其中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处,县市级 59 处。这些烽燧对于实地落实古代交通路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上是按照吐鲁番的交通警戒路线有序和规律排列的。我们结合吐鲁番的几个重要的交通警戒路线来了解一些烽燧的状况。
根据敦煌文书《西州图经》的记载,吐鲁番盆地通往外部的交通路线共有 11 条,沿线都分布着大量的烽燧。主要有:高昌故城经交河故城、白杨沟通往乌鲁木齐的道路,古称白水涧道。高昌故城经交河故城、托克逊、干沟进入焉耆盆地,称银山道。交河故城经桃树园子、亚尔乡牧场到达庭州,称他地道。鄯善县经迪坎、大阿萨、东南至敦煌称大海道。
交通路线和烽燧组成了吐鲁番盆地内的一个非常有规律的交通网络,正是这个交通网络促进了辉煌的吐鲁番古代文明的发展、延续、交流。而现代的人们在凭吊这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一座座烽燧的同时,也会深深地体会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烽燧可以直接反映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和建设关系,是领土关联的直接历史物证,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涉及历史、军事、交通的成体系的遗存群体。 烽火台其作用主要是便于侦查,同时有敌入侵时,可以燃烧稻草等可燃物,这样可以用烟火通报敌情,以让下一个岗提高警惕。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 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不 同的地形 、山势和地貌而筑 ,大都建在 山岭最高处 ,全长 7300千米(14600华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
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 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 、 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 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 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明代是长城修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其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 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着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当今在摇控感应器的科技助益下,中国已重新测量万里长城的长度为7300公里。 在七市乡王干山村外山岗上,海拔150米,台高2米许,底边长约5米,以岩石砌成,东面有石阶6级,宽1米左右,东北角略有坍圮。登台可东望毛屿港,西南可望青山脚港,该台建于明代。
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18处汉代烽燧遗址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5日电(记者于嘉)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近日对汉代城障遗址——居延遗址群普查时,新发现18处汉代烽燧遗址,为进一步研究居延遗址群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
据内蒙古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所长傅兴业介绍,这些新发现的烽燧遗址分布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风镇和马鬃山苏木的居延遗址群范围内。受戈壁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烽燧已坍塌为方形土台或圆形土丘,有的烽燧顶部被人们垒起石块,改造为敖包。
“根据烽燧周边发现的灰陶片和以往考古资料判断,这些烽燧均属于居延遗址群,从而为研究居延遗址群的烽燧分布情况等提供了最新的珍贵材料。”傅兴业说。
与此同时,文物工作者还在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东南的荒漠中发现了一座城址。傅兴业介绍,这座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墙体夯筑,四边墙体已被风沙吹蚀成不相连的残断豁口,仅存基址。附近的地面上还散落着少量灰陶片,初步推断为汉代遗址。至于它是否属于居延遗址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居延遗址群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分布在额济纳河(又称黑河,古代称弱水)两岸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的区域内,总面积约1.75万平方公里。居延遗址群主要是汉代的城障遗址,20世纪30年代,这里发现了数万件反映汉代边塞屯戍情况的简牍。 《乐清县志)记载:瓯海之岸深洋极多,凡贼寇登陆,每于乐之蒲歧、黄华关、石马。从东汉开始乐清就有了海防设施。宋帝建炎南渡,乐清海防更加严密,温州分十三砦,乐清的馆(馆)头、大荆、北监、白沙都有砦的设置。白沙还设巡检司往来策应。元朝,乐清设万户府、千户所。倭患始于元朝,到明朝,倭患频仍,海防进一步完善,沿海设卫、所,造战艇。嘉靖间,浙江省设四参(将)六总(兵),温州派有一员参将,统辖三个卫。蒲歧所驻过一个参将,三位巡检司,直辖玉环岛、披山岛,意在使倭寇不敢人内洋。
倭寇乘茅苫船,从日本出发,乘东北风而来。一见江浙交界的陈钱山、马迹山、大洋山三岛,知道临近中国,在这三个岛泊船汲水后,一潮工夫便可到达乐清等地抢掠。
明朝,乐清有烽火台十九座。磐石卫七座:洋田、池岙、日团、三屿、沙角、章岙、双峰;后所(后千户所)四座:歧头、白沙、平心、屿山;蒲岐所八座:双陡门、东山、南浦、前塘、后塘、下山头、铧锹、娄岙。外加辖台二座:下堡、高嵩。以上烽火台(包括辖台)全设立于明洪武二十年(1787),当时信国公汤和视察乐清沿海,加强了防务。
到了清朝,经过调整,设有十七座烽火台(墩台)。其中,包括清江的辖台二坐:梅屿山台、江岩山台;水涨的辖台三座:北峰峙台、火烧潭草台、陡门草台。此外,还有白箬岭台、姚头山台、西店岭台(在芙蓉)、海口台(在芙蓉)、朴头山台、蔡岙山台等等。
绵延百余里的乐清海岸线上,密布了烽火台、辖台,想见历代诲氛的不靖,外国威胁相当严重。当烽火直冲长天,兵民奋起迎战,每一座烽火台都成了历史的见证。 温岭新河镇披云山,山顶上矗立着烽火台。小山顶上有个凉亭,留有石凳。石阶的尽头便是烽火台了,块石砌成的梯形方台,四周布有垛口。
据史料记载, 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台州烽烟四起。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558-1562年),戚继光多次赴台州抗倭,先后九战九捷,歼敌5400余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初,宁、绍、台三府参将戚继光协同浙江按察使副使谭纶领兵击溃侵犯海门的倭寇,因连日大雨,无法继续作战。戚继光预料倭寇将会从附近金清闸逃走,命部下在河中打桩系船,堵塞出海去路,来个“关门打狗”,逼得倭寇只好在新河所前山上构筑工事,负隅顽抗。戚继光部署铳箭手为先锋,布置阵前,诱敌至新河所城南门外,然后分兵三路,从东、中、西合击。倭寇败退入船,明军发铳攻船,倭寇弃船逃跑。明军烧毁倭寇双桅大船32艘,倭寇被烧死、溺死达1000多人。残部狼狈逃窜,企图从乐清湾出海。戚继光乘胜追击,5月11日黄昏抵达太平县城。第二天追到南湾,明军分进合击全歼倭寇残部。激战中,戚继光与弟戚继美射杀敌头目二人,这场战役,重创倭寇,歼敌人数列“台州九捷”之首。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新河北斗桥畔立“南塘戚公奏捷实记碑”,由太平县令徐钺撰文,记述抗倭的“新河大捷”。此碑属省级历史文物。
新河所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让它常成为“戚家军”的大本营。史籍又记载,戚继光夫人王氏,曾随军住新河。一日,军队外出作战,仅留少数守军,恰遇大批倭寇侵扰,戚夫人临危不惧,立即动员城中妇孺穿起军服列队城头,高悬“戚”字军旗,演了“空城计”,吓退倭寇。于是有了《戚夫人坚守新河城》的故事。上述两则由张岳、夏友贵采录的具有典型性的民间故事,被选入《浙江民间故事集》。
“新河大捷”后,倭寇仍然猖獗,戚继光马不停蹄地转战大田、桃渚、健跳、白水洋、松门、楚门、岙环等地,屡创战绩。披云山上的烽火台,于2002年春季重新建造,“烽火台”三字由戴昱先生所书,题有“月近烽烟冷,台高天宇香”的楹联。 金塔县鼎新镇大茨湾村南约7公里的黑河西岸的高山顶上,矗立着一座烽火台,这就是大墩门大墩,它与大墩门水库隔河相望。烽火台底径19.5米,高约11米,整体呈圆丘状。烽火台内层为夯土板筑,外层用0.18×0.30×0.07米的土坯一平两竖砌筑,表皮进行粉刷。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好,东侧有上下攀登的痕迹。周围散见绳纹灰陶片、黑釉瓷片及白瓷片等物。从甘肃省境内现遗存的烽火台情况看,大墩门大墩无论是它的规模还是保存程度,都是罕见的,堪称“甘肃第一大墩”。
由于金塔县境内有汉、明代修建的百余座烽火台。据史料记载,汉朝初年,为了防止匈奴进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遣强驽都尉路博德,从高台县境内的镇夷峡口起向北沿黑河至居延地区修筑了居延塞,并在沿线修筑了关城、烽燧、堡等设施,置官开渠,移民屯垦。从大墩门大墩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高踞山头,位于居延塞沿线,向南与石板墩、兔儿墩相望,向北与大茨湾墩、双树子墩等烽火台遥相呼应,墩墩相连,直至居延。毫无疑问,大墩门大墩应该是居延塞防线上一座重要的烽燧。
关于“关于烽火台的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05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 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
- 草绿裙腰山染黛,闲恨闲愁侬不解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