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鲁难未已(鲁难未已的典故是什么?鲁难未已的意思是什么?)

鲁难未已(鲁难未已的典故是什么?鲁难未已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6-16    点击:  406 次

鲁难未已

网上有关“鲁难未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鲁难未已的典故是什么?鲁难未已的意思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意思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撰写的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闵公元年》。

1、用法:在句中,通常用作宾语、分句。

2、读音:qìng fǔ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

3、例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故事介绍:

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买嘱,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子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

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为鲁闵公。

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鲁闵公二年,一对奸夫*妇又指使一个叫齮(yǐ)的人杀了闵公,欲立庆父。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zhū)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庆父于途自缢。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后也杀了。

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jiǎo)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百度百科-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鲁难未已的典故是什么?鲁难未已的意思是什么?

已是停止的意思。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注 释: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出 处: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如果庆父这个人不死,那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那就是鲁难未已的典故由来和意思。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去世。在死之前,他最头疼的就是继承者的事情。他的正妻哀姜没有子嗣,而哀姜的妹妹生了公子启,另外两个妾分别生了公子般和公子申。这三个儿子中,鲁庄公最看重公子般,认为他有大才,有能力带领鲁国民众走向富强。不过鲁庄公明白,要立谁,光靠他一人说了不算。毕竟已经风烛残年的他,没有足够的威望,必须要得到他三个弟弟的支持,继任君王的位置才能坐得稳。

鲁庄公的大弟庆父残暴且独断专行,还和他的妻子哀姜暧昧不清。鲁庄公知道绝对不能找他商量,否则会出现大权旁落的祸事。他找来二弟叔牙,问哪一位公子继位最合适,没想到叔牙早被庆父买通,极力支持公子启。这下鲁庄公心里有数了,叔牙和庆父俨然是一伙儿的,推公子启继位之后,年幼的公子启无法执政,大权将会落到他们两人和哀姜的手里。

在三弟季友的鼎力支持之下,鲁庄公决定立公子般为继任者。如意算盘落空的庆父和哀姜二人并没有善罢甘休。公子班继位之后,不到两月就派人暗杀了他。之后,推公子启上位的庆父不知抽了什么风,公子启在位不到一年又被他杀了。庆父独断专行,在鲁国内部乱政,百姓对其怨声载道。

当时齐国国王是鲁国的盟友,看到鲁国如此内乱,就派了大臣前去考察情况。派去的大臣回来之后只说了一句:鲁国大乱,只有杀死庆父才能稳定鲁国。在齐国的帮助下,鲁国铲除庆父。季友带着公子申回到鲁国,公子申继位,是为鲁僖公。至此,鲁国的灾难才算是彻底平息。



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含贬义的成语吗?

这是中性的成语,不含贬义。

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读音:qìng fǔ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

意思: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出处: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闵公元年》

造句例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坏人

典故:《左传·闵公元年》

冬,齐仲孙湫(从水,秋声)来省难(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注:冬,齐仲孙来。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庆父是个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两个月,便被他派人杀死。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

庆父派人杀死公子般后,令立(子开)闵公当国君。由于他制造内乱,激起了鲁国百姓极大的愤慨。但庆父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制造内乱,企图混水摸鱼,以致把鲁国闹得不太平。

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作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闵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这个人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何意出自于哪?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意思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撰写的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闵公元年》。

1、用法:在句中,通常用作宾语、分句。

2、读音:qìng fǔ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

3、例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故事介绍:

春秋时期,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

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买嘱,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子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

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luò)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为鲁闵公。

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鲁闵公二年,一对奸夫*妇又指使一个叫齮(yǐ)的人杀了闵公,欲立庆父。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zhū)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庆父于途自缢。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后也杀了。

在鲁庄公死后的几年里,由于庆父串通哀姜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故齐国的仲孙湫(jiǎo)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意思是什么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什么

1、意思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后用来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

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汉语复句式成语,出自:春秋战国左氏《左传·闵公元年》

3、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仲孙归说,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终止。)

关于“鲁难未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1906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