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袁枚和另外哪两个人被称为“乾坤三大家”?(秦淮河畔有哪些名人哪些故事)

袁枚和另外哪两个人被称为“乾坤三大家”?(秦淮河畔有哪些名人哪些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5-17    点击:  187 次

袁枚和另外哪两个人被称为“乾坤三大家”?

网上有关“袁枚和另外哪两个人被称为“乾坤三大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淮河畔有哪些名人哪些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应该是"乾隆三大家"吧。

袁枚、蒋士铨、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有称“江右三大家”(另有“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其中袁枚知名度最高。袁枚年轻时中过进士,入过翰林,当过县令,33岁便辞官归家,终其一生都以诗文自娱,是个典型的文人。在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的同时,袁枚提倡“性灵说”。所谓性灵,就是真性情,真感受,或者说是“赤子之心”。

秦淮河畔有哪些名人哪些故事

宫鼎子是“江左三杰”之一。明清史书记载了宫鼎子的生平。根据对龚定子生平的了解,龚定子生于1615年,卒于1673年,享年58岁。龚定子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安徽省的著名学者。宫鼎子聪明敏感,12岁就能写八股文。明朝崇祯年间,龚定子通过进士考试,成为湖北省淇水县知县。

龚鼎孳肖像

后来由于龚定子在镇压张起义中的贡献,被提拔为士兵。宫鼎子在军事上弹劾王、陆大器等朝廷官员,受到朝廷官员的尊重。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侵北京。宫鼎子带着妻子下井自杀以逃避杀戮。后来,宫鼎子夫妇被李自成救出,立即划归李自成管辖。明朝灭亡后,世人习惯用“进了出去就是回去,出去就是要吃饱”来形容宫鼎子的不老实。

1644年,清朝多尔衮进京,宫鼎子前去迎接。清朝皇帝重用宫鼎子,授予他官、吏等各种职务,并迁至邵青太常寺。顺治十一年,宫鼎子因打得太狠被降职。公元1632年,宫鼎子重回侍郎之位。后来康熙皇帝把宫鼎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先后担任过许多要职,包括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宫鼎子不仅活跃在政治领域,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定山堂集》、《定山堂集》、《诗雨》是宫鼎子的代表作。1673年10月,宫鼎子病逝,享年58岁。

龚定子诗歌的特色

龚定子的诗在清初很有名。由于龚定子在文学上的卓越造诣,人们有时把龚定子、钱、吴并称为“江左三杰”。宫丁子的诗很有特色,大多表现出一种悲凉感。是宫鼎子的代表作。诗人龚定子以送别、交友为主题,抒发了“落花似泪,孤鸟悲鸣”的思想感情。

宫丁子作品

除了感叹时事之外,龚定子的大部分诗歌都表现出对石清的自责和自责。在龚定子的诗歌中,“失落”一词使用频率最高,这也是龚定子诗歌的特色之一。这里的迷路包含了很多意思。首先,阿明的宫鼎子,明朝以后失去了家。第二,宫鼎子一生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不应该在清朝做官。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诚信很重要。很多被征服的文人,出于“一仆不侍二主”的观念,选择了隐退。众所周知,明朝灭亡后,文学家、思想家彩虹复之、黄宗羲都选择了隐退。此时,宫丁子像一个“外星人”一样出现在世人面前。

明代的知识分子认为宫鼎子的贩夫走卒是在求荣,嘲笑他。但清官认为宫鼎子的清廉有所下降,这是对他非常不尊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宫丁子把自己的怨恨都写在了诗里。因此,在龚定子的诗中不难发现,龚定子的诗不仅表达了他内心的忏悔,也表达了他对故国的向往。此外,缅怀往事、送别他人、关心他人、善解人意也是宫丁子诗歌的另一特色。是宫鼎子的代表作。

宫丁子的故事

宫鼎子是安徽合肥人,宫鼎子的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关于宫鼎子的故事很多,其中《定山唐吉》讲述了宫鼎子的童年。宫鼎子从小聪明敏感,又是父亲培养出来的,所以宫鼎子从小就成了有名的神童。有一年,宫鼎子的父亲送宫鼎子去考试。当时因为参加考试的人很多,为了有条不紊地组织考试,政府官员决定让考生进入考场。

龚鼎孳肖像

因为宫鼎子很小,宫鼎子的爸爸就把宫鼎子围在脖子上,以免被人群打断。轮到宫鼎子进考场时,考官看到宫鼎子还挂在父亲脖子上,露出不屑的神情。然后考官问明情况后,随口说了一副对联,看宫鼎子能不能配。考官说:“学生们把他们的父亲变成了一匹马。”宫丁子听后不假思索地回答:“成龙,长子。”

看到宫鼎子的对联工整,考官决定再考一次宫鼎子。因为前来参加的考生很多,龚定子看了考生写的对联,好奇地四处张望。《老友重逢下的情思情思》考官大人认为“古代都是做市商”,所以考官大人以“左顾右盼”为顶环,宫丁子的答案是《一对》“天地合”。考官们听了宫鼎子的第二副对联,被宫鼎子的才华深深打动,要求他到考场参加考试。现在,在安徽合肥,还流传着龚定子“一对夫妻”的故事。

1、顾横波即顾媚,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

著名文人余怀与顾眉情谊甚笃;后顾与刘芳约为夫妇,不久她背约嫁给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刘因此而以身殉情。

龚得顾媚甚宠爱,受为一品封典。

龚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在京师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龚诗书画时,皆由顾媚代笔,顾声名才气愈盛。

顾氏曾多镒利用龚的政治地位,对抗清志士慷慨解囊。

所以大才子袁枚赞之曰:“礼贤爱士,侠内峻嶒”。

2、寇白门又名寇湄,金陵人。

崇祯十五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嫁给了声名显赫的大明勋臣保国公朱国弼。

寇白门进朱家后一直忍垢含屈,走的时候却极有尊严。

这尊严不仅仅是用二万两银子换来的,更是凭她重义守信,一诺胜万金的高洁品行博得的。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

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

3、卞玉京名赛,后来自号“玉京道人”。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忧郁的气质令吴不由倾倒。

天有不测风云,田国舅下江南选妃,圈定了卞玉京、陈圆圆。

卞玉京知后托人告知吴,表达自己愿托付终身。

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玉京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有负卞玉京一片衷情。

后来,卞玉京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

4、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

李香君爱慕侯方域的一表人才,更欣赏他的气节道义。

为了抗拒高官田仰的逼娶,她不惜跳楼以死明志,血溅桃花扇,成了一段美谈。

后来,李香君为逃避清军,一路颠沛,辛苦不胜,终于病倒,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好友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5、马湘兰明代女诗人、女画家。

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王稚登。

马湘兰痴心恋系王稚登,希望能成同林鸟,以脱离青楼生活;而王氏因怀才不遇未能高就,不愿伤害这位红颜知已,始终不提迎娶之事。

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

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

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



袁枚作为清代什么倡导者

袁枚,是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

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着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考官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袁枚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其中,和他的诗歌主张与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他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

袁枚致力为文,着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等。其中《随园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着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此篇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关于“袁枚和另外哪两个人被称为“乾坤三大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1640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