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_付嘱第三节译文及注释
-
查阅典籍:《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付嘱第三节」原文
译文 大师在太极元年,岁在壬子,延和七月,让门徒们去新州的国恩寺建塔,并督促尽早完工。第二年夏末塔落成。这年七月一日,大师召集门徒们说:“我到了八月,就要离开人世,你们要有什么疑难问题,趁早来问,我还能为你们解疑答难,让你们的迷惑得以消除。我走了以后,再没有人教导你们了。”法海等门徒听了后,都哭泣起来。只有神会,不动声色,也没有哭泣。大师说:“神会小师,只有你达到了无善无不善,毁誉不惊,哀乐俱不动心,其他人都没有达到。你们在山里修行了好几年,到底修得什么佛道呢?你们现在悲哀哭泣,是为谁感到忧伤呢?如果担忧我不知何往,我自己是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去的。如果我不知道我去哪儿,也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悲哀哭泣,是因为不知道我将去哪儿,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应该悲哀哭泣。佛法的本质本来就是讲究既没有生也没有死,既没有去也没有来。你们都坐下,我给你们念一篇偈语,名叫《真假动静偈》。你们记诵这篇偈语,就会和我心心相印,照它修行,就不会失去本门的宗旨。”众位僧人都向大师行礼,请求大师作偈语。这篇偈语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当时众门徒听了偈语后,大家都礼赞不已,体会了师父说的微言大义。各自都收摄浮躁心情,依照佛法修行,再不敢有所争执了。大家知道大师不会久留世间了,首座法海又向大师叩问:“和尚圆寂以后,衣牧女献糜钵教法将交付给什么人?”大师说:“我从在大梵寺讲说佛法开始,一直到今天,讲说的内容被世上抄录流行,名叫《法宝坛经》。你们要谨遵这部经典,代代相传,超度众生。只要依据这部佛经修行,就是正确的佛法。我现在为你们讲说佛法,不再传授袈裟了。因为你们信仰的根基已经很牢固,不再有任何动摇,可以担当弘法大任。根据先祖达摩大师传授偈颂的意思,袈裟也不应该再传下去了。那首偈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要各自清净自己的心,听我讲说佛法:要想成就佛法,必须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能够在任何处境都不执著于表面现象,不对那种表面现象产生憎爱之情,也没有取此舍彼的倾向,不考虑利益得失等事情,总是安闲宁静,超然淡泊,这就叫一相三昧。如果能在一切情况下,无论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一种纯洁正直的心境,那么你的心就是一个永恒的道场,真正的净土世界,这就叫一行三昧。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两种三昧,就像土地中播下了种子,在地底发育,破土而出继续生长,最后成熟结果。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道理,也是如此。我现在讲说佛法,好像及时春雨,普遍润泽大地,你们的佛性,就像种子,遇到了雨露滋养,都发芽生长。凡是继承我的宗旨的,必然会获得智慧,依照我的教导修行的,肯定成就妙谛正果。听我再念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大师念完了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两法,心也一样,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也没有各种表相。你们要谨慎,不要有意沉溺于静止和空无的境界,要知道这颗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什么可取和可舍的。你们各自努力上进吧,各随缘法好自为之吧。”当时众门徒听了以后,向大师行礼退下。
注释①太极元年壬子:太极是唐睿宗的年号,太极元年是公元712年,那一年的农历纪年是壬子。②延和七月:延和也是唐睿宗的年号,公元712年五月以前为太极,五月以后改号延和,说到七月故名延和七月。③小师:受了具足戒还没有满十年的僧人称小师,也是师傅对弟子的称呼。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wenzhang/13515.html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
热门名句
-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
-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